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總統蔡英文在 520 就職之前,就已經公開宣示「年金改革」將是新政府未來一年內的重點改革項目,此任務由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主責,林萬億曾公開承諾明年 520 之前會將草案送交立法院審議。
年金改革與稅制改革,這兩件都是「實際上非常重要、緊急,但談起來是非常複雜且對多數人無感」的議題。關於這兩個議題,最常見的說法是:
年金再不改革,勞保與軍公教退撫基金將會在未來幾年內陸續破產,其中最快破產的將是在 2018 年破產的軍人退撫基金。
而稅收過低,造成政府無法增加公共支出,甚至不斷舉債,而且已經將達到法定的舉債上限;同時,目前勞資階級的貧富差距逐漸擴大,但受薪階級卻承受較高的租稅負擔,稅制不公。
而民進黨立委王榮璋,過去參與社會福利運動、曾任「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並在去 (2015) 年發起「年金改革大聯盟」,則是現任立委中,少數同時熟悉這兩個「艱澀但重要」議題的人。王榮璋曾任第六屆不分區立委(2005-2008),並在該屆任內推動「國民年金」,回到民間後,持續推動相關議題,並在今年二月再度以不分區立委的身份重返立法院。
他對這兩個議題的立場,簡言之,「稅改問題」就是「不能再減稅了」,王榮璋說,這個會期至今,不管是同黨或不同黨的立委找他簽署「減稅」的提案,他一律不簽。
關於「年金改革」,王榮璋的立場除了多數人有共識的「多繳、少領、延退」之外,也希望能取消「以職業劃分」的年金制度,他也提到世界上只有少數的國家是如此,但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在改革的過程中,開放與民間溝通的空間,並提到過去扁、馬兩任政府的年金改革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缺乏溝通。
最慘的是軍人退撫基金,2018 年就會破產!
既然年金改革是新政府的重點工作項目,那就先來看看所謂的「年金」現況究竟為何?
上表直接列出各年金將在未來 2-13 年內,陸續破產。
前幾天的自由時報也提出數字,顯示出各職業領取的退休金差異頗大:
退休公務員中,有 93%(12.5 萬人)每月領超過 3 萬元。
退休教師中,有 97%(11.6 萬人)每月領超過 3 萬元。
退休勞工中,有 2%(1.5 萬人)每月領超過 3 萬元。
重點改革項目:新政府承諾,一年內提出年金改革方案
從今年二月上任至今,王榮璋坦承,因為「年金改革」和「稅改」都是重大議題,但這個會期正值「看守內閣」期間,所以並沒有重大突破,
根據王榮璋長期參與年金改革的經驗,他認為從扁政府到馬政府的年金改革都是失敗的,「如果成功,現在就不會是問題了」,而失敗的主要因素,他認為是「缺少對話」:
馬英九號稱辦了 200 多場說明會和座談會,但與會者普遍的感受就是「政令宣導」,我有參加其中的場次,也有提出問題和看法,但就沒什麼討論的空間。
因此,王榮璋說,到現在民進黨政府尚未提出一個既定版本,就是為了避免讓大家覺得「政府自己已經決定好了,只是要來找我背書」,因此未來年金改革的第一步,就是組成包含各界代表的「年金改革委員會」。
圖片來源:有話好說
「年金改革委員會」的最新進展,是將在下週公佈完整的37 人名單,副總統陳建仁將擔任此委員會的主任委員。王榮璋特別強調,之後每次的年金改革委員會都會網路直播,而且「與會代表手上有的資料,網路上都能即時下載」。
王榮璋說,這種「完全公開」的制度,「有些人會說,這樣有些話會不敢講」,但王榮璋認為,「不敢講就不要講,因為這代表你自己是有所保留的。」
不只有破產問題,現在的年金制度還有超多 bug
