13312632_10209426830644671_369862916892753122_n

圖:司改會執行秘書林雨蒼/來源:Frank Lee

這次能訪到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的執行秘書林雨蒼,請他以「全民司改運動」為案例,來談「網路民主」這件事,真的很難得。

林雨蒼今年32歲,已婚,曾在上海工作四年,當時是軟體工程師。在2014年2月回到台灣之前,他就已經在上海參與自由軟體社群,並且透過雲端參與零時政府 g0v 社群。

當時他曾因為回台灣看到媒體人陳文茜的節目,發現「陳文茜口中的中國,跟我在中國感受到的完全不一樣,她口中的中國,甚至比中央電視台的節目《新聞聯播》還要美好!」因此在 ETtoday投書一篇《華人文化傳統的惡性循環》 ,告訴大家,他當時生活的中國跟陳文茜口中的中國有多大的落差。

在雲端參與社會運動一段時間後,林雨蒼受《沃草》創辦人柳林瑋的邀請,在2014年反服貿運動前夕回到台灣,參與了《沃草》的草創期,並擔任沃草的記者,一個月後就遇到引爆太陽花運動的「半分忠」事件。

他也提到,在太陽花運動發生之前,他與運動夥伴除了參與立法院的公聽會,還直接發公文給總統府,「讓總統府白紙黑字留下他們對這個議題的看法,我們認為這是最後一哩路,就是窮盡體制內的方法,並且留下紀錄。」在立法院被佔領的第二天,《沃草》也迅速做出一個服貿議題的懶人包。

太陽花運動結束後,林雨蒼的角色從一個社會運動者,轉變目標至「促成更健全的民主討論」。當時的行政院政務委員蔡玉玲到g0v提案,希望能建置一個公共議題討論平台,讓在政策形成的過程中,納入更多民間的參與,避免像「半分忠」這種事情再次發生,林雨蒼便「跳進了這個坑」,「當時就是幫忙寫一些簡單的程式,還有處理部分文件。」

lin1

該專案的成果就是後來的「虛擬世界法規調適交流平台 vTaiwan」,經過該平台討論並且定案的議題有「閉鎖型公司」、「群眾募資」以及「開放資料例外收費原則」。林雨蒼曾在實體會議時協助「線上文播」,也就是將實體會議整理重點,並將網友的意見傳遞到實體會議上。

2014年12月,林雨蒼加入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下稱「司改會」)。今年四月,司改會發起了「全民司改運動」,有別於以往單純的倡議議題、監督政府,這次司改會改變做法,選擇納入更多的民間參與,而林雨蒼過去的「網路民主」經驗,就成了這場運動中寶貴的資產。

全民司改運動:就是要讓更多人的聲音被聽見

「全民司改運動」分成三個階段:搜集問題、分析成因、找出解法。

林雨蒼說,司改會改變了運動方式,就必須調整自己的角色,「我們不能像以前一樣,很有意識地想把自己的意見塞進會議結論。我們現在是mediator。」

lin2

在「全民司改運動」的執行過程中,林雨蒼便以之前沃草、g0v、vTaiwan的經驗為基礎,提出「改良版」的網路民主參與機制——所有打著「民主」與「進步」旗幟的人們,都必須面對網路上「廣納參與」和「討論品質」兩者間的權衡。

林雨蒼舉了兩個例子:

《沃草》在去年總統選舉期間提出的「總統給問嗎」,由於提問內容完全開放網友自提,有許多問題就出現了重複提問的狀況;提問數量也大爆炸,網站只能顯示部分提問供網友投票,導致難以過濾出真正好的提問。

結果,當問題被搬到總統辯論會上的時候,自然就容易被批評品質不好。

lin3

圖片來源:《沃草》總統給問嗎

林雨蒼稱這種方式為「單純的給問模式」。

vTaiwan 則是由行政院主動選擇要推的法案,或目前已經出現爭議的議題,再廣納網友的討論。

他解釋,兩種模式的主要差異,在於「議題是不是由民眾決定的」。

但由於這次「全民司改運動」的重要目標,就是納入更多社會的聲音,不能「先射箭,再畫靶」,因此林雨蒼說,這次司改會在搜集社會意見的過程,就是參考了自己過去的經驗,並提出了「改良版」。

第一階段的「搜集意見」期間為2016/5/4~2016/5/20,最終有1856人參與投票。林雨蒼說,參與vTaiwan的朋友告訴他,「這個數字已經很高了!」

lin4

在這段期間,司改會同時在線上與線下推廣活動:線上,就是前述的網路討論平台,線下,則是司改會發起為期13天的環島行動,但林雨蒼說,「可是我們還沒想到好的方法,把線下的意見轉換到線上的平台。希望政府可以克服這個問題。」

lin5

圖片來源:司改會

最辛苦的還是小編:在網路上要一個打十個

司改會不希望只是單向的推動議題,更希望納入民意來決定「何謂重要的司改議題」,但到底要怎麼兼顧「廣納參與」和「討論品質」兩者?

