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清單和重建計畫
「除非相反例子擺在我們眼前,否則我們永遠不會明白自己的真正處境,除非失去了,否則我們也永遠不會懂得珍惜我們所擁有的。」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
當你的飛機在偏遠地區墜毀,乘客的首要事項,就是尋找藏身處,以及找到飲水和糧食。當文明崩解,你的首要需求也同樣如此。儘管沒有食物我們仍能生存好幾個星期,沒有飲水仍能存活好幾天,不過你若是在戶外遇上惡劣天候,無處藏身,那麼你可能不到幾個小時就要喪命。
誠如英國空降特勤隊求生專家,暱稱「高人」的約翰.懷斯曼(John‘Lofty’ Wiseman) 對我所述:「倘若你在大爆炸之後依然沒有倒下,你就是個求生高手。至於接下來你還能存活多久,那就得看你的知識量和實際做法。」在我們的討論中,且先假定,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包括我在內,都不是有所準備的求生客,手頭沒有食物、飲用水,家屋並沒有強化結構,事前也完全不曾想過要如何應付世界末日。
在你重新開始生產物資之前,會希望撿回哪些無主之物,來確保生存?當技術大潮退了,你到海灘上尋覓殘留物,應該注意找哪些東西?
文明毀滅後第一個黎明,你首先要找到避難處所
依照我們所設想的狀況(人口大減,不過周遭器物並沒有被徹底破壞),你不太可能找不到避難所:災後應該到處都是荒廢建築。不過你最好立刻動身,外出搜尋,前往野營用品店,給自己找一些新衣服。
世界末日著裝法則講求務實:寬鬆耐磨的褲子、多層次保暖上衣,還有一件體面的防水夾克。當你花更多時間待在戶外時,或是在沒有暖氣的建築裡面,就可以保持舒適。堅固的健行靴看來或許不是非常光鮮亮麗,不過在末日後世界,你最好別失足摔斷腳踝。在頭幾年,尋覓衣物的最佳地點是還沒有被昆蟲或無孔不入的濕氣破壞的大型購物中心。外在影響要歷經好幾年才會波及購物中心深處,所以裡面的商品依然安穩無虞。
除了保暖衣物,另一項確保生存的要素就是火。火在人類歷史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能抵禦寒冷、提供照明並用來烹煮,讓食物更容易消化並殺滅病菌,還能熔煉金屬。文明解體之後,短期間內你並不需要鑽木取火等野地求生技能。街角商店和住家裡面可以找到許多盒裝火柴,打火機也依然可以使用好幾年。
萬一找不到火柴或打火機,你依然可以利用撿來的物料,使用幾種比較不正統的手法來點火。大白天時,使用放大鏡、眼鏡(註 1),甚至一個飲料罐,再拿一塊巧克力或少許牙膏來抹在曲面罐底,用來凝聚太陽光束,使其對焦產生高熱。你還可以找個廢棄汽車電池,連接導線觸發火花,或者到廚房櫥櫃裡找一些鋼絲絨,拿來摩擦從火警偵測器卸下的九伏特電池的兩端電極,它就會自發引火。
遭棄置的人類棲所附近會有許多絕佳火種,好比棉花、羊毛、衣物或紙張,尤其當你還以凡士林、噴髮定形劑、油漆稀釋劑等應急助燃劑浸潤火種,或者點上一滴汽油,效果就更好了。就算身處都市,你也不必艱苦尋找燃料。人類居住區到處是可燃物質,從家具和木頭製品到花園裡的灌木叢,只要能丟進火中,它就有用。
問題不在於如何點火或讓火持續燃燒,而是該在哪裡生火。近年新建的獨棟房屋和公寓,絕大多數都沒有能生火的壁爐。必要時,你可以把火局限在安全的金屬容器裡面,或把烤肉架搬進室內,倘若公寓有混凝土地面,你就可以撕掉一片地毯,直接在混凝土表面生火。你必須讓煙霧能從略開的窗戶排出(若是你不得不借助可燃合成織品或家具泡綿,更要排煙)。不過最佳做法是設法找到一間較老舊的木屋或農舍,那裡會有合宜設備,可以用火取暖,而不是運用暖氣——這是盡快放棄都市的主要誘因之一,我們稍後就會討論到。
註 1.
