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義
- 給處長的信 ──
讀「兩國招商窗口比一比」,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
昨天上午 9 時,我影印了一份《商周》原文《歐洲矽谷 — 愛爾蘭這樣才叫拚經濟》給處長,上面貼了一張便利貼:處長您好,請您相信,台灣公務員也想做愛爾蘭投資局做的事,但現在公務員做了太多沒意義,沒有價值的工作,以至於讓我們低成就、低自尊。請您站在處長的高度,以及和中央及縣市有密切連結的寬度,深入了解及改善公務員的處境。公務員做的事情有意義,國家競爭力自然就提升,國民所得及人民幸福感、公務員的價值感、執政團隊的滿意度,就會真正成長。
下午 3 點多,處長走近我的座位說:你給我的文章和字條我都看了,寫得太少,要像文章一樣寫個 3,000 字。我笑著說:那沒問題啊!下文即是給處長的信。
- 公務機關能組織再造、精簡人力、開創圖強、為民謀福?
詩人李敏勇的「小國家、大政府」,談的是「台灣是一個小國家,卻是一個大政府國家。這是因為來自中國的包袱,「中華民國』的五權憲法架構,硬是在行政、立法、司法的分立三權加了恐龍式的考試、監察的不三不四框架。」
做為基層公務員老兵,我雖然贊成李(敏勇)文,但這牽涉到修憲,是相對複雜且需凝聚朝野共識的議題,憲法學者及政治評論也很多,比較不是目前我關切的改革內涵。
但李敏勇提出的其他觀點,包括:新世紀以來,政府不斷進行所謂的精簡性改造,但似乎愈改組織愈多、愈大。衙門如豪門,官威好大、好威風。首長的派頭好嚇人,但國家就是陷在中國牢籠裡,更別說總統不太能走出國門了。台灣是政治重士社會,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來遴選政務官,充斥著有些常常是缺乏政治家條件的附庸官僚和權力弄臣的行政首長,視野與願景都欠缺,應該改進。
上述,我覺得不論是中央或地方的新政府,都是可以立即改善的。茲列述我當基層公務員的觀察心得如下:
1. 傳統封建社會,官場講排場威儀,戒衛森嚴;但是古代皇帝、國王出巡是希罕難有的事,小說戲劇裡尚且要創造出許多微服出巡、深入民間的佳話。民主社會,中央長官和民選首長出席會議、慶典、活動等是家常便事,每天跑行程如流水,還是相關隨從、業務單位、議員里長、社團代表跟了一大票,這是封建遺毒,深不足取。
首長身邊一堆人,是來圍護首長的,不是來親民的,說穿了是把政務官及民選首長當明星作秀的苦差事,首長要始終帶著親民的微笑,動員人力如啦啦隊般地列隊鼓掌歡迎及送行,花錢邀活動、捧人場,承辦人員也要加倍照顧環境秩序,搞得人仰馬翻,這些排場實在太苦了! 政治人物得要有深刻的警醒和共識,政策優先,政策執行不能輕易棄守,且能審視時局善加應變調整。政務官及機關首長要做的事太多了,每天做秀演戲,視野與願景都耗損了。新政府沿襲舊制陳習,就是被舊制陳習綁架,不會有新政治氣象的。
2. 在台灣我們有太多政府主辦或補助辦理的會議、慶典、活動等,多只是徒有熱鬧形式而不符社會經濟效益的。假藉政令宣導、為民服務、精進業務、考核表揚…之名,實則沿襲幾十年前的舊制舊習。表面上熱熱鬧鬧,但耗損公務員人力,破壞環境、製造噪音、花費錢財又浪費資源動,消化預算、耗損國力。政府主辦、協辦各式各樣的大、中、小型活動,少有評估檢討,而且評量指標失準。Do the right thing 和 Do the thing right 都需要評量。
但政府機關很多業務,都已失了準,做得再繁瑣精細,還是與人民的福祉無關。愛爾蘭投資局的報導,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政府施政要精準。 如果新政府上任,預算和業務內容都仍然沿襲舊制,就是被舊預算、舊制度綁架,不會有施政革新的動能的。英文版《台北時報》近日有篇文章談到黨外猛將艾琳達,英文標題很有意思:Left is right, and right is left. 翻成中文「左派是對的但留下來的卻是右派」,感嘆劣幣驅逐良幣,連太陽花運動都很難找到真正的左派。
- 執政團隊忌舊瓶新裝
在私人企業,任何主管上任,一定會先審視預算和人力,再來規劃看看短、中、長期的業務目標要如何達成。總要把現有的資源運用發揮到極致,所有的領導管理、制度規章、職務分工或環境設計都是為了業務目標。公部門的業務目標雖然和私人企業不同,但管理運作的精神是相通的。如果新政府上任了,還是舊預算、舊制度,舊業務。那就是在舊瓶新裝,被陳年的施政項目牢牢綁架,新政無酒香、又何新政府之可言?
圖片:官僚體系/來源:三際信息站
3. 有朋友問:政黨輪替了,在政府工作有甚麼不同?公務員會抗拒領導嗎?坦白說,新政府的預算和人事都是 1 年前就編列審定的,雖然還有增減的可能,但整體而言,變動空間不大。但在原有預算內檢討原有業務的必要性,調整業務項目,實現施政目標是絕對有潛力的。公務員就是再不適應,也會服從領導,配合政策的。至於執政的第 2 年以後,預算分配和業務調整的彈性就更大了。在公務革新的領導及推動上,首長幕僚、政務官和各級主管絕對握有掌控及運用資源的權力,當然應該負決策及執政的責任。如果執政團隊沒有革新的企圖心和領導執行力,還只是舊瓶新裝,卻歸咎於公務員抗拒領導,恐怕是推託卸責罷了。
公務員多數是經過國家考試的,有守法的觀念,不管哪個政黨當權,都是依據預算、業務計畫和法規慣習行事。只要主管的要求符合前 3 者,公務員少有不服從領導的。有的主管嚴格要求細節,有的主管要求為民服務,有的主管喜歡創造業務,只要在前 3 者範圍內,一般公務員就是有抱怨,也少有抗拒的。畢竟沒有人想故意違逆上司或在不良的氛圍下工作的。
可是如果施政團隊,存有「前朝的為民服務不可少,現任的業務項目只能增」的觀念。基層公務員面對輪替變革,雖然仍會服從領導,因應以對。但是面對繁雜的業務、重質又要重量的種種不合理要求,做了太多無關人民福祉的虛耗業務,內心難免感到低成就、低自尊的困窘。但只要是真正對人民有助益的,大部分的公務員都會認份的服務,又怎麼會抗拒政黨輪替呢?
4. 基層公務員能在激烈競爭中,通過國家考試,絕非僥倖。如不是英才,至少也不是庸才。一個有為的青年,進入政府服務,如果 3~30 年後竟淪為庸才,是誰之過? 課綱微調吵得全國沸沸揚揚,但公務人員的基礎訓練、進修訓練、薦(簡)任官升等考試,有微調到更合乎「公民管理政府、經濟民主、資源永續」的時代潮流了嗎? 公務人員的升遷管道及輪調制度有更公平透明了嗎?
李敏勇說:新政府要如何有新政治?舊體制如何出現真正新政府?這是大考驗,要決心也要見識。大破才有大立!
(本文與標題為三際信息站授權刊載,作者:一寂,原文標題:舊體制能有新政府?,首圖來源:Georgie Pauwels,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一位社運者的告白:我越來越同情身穿公務員制服的「對手」,因為我們都是制度下的砲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