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步正
「黨外時期要求民主開放;台獨是後來爭選票的手段;我和民進黨元老都有更遠大願景。」
何步正,香港人,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台灣六十年代的《大學雜誌》創辦人與主編,參與台灣黨外運動。七十年代香港《明報晚報》經濟版編輯。專欄作家。
蔡英文說出九二歷史,有些人認為:這是她能做到的最大的善意,中國大陸應該給予正面的回應,良性發展今後關係。
- 這種說詞,是良好解讀,但是錯誤的認識。
蔡英文從兩國論開始,是堅定忠心的台獨論說人、支持者。李登輝,蔡英文,一脈相承,是天然獨的策劃人、創造者。台獨是蔡英文自我認許的終身職志。蔡英文同時也是一個十分高明的談判人,有很精細的心思、堅毅的意志、明確的目標,那就是台獨。作為一個法律人,她要求用詞精準,那是說:空泛的用詞,是因為早已別有用心。此所以,開口閉口,必說:這個國家,不是說這個中華民國。用空泛言詞,爭取時間和空間。有條不紊地推動台獨,積極去中國化。蔡英文的台獨進程,在有計劃地推進。
台灣省昇平日久,早已不聞戰爭的煙硝味。《自由中國》雷震,到黨外,到台獨。儘管有白色恐怖,卻從未經歷過子彈橫飛。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對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完全無感。李登輝、陳水扁十多年的經營,民進黨用社會革命的手法努力經營台獨意識,早已形成氣候。
最有機會宣布台灣獨立的時機,是蔣介石、蔣經國的時代。但他們兩位都是大中國人物。台灣獨立?志氣何其小也。他倆都不屑為之。
民進黨之前是黨外,最大訴求是拉下獨裁專政,要求民主開放。雷震,殷海光,是精神感召,身體力行。他們是外省人。他們一輩人的努力,造就了黨外的氣候。張俊宏,許信良,民進黨的老前輩。沒有舉起台獨的大旗。在那個時代,是黨外就能拉到票源。
- 從反國民黨獨裁到台獨
從反國民黨獨裁到台獨,把台獨等同本省人出頭天,到民進黨台獨黨綱。固是鬥爭,更是取得票源的最便宜快捷的手法。這裏不需要什麼崇高的理想和人格感召,更多的是奪權謀略,最終成就了全天下最貪污的台灣的總統和總統夫人,這,並非全屬偶然。
台灣的大學雜誌後期,在陳鼓應家,張俊宏、許信良,我們經常都有些聚會,偶而也會論及台獨。那是黨外的前期,我說,我是廣東人,不涉及本省和外省的區別。大家可以反國民黨獨裁專制,但千萬不要碰台獨。借台獨去反國民黨容易走火入魔,台獨是從中國分裂出去,在大陸的中國人、在台灣的中國人、海外的中國人都不見得會同意。
更何況台灣省的台灣人和廣東省的廣東人,有哪些區別?都是一省之地,一省之人。歷史上,廣東省曾經有過自己的軍隊,有自己的方言。打倒滿清,打倒袁帝制,有更好的天時地利宣告廣東南方各省聯合獨立成國。但廣東佬孫中山宣告北伐。再者,歷史上,國土分裂只有戰爭一途。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大清帝國割讓台灣,中華民國收復台灣省,無一不是血肉子彈作為解決手段。台獨要分裂國土,豈能例外?
許信良當上民進黨主席,我從香港到台灣看望他,講起中國大陸,我用自己在中國做生意的例子,說及台灣當時的財力、知識、經驗,台灣的生意人在中國當大有可為。許先生睿智,他積極推動西進。要積極西進,就難以台獨。
許榮淑大姐,一個勤懇的老師,代夫出征,當上多屆立委。許大姐當選立委,不見得要喊台獨。我去台北和平東路許大姐的舊屋看望她,陳水扁剛好在座,彼此握手問好,那時代尚沒有高舉台獨的大旗。
台獨是後來爭選票、奪大權的手段。當手段變成政治民粹標的,民眾習以為常,以為理所當然,就會忽略了背後的戰爭風險。
沒有和平之地,再勤奮打拼,均屬徒然。回顧歷史,中國國民黨,黨國不分。接收土地財產,是國家的,也是黨的。今日要轉型正義,回吐非分侵吞的土地財產,固屬正義。中國國民黨從中國大陸搬來萬噸黃金,搬來中國千年積累、天價的故宮國寶,這些都不是在台灣接收得來的,轉型正義也應該敬奉這些意外之財給回中國國民黨。李登輝、陳水扁是否有賤售國產、圖利特定財團,亦當轉型正義清查。這樣子的折騰,無利於台灣今日的處境。
台灣當今之務,不是台獨,不是轉型正義。是一個中國,一中各表,取得台海和平共處。才能專心發展經貿,兩岸攜手創造共同繁榮。
中國數十年的和平穩定,十億中國人都會加倍珍惜,豈會動輒言武?但分裂國土,事關長遠,危及存亡,就可能長痛不如短痛,武力分勝負。
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黨,今時今日,如果仍然在本土和非本土間混濁不清,必無翻身之日。中華民國的國民黨,應該吹響號角,召回大中國之魂,為大一統的中國,為民主富強的中國,高舉大旗前進。忘記那些選票,勇敢地和平北伐。
台灣的中國人,有足夠的底氣,向中國大陸的中國人喊話:讓我們比一比,台灣這裏的中國人一人一票,選出領導人。沒有紅二代,沒有官二代。台灣有九年、邁進到十二年的義務教育,有全民健保。台灣樂意和大陸共同打拼,終有一天統一在大中國之下,到那時候,台灣的中國人,會和大陸公平競選,全中國會選出台灣省籍的中國領導人。有此底氣,何必捨此另圖?
(本文由亞洲週刊授權轉載,原文標題:黨外.台獨.兩岸未來。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Getty Images)
延伸閱讀:
【520 後看兩岸】蔡英文上台後,為何中共恐嚇的「地動山搖」沒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