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週端傳媒刊登了陸子鈞所寫的〈錯誤 KPI,加速媒體死於寒冬〉一文後,加上蘋果日報裁員的消息,開啟了一波關於「新媒體經營模式」的討論,但我認為這幾篇文章的「討論方式」有一些盲點。
在此先提供相關討論的連結:
陸子鈞:錯誤 KPI,加速媒體死於寒冬(陸子鈞,5/25)
墮落或滅亡,媒體真的只能做無腦流量?(杜易寰,5/27)
鄭國威專欄/誤會大了,現在不是寒冬,是媒體繁盛之夏(鄭國威,5/28)
獅子與禿鷹(王尚智,5/31)
綜合性媒體的冬天,與深度分眾媒體的春天(施典志,6/1)
畢業照(黃哲斌,6/1)
Daring Fireball 格主 John Gruber 的演講,部落格主、新媒體都該看(施典志,2014/10/16,舊文重貼)
在提出與前面數篇文章不同的觀點之前,我先說明,我當然同意以下這些(眾所皆知的)事實:
1、在 20 世紀高度發展的報紙、電視等大眾媒體,因為網路科技的出現與競爭,作為大眾媒體命根子的廣告量不斷下滑。
2、網路科技,讓所有人、「各行各業」的人、關心不同主題的人,都可以自己產製資訊與發佈,我暫且籠統的稱之為「自媒體」。
3、但在純粹的「網路媒體」經營上,到底是要靠哪種方式收錢,至今各界仍意見不一,也無法確定哪種方式才能「成功」,常見的方式如:「衝流量,賣大量曝光導向的廣告」、「衝內容深度,賣精準性的廣告」、「說服讀者、社群,採訂閱制」。
接著,我這個完全沒有媒體經營經驗的人,想要直接指出這些前輩的討論中,有個盲點是:
把不同性質的「新媒體」通通放在一起討論、比較、互相參考,是一件奇怪的事。
這樣說好了,泛科學是提供自然科學資訊的新媒體,施典志提到的部落格 Daring Fireball 是提供3C 產品資訊的新媒體,立法委員的粉絲頁是提供立委個人資訊的新媒體,網拍 model 的部落格是提供美妝或服裝資訊的新媒體。
上述這些新媒體,當然都是在提供某些領域的資訊,但重點就在於這些資訊都是「不同領域」、「不同產業」啊!
圖片來源:林昶佐粉絲頁
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先區分兩種分析方式:
1、依然把他們通通都當成「以提供資訊為本業」的「媒體」:
只是他們分別需要做其他業務來交叉補貼,例如賣 google 聯播網廣告、接業配文、甚至是上下游新聞市集直接做農產品的電子商務,當然,自由時報林榮三搞房地產和中國時報蔡衍明在中國跨足食品、醫療、金控、房地產,也通通都是「交叉補貼」。
在這種標準下,我認為只有「讀者付費」不算是「交叉補貼」。因為即使是傳統媒體的「賣廣告」,都需要記者、編輯之外的業務部門,為廣告主服務,所以是交叉補貼。
2、他們其實就是原本的「各行各業」:
只是他們開始使用「網路工具」而多做了一些事情(也就是提供資訊),但他們的本業還是「科學教育」(學校?)、「政治」、「服飾」、「3C 產品」。
兩者只是「分析方式」上的差別,畢竟某單位實際上的「主業」到底為何,牽涉到當事人的自我認同、實際營收來源比例以及在經濟部登記的行業種類,這就不是我能回答的了。
若以「媒體」當作主業,如大家理解的,「讀者付費」機制在全世界仍然不是主流,因此絕大部分的媒體仍然依賴「交叉補貼」,那媒體做電商、開課程、賣廣告、搞房地產、去便利商店打工、給人包養,本質上沒有差別,反正就是想辦法透過其他事情多賺點錢就是了。
