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Flickr John Christian Fjellestad CC licensed)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貧窮」似乎已經成為了這個世代的代名詞。窮忙、低薪,這些現象不只出現在青年身上,更是逐漸擴散到整個中產階級。原本享受「小確幸」、「小清新」的中產階級開始不再有那麼多閒錢。而這不僅僅是台灣的問題,更是全球「趨勢」。(責任編輯 蔡昆儒)
文/
近來,國際間大小事件波瀾迭起、好不熱鬧,英國脫歐之後選出新世紀的二代鐵娘子,南海仲裁的九段線加上太平「礁」搞得人心躁動,法國再次遭逢死傷慘重的恐怖攻擊,富豪川普人氣扶搖直上,頗有問鼎美國總統大位的澎湃架勢…。在此起彼落的重大新聞中,有一份影響深遠的研究報告淹沒於滿天飛舞的號外聲中。
「比父母窮-所得停滯或下滑的先進國家」
這是一份由全球知名商顧公司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所發布的研究報告,主題是「比父母窮-所得停滯或下滑的先進國家」(Poorer than their parents?Flat or falling incomes in advanced economics)。
該報告選定全球25個先進國家進行調查,研究人員發現,中產階級所得陷入停滯或減少,已成為全球富裕國家的共同現象。
過去十年來(2005~2014),這25個先進經濟體中,有多達70%的家庭收入下滑,所得停滯或減少的人數高達5.4~5.8億人,較十年前暴增超過五倍(1993~2005年,所得停滯或減少人數不到1,000萬人)。報告更進一步描繪出最差的情況:這25個國家中的上班族,有70~80%的人在未來十年內薪資都不會再成長。
這現象似乎與台灣不相上下,根據官方資料,去年台灣全體上班族的平均實質薪資為46,782元,約莫退到14年(民國90年)前的水準,未來十年好像也很難期待。
What?「薪資凍漲」原來不是台灣獨有,是全球普遍現象?原來英美等先進國家的所得不進反退比我們更嚴重?是的,根據這份報告指出,十年前的所得之所以能夠增加,主要是依賴金融海嘯前無法持續的經濟泡沫大力拉抬,但隨後而來的金融風暴卻使全球經濟陷入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衰退,至今仍見不到明顯且有力的復甦曙光。

(圖片來源:原文)
這顯示中產階級的崩塌速度遠較預期中快速,某種程度也助於解釋選民對既有政治體系的憤怒難耐,與對政策改弦更張的殷殷期待,進而成為民粹與極端主義的滋生溫床,連帶導致英國公投脫歐、川普極有可能入主白宮等現象。易言之,工資停滯已成為富裕國家亟需面對的頭號新興難題。
該不會要一直窮下去?
發現問題之後,當然就會有人問為什麼?這現象會持續多久?該不會就這樣一直下去?若是不會繼續下去,到底何時可以結束、重回薪資成長的年代?
如果我們觀察歷史演變,經濟成長是整體薪資獲得調升的主要原因(是整體,但個體調漲幅度不一,也有可能不增反減),根據學理分析,經濟成長的關鍵要素包括土地(含自然資源)、勞工、資本累積(含人力資本)與科技進步等。
對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來說,上述要素的重要性自然大不相同,低度開發國家中的自然資源(如非洲石油、貴金屬等)居絕對優勢,開發中國家可能是大量低廉的勞動人力(如中國、東南亞國家),已開發國家則相對仰賴資本累積程度,至於科技進步(提高生產效率)是每種階段都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
但不論處於哪一種發展階段,每個國家的經濟都會歷經高速起飛的成長期,持續走到緩步前進的高原期(期間會經過無數個大小不一的景氣循環),直到下一個結構性的政策引導(偏向計畫型經濟)或是跳躍式的技術進步(偏向自由競爭市場)出現之後,該國經濟就會像打倒終極大魔王似地躍升到下一關,繼續披荊斬棘、過關斬將。
而該國人民的薪資表現、生活品質、人文底蘊、乃至於整體文明等,自然也會在上述所描述的調整過程中迂迴前進與成長(偶爾也會後退…)。如人類社會一路從茹毛飲血到發現用火、製造農耕器具,才進入落地生根、自給自足的農耕文化;經過數千年的征戰不止、你搶我奪之後,好不容易匯集出思想啟蒙+科技進步的大刺激,隨後走向工業時代;直到現在的知識/資訊/數位時代,各種技術的精密分化與創新應用,早已成為各國發展經濟時絲毫不敢懈怠的關鍵層面。
換句話說,愈來愈多的富裕國家出現「愈來愈窮的中產階級」,屬於這個時代的後高原期現象,會持續多久?會不會結束?端視下一個劃時代的科技進步何時可以出現!
「愈來愈窮」至少是現在進行式!
言下之意,「愈來愈窮」不僅是現在進行式,更有可能是未來式,因為人類世界至今還在摸索下個世代的成長動能,那…身處於黎明前夕、深沉夜裡的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前文所提及的麥肯錫報告,其實也提出了若干建議:
一、盡力拉抬企業成長並有效增加工作機會,具體做法包括:移除競爭障礙、強化公私部門投資、鼓勵創新等。
二、強化薪資成長的潛力與機會,具體做法包括透過教育提升勞工素質,支持勞工流動性,提高勞工參與度。
三、保全既有薪資,具體做法包括調整賦稅、社福與勞動政策,鼓勵企業與員工分享利潤等。