司改會的做法是,由於司改會一直以來都有申訴中心,因此,第一步是由長期面對民眾的申訴中心工作人員,先擬出12道最常接到申訴的議題。將這12道議題放上投票列表時,也開放網友在討論區提出新議題。

lin6

但林雨蒼說,在網友提問的內容中,經常出現幾種問題,分別是:提出的是個案、內容過於偏向感受、文字不精準或資訊不正確。

由於司改會想要討論和改革的是「制度」,因此當網友提出如「我們家住在屏東目前路要被拆了」這種個案時,林雨蒼就會試著從內容找出跟制度改革的連結點,例如「司法應該納入人民意見」。

lin7

或是在「有些法院判決與一般大眾的期待有落差」的主題中,有許多網友會分享他們認為「有落差」的案例,林雨蒼就會進一步追問「是哪裡有落差?為什麼你覺得有落差」,釐清對方的問題。

我回答一個問題平均要一小時,有時候還要去查判決書,那次就花了我兩個多小時。

lin8

「資訊不正確」的例子,林雨蒼則以「律師左手受雇辯護,右手評鑑法官,法官判決因此荒腔走板」為例,他解釋,根據《法官法》和《律師法》,其實不只法官被律師評鑑,律師也會被法官評鑑,而且提問內容的因果關係也不見得成立。

lin9

另一位司改會執行秘書陳梅慧解釋,司改會的申訴中心運作了三年多、受理了2000多件申訴案,因此根據申訴中心的意見,先提了12個問題,到了最後,加上網友提出的新問題,總共是32個。林雨蒼說,「所以大部分網友提出的問題,其實都能被歸納進既有分類,這是司改會長年來的經驗所提供的價值。」

司法哪裡有問題」網友票選統計前十名:

1、偵查中的不當報導,造成輿論公審,票數:1288

2、媒體未確實查證做出錯誤報導,傷害司法與當事人,票數:1281

3、受刑人出獄後謀生困難,再犯率高,票數:1073

4、民眾不熟悉司法運作實務,對司法運作方式產生誤解,票數:1056

5、弱勢族群在司法中需要更多協助,票數:1027

6、法官檢察官案件量負擔大,辦案品質受影響,票數:979

7、遇到官司民眾常不知該怎麼辦,票數:827

8、缺乏明確客觀審查標準以淘汰真正不適任的司法官,票數:800

9、有些警察是執法人員自己卻不守法,票數:798

10、司法誤判造成當事人二度傷害,票數:767

即使是「專家會議」,還是要有更多元背景的人參與討論

在「全民司改運動」第二階段,則是三場規模較小的籌備會議,以及兩場規模較大的研討會議。

同樣的,為了納入更多元的聲音,林雨蒼說,他從第一階段的討論過程中,有篩選出10幾位踴躍參與且發言品質較好的網友,並邀請他們參與第二階段的實體會議,「但最後只有一位願意出席,而且他剛好是個法官。」

在7/2與7/9舉行的兩場研討會議,司改會都有請專業團隊Bookshow協助網路直播,但林雨蒼說,「兩場會議直播人數,線上同時人數最多都不超過20人」,但司改會也很有誠意地將逐字稿放上網路。

lin10

林雨蒼也提到另一個「法律人」特有的問題,他說,「法律人開會很喜歡算人頭和代表性」。

但因為這場會議沒有要做決策,所以除了「代表性」,更應該考量意見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林雨蒼舉例,律師、檢察官和法官的思考方式偏向「解決問題」,而不是「提出問題」或「分析問題」。

他解釋,在過去的司法改革討論中,與會者通常是帶著自己的解決方案來跟其他人「對幹」,有人認為「推陪審團」很重要,有人認為應該要讓「法官民選」,但並沒有清楚指出這些解方是要「解決什麼問題」。

林雨蒼再舉例,在其中一場會議上,有人曾針對「偵查不公開」的原則提問,認為網路解放了資訊門檻,專業權威性因此崩解,因此若要說服大眾,需要更詳盡的說理,但在偵查不公開的前提下,可能讓謠言四起,「那偵查不公開的法律哲學基礎是什麼?」林雨蒼說,多數法律人只把這當成理所當然的原則。

另一個例子則是,只有少數法官在判決隨機殺人案時,會考量到犯人的成長過程和社會背景,林雨蒼認為,「在這種會議上,應該要有更多社會學者,而且他們的發言份量不應該比法律人低。」

lin12

林雨蒼還提到,從這次新的開會方式得到的經驗是,「利害相關人」很重要。他說,在其中一次籌備會議上討論某個議題時,有與會者提及「警察自己不守法」的問題,但因為現場沒有警界人士,因此大家就無法進一步討論問題細節。

他接著補充,今年四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蔡玉玲想要修正《律師法》、推動「單一入會,全國執業」的制度,在那段過程中,也讓林雨蒼感受到「利害關係人」的重要性。他解釋,雖然「單一入會」制度讓律師們更方便,但有可能讓非都會區、因為人數較少而需收取較高律師費用的地方公會消失,「因為大家都會跑到台北入會,會費比較便宜,但這時候這些地方公會的聲音就很重要。」

「民間團體都能做到這種程度,政府沒理由做不到」

全民司改運動從四月開始至今,已完成第二階段。林雨蒼說,在第二階段會議上過濾出了四個優先問題:

1、司法誤判造成當事人二度傷害

2、弱勢族群在司法中需要更多協助

3、民眾不熟悉司法運作實務,對司法運作方式產生誤解、遇到官司民眾常不知該怎麼辦

4、偵查中的不當報導,造成輿論公審,以及媒體未確實查證做出錯誤報導,傷害司法與當事人

林雨蒼解釋,接下來的第三階段,將依序針對這四個問題「找出解法」,司改會除了會訪談專家、做懶人包,也預計會使用 pol.is 系統,再次調查民意對這些議題與解方的看法。

lin13

圖片來源:pol.is 平台(以Uber案為例)

總的來說,林雨蒼認為,這次全國司改運動只有半年,但理想上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長,一方面是工作人員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讓更多元的意見納入討論。

他也說,這次司改會提出新的做法,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示範給蔡英文看」,他期待,總統府預計在十月舉行的「全國司改會議」,能夠效仿這種方式,「而不是只找了少數學者專家,密集的開個兩、三天的大會,就結束了。」

司改會一個民間團體都可以做到這種程度,政府沒理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