圖片來源:三立新聞
若以「各行各業」當作主業,例如本業是賣衣服的業者,其核心經營模式應該還是「賣衣服給消費者」,只是網路的出現,讓他可以多做一些事情——例如找 model 來拍照、把穿搭文放在自家網站上、提高曝光、甚至建立訂單和物流系統——但最終目標都還是為了「賣衣服給消費者」。
照這樣看,對於賣衣服的業者來說,多了「網路」這個工具,跟多了「汽車」這個工具,其實是差不多的。業者可以透過汽車更快的把衣服送到下游店家手上,業者也可以自己選擇要買一輛小轎車、一輛大卡車、或是自己經營一個物流車隊。
所以,即使是一個典型的「新媒體」,例如穿搭部落客,也可以把他當作是「成衣產業體系中的一員」,只是他的工作主要目的是拍美照、提高產品曝光。
- 【賣衣服的媒體、賣 3C 產品的媒體,I don’t fucking care】
講 I don’t fucking care,可能有點強烈,但為了凸顯衝突,我必須先這麼說。
延續前面說的第二種分析方式,如果現在的各種「新媒體」,其實都是「每個產業,都開始像利用汽車一樣,使用網路工具,為的當然還是原本的產業目標。」
那麼,所有私部門,基本上都還是有自己的商業邏輯,腳踏車業者依然靠著賣腳踏車賺錢,成衣業者仍然靠著賣衣服賺錢,只是在這個時代也跨足了「提供資訊」的服務,並且開始和傳統媒體競爭。但對需要資訊的人來說,由誰提供其實無仿,反正我還是能得到資訊。
真正出事的,我認為是跟「政治」有關的媒體,或者說「公共性」較高的媒體。
(但像東森新聞卯起來在粉絲頁上放一堆貓、狗、車禍的新聞,這已經可以排除在討論範圍之外了。)
圖片來源:東森新聞
簡言之,過去因為媒體產業的進入門檻很高,所以只有少數有錢人可以經營大眾媒體,所以控制通路的人可以同時「把廣告打包送給觀眾」,因此建立起過去一百多年的大眾媒體商業模式。
再來,也許是市場需求、也許是媒體老闆的私慾、也許是媒體工作者的道德情操,大眾媒體過去在民主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監督政府、促進民主社會溝通。
但是,在網路時代之前的「蘋果日報」,其實就已經不奉「監督政府、促進民主社會溝通」為目的,而是採極致的「市場新聞學」,例如頭版和多數新聞版面是放社會新聞甚至娛樂新聞,以增加發行量。
到了現在,隨著自媒體的興起,房地產業者自己開始提供房地產資訊,成衣業者也能開始跟部落客合作,那「公共性」的資訊或「政治新聞」,應該由誰來提供?
- 民主社會不能沒有政治新聞,但要由誰提供?
雖然媒體產業前途黯淡,但我真的無法想像總統大選之前完全沒有相關新聞。
1、交叉補貼:
沒有不行,反正就是找個富爸爸、善心捐款人,或想辦法賺錢,但不能有太多收入來自政府(太依賴政府就不能監督政府啦)。
2、政治產業的自媒體:
這很尷尬,其他產業的自媒體可以理所當然的存在,但如果我們仍然認為「媒體」跟「政治」有本質上的衝突,例如所謂的「第四權」概念,那我們可能就不會認同政治產業的自媒體能夠真的成為「第四權」。
3、讀者付費:
要讀者為了「有營養的政治新聞」付費?但大家現在連看都不願意看了,還期待讀者付費?政治新聞又不像手機評價資訊,對於每個人的生活來說都這麼「重要」呀!