各退休基金都瀕臨破產,是鐵一般的事實。
這不像我們在擔心中共會不會打來,如果年金不改革,破產是一定會發生的。
王榮璋接著提到一些現行制度下,正在發生的實務問題。
以公務員來說,退休金採計的是「退休的那一個月」的薪資,這種制度,讓許多鄉鎮市公所的公務員在退休前,會被調到「主任秘書」一職,然後再退休,「因為這個職位,是鄉鎮市公所中薪資最高的職位,這樣退休後就能領到較高的退休金」,王榮璋說。
勞保制度的設計,則是採計投保期間「投保薪資最高的 60 個月」,王榮璋解釋採計期間之所以有差異,是因為「勞工的薪水,是隨著年資增加,然後又減少,但軍公教只要不犯錯,就會隨著年資一直增加。」(如下圖)
除了破產問題,王榮璋指出「投保薪資」現行的「天花板制度」,目前勞保的投保薪資上限是 45800 (今年 5 月 1 日從 43900 調高至 45800),「因為有這個天花板在,所以有時候不是勞工不願意繳。」而這個天花板,造成勞工退休之後的「所得替代率」不夠真實;相較之下,軍公教族群則是以「全薪」投保。
王榮璋的辦公室主任高珮瑾補充,台灣的「職業工會」是個奇怪的存在,「因為有些人為了規劃退休,因此在職業工會投保的薪資,比實際的薪資還高,甚至有些人是明明沒收入,卻假裝自己有收入。」
高珮瑾提到,針對「沒有收入的族群」,在王榮璋之前推動的國民年金,原本的設計就有「擴大眷屬加保」制度,「而這其實是對女性最友善的」。
因為老婆的投保金額可以跟配偶一樣,但現在是,如果太太沒工作,就只有 17280,如果離婚,就變成老婆只有 17280,但老公自己卻有 43900。
除了職業工會的問題,高珮瑾也提到,甚至出現有員工在離職後,為了繼續維持最高級距的投保薪資直到滿 60 個月,就跟原雇主協議,「原本雇主要負責的那 7 成,我自己出」,然後假裝自己繼續在原公司工作。
要完成年金改革,不同世代必須彼此體諒
本於「暫時不採既定立場、開放各界討論」的態度,王榮璋在專訪過程中,並未提出太多具體的主張,但他認為「多繳、少領、延退」是一定的,並且傾向「不要以職業區別」。
他還提到,目前「社會福利」中的「社會保險支出」,佔國家總支出的比例屢創新高,目前是 4000 億,包括政府(作為軍公教的雇主)應負擔的 65% 保費,以及補貼勞工族群 10% 的保費。
而政府的舉債也在持續提高,王榮璋說,馬政府八年的平均,大約是每年多舉債 2000 多億,而台灣已經接近法定的舉債上限,「這問題不解決,最後遭殃的還是下一代。」
王榮璋說,過去的衝突主要出現在不同職業之間,但現在許多年輕教師也支持年金改革,「因為他們也沒有週休七日、月領七萬這種事了」,而年金改革最重要的,是不同世代之間要彼此體諒,「包括軍公教在內,他們也是制度的依循者,你說他們太早退休,但他們現在也沒辦法回去原本的位置再做 10 年。」
「中華民國萬萬稅?」——但其實台灣的稅收真的超低
在討論年金破產問題的同時,王榮璋也提到,「如果不提高保費,也有另一種解方,就是由租稅負擔」,德國的基金可以只維持在「能夠再付一個半月」的額度,是因為中央政府每年的總支出有 25% 是用在年金補貼上的。
但這種模式,以台灣現行的稅制,可能也行不通,因為台灣人繳太少稅了。
這句話聽起來可能跟多數人的感受相違背,但從數字上來看,的確如此:
GDP(2015 年):17.2 兆元
政府總預算(2015 年):歲出 1 兆 9346 億元、歲入 1 兆 7766 億元
舉債(2015 年):赤字 1580 億(1580=9346-7766)+債務還本 660 億,共 2240 億。
稅收:2 兆 1184 億元(2015 年,創新高)
政府負債:24 兆=地方政府 1 兆+中央政府 5 兆+隱藏性負債(軍公教退撫 8 兆、勞保 8 兆)+其他負債 2 兆。
租稅負擔率(稅收/GDP):台灣 12.3%(2014 年)非常低,新加坡 13.7%、日本 17.2%、韓國 17.9%、OECD 平均 23.16%。
