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選這篇文章】

英國公投就在眼前。明天中午,英國就將決議自己與歐盟的關係。在英國與歐盟分分合合的討論中,對台灣而言有許多議題並非全然陌生——一個有主權國家,如何與鄰近的龐大經濟體合作、競爭?如何因應來自他國的外籍勞動者?如何面對資源的共享與認證?分開好,還是結合好?

遠在另一個半球的英國,將在明天宣布他們的答案。(責任編輯:黃佳玉)

13443158_1358571240823335_8073032488926588525_o-815x204

圖片來源: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文/張育軒

當前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在辯論中一次又一次強調:拿回我們的控制(Take back control)的時候,英國脫離歐盟的爭論,英國人對自身狀況的惶恐和對歐洲聯盟的不滿都濃縮在這一句口號當中。

6月23日英國將會舉行全民公投,決定英國從1972年至今將近44年的歐盟成員國身份是否告終。從2013年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宣布舉行公投開始,相關的辯論越演越烈,民調從「留歐派」佔上風一直到最近與「脫歐派」僵持不相上下,退出的可能性越來越高。圍繞在留下或者退出一系列的辯論當中,大部分在於英國人典型對自身利益的關注:就業、移民、經濟利益、貿易利益等。辯論同時上升到英國人對問責的堅持、民主價值與主權喪失的憂慮。然而最核心的,在於英國對於自身在世界地位的決定。而英國作為歐盟的大國成員之一,其公投結果將不僅對自身政治有深遠影響,更對歐盟未來進一步整合投下變數,這也是為何此次公投如此重要的主因。

  • Vote Leave 或是 Better In?

實際上,英國對歐盟向來是保持距離,1961年英國見識到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的經濟能量才申請加入,直到法國總統戴高樂下台後,法國不再否決英國的入會案。英國才得以在1972年加入,隨後工黨政府在1975年對此進行公投複決,以一千七百多萬票對八百多萬票通過。英國從1980柴契爾夫人時代開始就很警惕歐洲走向政治經濟統一的傾向,但彼時還不明顯,而且當時歐洲國家佔英國投資高達三分之一。具有高度政治統合內涵的歐元英國選擇不與參加,並且在這次卡麥隆與歐盟協商的決議當中,明確列出英國不必包含在歐盟未來政治整合的條款。種種都可以看出英國對歐盟的態度,參與但不推動整合,享受進入歐洲市場的好處但極力減低參與的代價。

這套公式在歐盟經濟好的時候仍然有作用,在歐盟經濟衰退,移民湧入的當下。英國人對歐盟的疑問也隨之高漲。有些問題無法全然怪罪歐盟,畢竟所有歐盟的行政要求都得通過主權國家政府的官僚體制去施行,而主權國家不想施行的時候往往有千百種方法可以抵制。

歐盟本身確實存在問題。脫歐派文宣強調,脫離歐盟可以讓英國有更多的財政資源可以支配而不必付給歐盟會費,同樣的錢可以投入到英國人最關心的健保系統、教育體制當中。再者,英國可以更自由行使自己的外交政策和中國、美國、印度等國家簽訂貿易協定。英國文官體系不必再浪費時間處理大量繁瑣的歐盟規定,這些規定往往就直接從布魯塞爾下達過來,從未經過英國議會的討論。而最重要是的,所有政府決策都將在民選的議會中作出,受到一定的監督與問責。一個脫離歐盟的英國將更民主、更富裕、更自由。

留歐派則不斷警告英國民眾脫離歐盟的後果。脫離歐盟之後需要耗費冗長時間重新敲定關係。沒有歐盟的英國其他國家不一定願意花費力氣單獨簽訂貿易協定。不在歐盟體制內的英國將無法影響歐盟任何決定,而且英國對外貿易高度依賴歐洲市場。一個脫離歐盟的英國將無以為繼,是一種政治與經濟的自殺。一些留歐論者甚至警告美國在國際外交上將不得不開始依賴德國,而非行為不可預料、日漸不可靠的英國。

leave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 Voteleave, BritainstrongerinEU, 明報
  • 英國的國家定位與歐盟的超國家遠景

追根究底,表面上英國人疑問的是歐盟好不好、可不可靠值得繼續待在這個超國家政經組織當中,實際上更深層的疑問是:英國的未來在哪裡?

作為曾經世界上疆域最廣的海洋帝國,大英聯邦的繁榮早已凋零,英國不得不在歐盟內與德國和法國共事。然而即使最親歐的英國人都不一定認為自己是歐洲人。對於歐盟是否能達到當初所承諾的繁榮興盛,英國甚感懷疑,更別提患難與共。然而英國一旦獨立出來,更能和世界各國建立更緊密的聯繫一樣令人存疑,特別是各國元首都提醒英國這個想法不現實。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在當前國際秩序之下,主權國家根據自身與區域情況不同,參與國際組織究竟該到什麼程度?

英國脫歐的議題一樣考驗著歐盟,歐盟究竟該成為什麼樣的組織才能面對當前的各式挑戰。一個更緊密的聯盟還是稍微鬆散的狀態?而如何在地區、國家、超國家三層架構當中平衡彼此之間的關係並且做到民主問責?更直接的是在什麼樣的架構下如何實現承諾的繁榮與興盛?一個缺乏英國的歐盟是否還得以推進未來主要的政治規劃?歐盟的三巨頭德法英在少了英國之後,德法的權力天平恐怕朝向德國傾斜,歐盟又如何面對新的內部權力不均衡?更甚者,英國一旦創下公投脫離歐盟的先例,未來歐盟面對更多離心離德的會員國,恐怕將難以招架。

  • 全球角度看英國公投

最終,作為一個海外旁觀者,我們從全球的視角看英國公投的舉措,看這個國家如何選擇自身的命運。其中所引發的論戰、不同階層、年齡、黨派的反應與關注點得以讓我們一窺英國社會內部的不同狀況。數據顯示年輕、受過教育的一代更願意留在歐盟,對歐盟的憂慮與反感來自工人與中產階級對現狀的不滿。另外大部分希望退出歐盟的選民都集中於英格蘭地區,蘇格蘭國家黨(SNP)甚至主張萬一英國退出歐盟,蘇格蘭要進行第二次獨立公投來回到歐盟。從這些可以看出脫歐公投不僅僅加劇倫敦中央與地方(特別是蘇格蘭)的明顯差異,數天前工黨議員Jo Cox遭到刺殺身亡更凸顯社會的緊張關係。

最後,歷史會如何記得這次公投,是一次英國心不甘情不願融入歐盟的插曲,還是歐盟離散的序曲,英國人有幸進行這場世紀般的公投,而我們得以觀之。身在台灣或香港的我們,身旁也有一個龐大的大陸經濟體,有一天我們可能也走到動用公投來決定與大陸的關係,這次英國的公投將可以提供一個前車之鑑跟示範。

曾經的日不落國早已日落,然而帝國餘暉該是落在哪裡,是英吉利海峽的彼岸抑或大西洋之外更廣大的世界,至今沒有答案。而這次公投將會再次給予一點指引。

(本文經合作夥伴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授權轉載、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日落何處:為什麼這次英國脫歐盟公投影響廣大?〉。)

延伸閱讀>>

  1. 她相信一個更好的世界……「留歐派」英國議員為人道發聲,卻在脫歐公投前夕遭刺殺
  2. 英國要和歐盟說掰掰了嗎?從難民危機到英國「脫歐公投」,歐盟正面臨分崩離析的危機
  3. 【再見美帝】發生在英國、美國、菲律賓的這三件事顯露,美國主宰世界的時代即將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