在討論「政治新聞」如何增加讀者的付費意願之前,先來看看在政治產業中的角色——政黨/政治人物——是如何運作的。
提供:選民服務、財團利益、意識形態
得到:選票、政治獻金、政府給予的政黨補助金
在這遊戲規則中:
(1) 「政黨/政治人物」有定期選舉。
(2) 選舉過程,有很強的「偶像崇拜」和「意識形態競爭」。
(3) 政治產業中,本身就充斥著大量的「既有業務」或「交叉補貼」的現象,例如提供選民服務或政治人物本身的事業,因此他們可以獲得他們想得到的東西(選票、政治獻金、其他收入等等)。
如果撇開「既有業務」或「交叉補貼」等元素,那「偶像崇拜」和「意識形態競爭」就是政黨/政治人物爭取選票和政治獻金的重要手段了。
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如果模仿目前政治產業的經驗,移植到「政治新聞」上呢?
就「偶像崇拜」來說,如果政治新聞產業也出現了一些「明星記者」,是不是就有可能有助於「讀者付費」?
順帶一提,中國影音網站騰訊在上個月推出的新節目《十三邀》中,中國作家、主持人許之遠在第一集訪問邏輯思維的羅振宇(羅胖)時,羅胖提到,他還在央視的時候就注意到,這個時代的價值,已經逐漸從「組織」移轉到「個人」身上。
「角色經濟」可以說就是這種概念的延伸,例如 Hello Kitty、Marvel 的鋼鐵人、Line 的熊大、臺灣吧的黑啤,這些都是一種「偶像」,只不過是虛擬的而已。
至於「記者成為明星」在倫理上是否有疑慮、有何疑慮,這裏暫不討論。
再來,讓媒體也參與「意識形態競爭」,即使讓媒體/記者採取更鮮明的政治立場,以獲得與讀者的共鳴、然後被「打賞」,但這就跟傳統新聞倫理期待「記者要客觀」這個標準直接衝突了。
在這只是提出一種可能,政治新聞媒體模仿政治圈的邏輯,讓記者成為明星、並且進行意識形態競爭,也許有助於「讀者付費」這件事。但這件事的道德問題,我相信是很值得再深入討論的。
4、「政治新聞媒體」直接消失:
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各級法院、政黨、大企業、中小企業、宗教團體、非營利組織、死刑犯、大專院校、3C 業者、死大學生、補習班老師,在公共領域上直接展開大亂鬥。
這種假設是「媒體」真的消失,所有言論都不需再假「媒體」之手發佈。企業現在已經在幹這件事了(透過臉書直接投放廣告給消費者),或是有朝一日,一般公民也可以直接創造民意壓力,要求政治人物回應問題。
但這種說法可能也不盡完善,因為總是需要有個讓這些人可以大亂鬥的「平台」或「機制」,例如,臉書、行政院的 vTaiwan 或沃草在選舉期間開發的「總統給問嗎」,也許這才是未來「媒體」的模樣。
- 所以你現在腦中想到誰?
總之,我認為只單純的從「以提供資訊」這個形式,去討論這種「產業」的「營運模式」,可能會落入一些盲點,因為不同的「新媒體」可能根本是兩碼子事,因為不同的自媒體隸屬於不同的產業。硬是放在一起比,真的有點奇怪。
以我目前的理解,所有領域的「資訊提供業務」都可能被相關產業的「自媒體」接手,但只有「政治」產業不行。
如果我們還是需要「一群不是政黨、不是政治人物的人」來提供「政治新聞」的話,那就必須為這群人找出營運模式。當然,交叉補貼永遠可行,但你要賺得到錢,也永遠要向財務來源爭取新聞自主性。
然而,過去最主流的交叉補貼模式(賣廣告)已經面臨瓶頸,較理想的方向似乎還是讓「讀者付費」,但如何讓讀者願意在「政治新聞」上付費?除了以道德召喚公眾的政治參與和付費意願,讓記者成為偶像、並進行「意識形態競爭」,會是個方法嗎?
此時,你心中想到的「明星記者」是誰呢?你會想「打賞」他嗎?
圖片來源:文茜的世界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