引自麥肯錫2016最新報告「Poorer than their parents?Flat or falling incomesin advanced economics」(圖片來源:原文)
可惜的是,現狀似乎與麥肯錫的若干建議背道而馳。各位讀者或許可透過剛發生的「英國脫歐」加以驗證。
如果麥肯錫前兩項大部分的建議邏輯成立,英國民眾公投決定離開歐盟的做法,等同於轉身背對全球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單一市場(遠遠高於世界貿易組織(WTO)所規範),不難想像未來可能恢復的貿易障礙,會降低現有商品、服務、資本、人員等生產要素的流通速度,不免會促使跨國企業將部分業務遷離英國,進而減少英國當地的就業機會與工作品質。
即便全球關稅環境已經在WTO連續八個回合談判的努力之下,只剩下約3%的平均關稅稅率(二次戰後各國關稅水準動輒40~50%),但真正具有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貿易,卻在杜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停滯不前,而這些正恰恰是英國經濟的核心關鍵與成長動力。況且脫歐細節的治絲益棼,拖得愈久、不確定性愈多、負面衝擊也愈大,可以想像英國經濟在可預見的未來,只會離昔日榮光愈來愈遠,英國的中產階級也可能更難擺脫愈來愈窮的宿命。

(圖片來源: 原文)
至於第三項建議…,讀者們不妨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所在的城市與國家情況,如果你/妳有幸遇到十分重視「保全既有薪資」的行政當局,願意著手調整賦稅、社福與勞動政策,並鼓勵企業與員工分享利潤,恭喜你/妳,納稅錢沒有白白被浪費。如果沒有遇到,也不用太沮喪,沒有遇到是常態,歡迎來到真實世界。
擺脫「愈來愈窮」的關鍵-正面以待
那…難不成,我們就注定要愈來愈窮嗎?
筆者其實不悲觀。前文所提之「劃時代科技進步」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高知識人力資本的不斷積累,就像改變人類近代命運的工業革命也不是橫空出世,而是奠基在前人扎實穩固的不斷努力,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改良精進而來,從紡織機、蒸汽機、鼓風爐、軌道運輸,一路到翻天覆地的大躍進、大革命。這也是麥肯錫建議透過教育提升勞工素質的根本原因。
只要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從現在起不再對世界冷漠,把握每一次改變的機會,累積每一次創新與實作的經驗,讓自然粗放型的「人力」透過自發性加值與強化,具體升級為有助於推動技術進步的「人才」。說不定,劃時代的科技進步(包含所有商品、服務、製程、流程等,採最廣義定義)很快就會出現,就能有效解決「愈來愈窮」的當前困境。
當然會有人主張,與其靠渺小的個人努力,不如由政府集眾人之力發動逆景氣投資、改善法規、厚植創新土壤、建設投資環境…等可能來得更有效率;或是由企業執行培育人才的重責大任,畢竟企業收割了經濟成長的大部分果實,理應要不惜成本將「人力」昇華成「人才」,才能有效累積關鍵人力資本、提升勞動生產效率,早日迎接未來嶄新型態的經濟動能。
的確,政府與企業都各有其當責部分,其提供解方的動機與能量也理應高於個人,更該義不容辭積極投入解決問題。可惜的是,政府效能低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短時間內想要耳目一新並不容易,方向正確不代表能夠順利推動,更不代表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許多公務員從菜鳥到退休,終其職涯都陷於不斷「新瓶裝舊酒」的政策漩渦中(很有鬼擋牆的fu…),更何況多數國家領導人都是民選政府,若無法從最小單位的個人開始蛻變,極易流於父子騎驢的民粹景況。
企業端當然相對比政府有效率,但將本求利是企業天性,若員工無法證明自己值得被投資,是塊價值連城的璞玉、是匹等待伯樂的千里馬,想從「人力」變「人才」,不僅可能曇花一現,更多時候只是緣木求魚而已,因此,正本清源之道還是得從自己做起。

(圖片來源:原文)
不過,不冷漠不代表憤怒,不代表要惡言以對、怒目相視、甚至暴力相向,不代表要全盤破壞既有秩序,不代表要排除異己、掃蕩非我族類,雖然歷史上有太多紀錄告訴我們:大破壞可以帶來大建設,大建設自然會有大成長,但如此悲慘的成長與發展真是我們心之所向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論你/妳身在何處、從事何種工作、扮演什麼角色,讓我們選擇一條相對兼容並蓄的道路,就算無法從此青史留名、無法立即改變現狀,但總是可以留下些讓後人乘涼的機會,讓有限的生命展現無限的價值。
(本文經合作夥伴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愈來愈窮的中產階級〉。)
—
延伸閱讀>>
教育能改善貧窮?在印尼和哥倫比亞的貧民窟,這個想法讓更多孩子失去機會
日本和台灣年輕人共同面臨的考驗:瘋狂工作也擺脫不了貧窮的「窮忙族」
為何有些人能逃離貧窮,有些人卻沒辦法?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用自身經歷為你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