稅收/政府歲入:台灣 63-77%、日本 60-68%、美國 80-85%、英/德/法/丹麥 85% 以上
稅收/政府歲出:台灣 55.5%、日本 58.8%、歐洲 80% 以上、韓國超過 110%
如此「低稅收」的現象,王榮璋歸因於過去的政府總有一套邏輯,「減稅> 吸引企業投資> 增加就業機會/提升薪資> 增加稅收」,但他認為,政府過去基於這種想像中的「正向循環」,並推出《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和《獎勵投資條例》等政策,其實無法達到原本期待的目標——增加稅收。
但王榮璋也說,過去的政治人物很愛用「減稅」當作選舉支票,但現在的民眾已經變聰明了,至少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所以當政治人物又再亂開「減稅」或「增加補貼」的支票時,就會被民眾質疑「那錢從哪裡來?」
稅改的兩大原則:水平公平+垂直公平
除了從整體的觀點看見台灣的稅收其實偏低,另一項重點則是「公平」的問題。
王榮璋說,台灣的 GDP 一直成長,但薪資卻停滯不前,目前受僱報酬佔整體 GDP 的比例不到 45%,但在個人綜合所得稅的來源比例上,薪資所得卻佔了 7 成,這種現象讓受薪階級感到不公平。
他說,稅改有兩大原則:「水平公平」以及「垂直公平」。
水平公平,指的是同樣收入的人,應該繳同樣的稅。
垂直公平,指的是收入越多的人,應該繳越高比例的稅。
貧富差距惡化、稅賦負擔不公,其背後的原因終究還是「課不到有錢人的稅」。
王榮璋舉了幾個過去稅制變革的例子,並解釋其中的問題。
首先,過去政府曾提出要增加「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將上限設定為 27 萬,即「在同一戶內,一年內的利息若在 27 萬以內,是免稅的。」但王榮璋說,利息要有 27 萬,以目前存款利率約 1% 來說,就是存款要有 2700 萬,那這種減稅是減到誰的稅?
第二,是證所稅的問題,「有人說,證交稅有所得稅的性質,所以不應該多課證所稅」,但王榮璋認為,「交易稅是行為稅,證交稅和營業稅都是交易稅,這種稅的課稅目的跟所得稅是不同的。」他舉例,「這就像是,我一年去 7-11 吃幾支關東煮,就要繳多少 5% 的營業稅。」
圖片來源:中央社
第三,王榮璋提到之前遺贈稅的稅率被降到 10%,「有人說,我活著的時候就繳了所得稅,錢不就是我的嗎?我死了,你又要再課一遍,這不就是重複課稅?」但王榮璋認為,遺贈屬於「移轉」行為,而且繼承者或受贈與者是「不勞而獲」,「一個人辛苦工作賺到薪水 200 萬,和一個人不勞而獲 200 萬,為什麼後者被課比較少的稅?」
王榮璋說,台灣必須考慮加稅,例如營業稅的法定稅率是 5-10%,但長期以來都一直維持在最低值 5%,「如果可以增加 1%,就是增加 670 億的稅收。」
他以一家三口的家庭為例,目前平均每個月的消費支出不超過 3 萬元(有發票的、含水電、不含房租),如果提高 0.5% 的營業稅,每戶每個月只增加 150 元,平均每個人只多 50 元,「而且還會課到來台灣玩的遊客,他們總要買東西、吃飯、喝水嘛。」
年金改革和稅改的門檻真的很高,但王榮璋依舊樂觀
再次從民間進入立法院,王榮璋完全理解,不管是年金改革或稅改,都是門檻較高的議題,而且「很多我們反對的事情,都通過了,例如遺贈稅調降、證所稅名不符實等等」,但他認為,運動必須「積小敗為大勝」,而且因為一次一次的反對、激起社會討論,近幾年台灣社會已經形成「稅制不公、國家財政困難、政治人物不應亂開選舉支票」的普遍印象,算是進步。
所以,我是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