不過只能使用矯正遠視的老花眼鏡。多數人戴眼鏡是為了矯正近視,近視眼鏡使用的凹面鏡會散射光線,並不能用來聚焦。眾所周知,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便犯了這個錯誤,他在小說《蒼蠅王》中讓近視眼小豬(Piggy)使用他的眼鏡來點火。
找到避難所後,接下來你得處理水的問題
住所和環境防護問題解決了,你的拾荒檢核清單上,列名第二優先的項目是取得乾淨飲用水。
在自來廠水停止供水之前,你應該把浴缸和洗臉槽裝滿清水,此外所有乾淨水桶或甚至強韌的聚乙烯垃圾袋,也都應該裝滿水。為防瓦礫污染,儲備用水容器都必須加蓋,這樣做還能遮擋陽光,以免滋生藻類。
瓶裝水可以從超市和辦公大樓飲水機取得。此外也可以去其他儲水處拿瓶子裝水回來,包括旅館、健身中心的游泳池,以及所有大型建築都有的熱水槽。隨著時間過去,你會變得越來越仰賴平常拒用的水源。所有生還者每天都至少需要三公升清水,遇上高溫或費力勞動時,還需要更多。別忘了,這是單指飲用水的部份,不包括烹飪和洗濯用水。
非密封瓶裝水都必須經過消毒。消毒水中病原體有個萬無一失的做法,就是持續讓水滾沸數分鐘(不過這完全不能去除化學污染)。然而這樣非常費時,而且浪費能源。
安頓之後,從長遠來看,你可以採行一種比較實際,且兼具過濾和消毒的做法,來處理飲用水的問題。這套形式簡陋卻完全合宜的濾水系統,可以用來濾除泥濘湖水或河水所含微粒——先找到大型容器,好比塑膠水桶、鐵桶,甚至徹底洗淨的垃圾桶,再在桶底打幾個小洞,然後鋪上一層木炭,要嘛就上五金行偷,不然也可以按照第 110 頁(編按:原書頁碼)的說明自行製造。木炭上方交替鋪上層層細沙和碎石。最後把水倒進容器,就會流出過濾乾淨、篩除大半微粒的清水。
這種過濾水還需經過消毒。要去除以水為傳染媒介的病原體,用專用淨水處理劑是上選,比如在野營店找碘片或碘晶體。倘若你完全找不到,還有另一些料想不到的替代方式,而且效果也同樣很好,好比居家清潔用的含氯漂白水。只需幾滴濃度為百分之五的漂白水(必須列明含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為主要有效成分者)調成溶液,就能在一小時內消毒一公升水。
不過要小心核對標籤,確認產品並不添加可能有毒的香料或顯色劑等成分。從廚房水槽底下找來的漂白劑,只需一瓶就可以淨化約五百加侖清水——幾乎達到一個人兩年所需用量。
從健身中心或量販店庫房撿來的游泳池含氯藥劑,也可以調成濃度更低的溶液,用來消毒飲水。這種次氯酸鈣粉只需一匙就夠用來消毒兩百加侖水(不過同樣要小心核對標籤,確認裡面不含抗真菌劑或澄清劑添加物)。過了一段時間,當唾手可得的消毒藥劑都用完了,你就必須學習用海水和白堊做原料,自行製造替代品,這點我們會在第十章(編按:原書章節)討論到。
塑膠瓶不只可用來儲水,還可以用來滅菌。
太陽能水消毒法(solar water disinfection, SODIS)是只運用陽光和透明瓶子的污水處理法,經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開發中國家使用,在末日後也是低科技處理飲用水的理想方式。把透明塑膠瓶的標籤撕掉——不過別使用容量超過兩公升的瓶子,因為瓶子太大,陽光就不能完全穿透——在瓶中裝進待消毒的水,在豔陽高照時拿到戶外平放。陽光的紫外線對微生物有強烈破壞作用,倘若水溫升高到超過攝氏五十度,會大幅強化滅菌作用。
拿一片波浪鐵皮,面朝太陽,然後把水瓶放在鐵皮上,就構成了一套良好的消毒處理系統。把鐵皮漆成黑色,還能增進熱消毒作用。
不過玻璃和某些塑膠(好比聚氯乙烯 PVC)都會擋住紫外線。記得核對塑膠瓶瓶底。如今多數瓶子在製造過程中,都已標上回收符號,表示瓶子是以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製成。倘若水太濁,陽光透不過,你就必須先濾清水。在晴朗日子以陽光直射,六個小時左右就能消毒完成,若是陰天,最好把裝置留在戶外數天。
有了水之後,接下來你要找到食物
你靠文明的殘羹過活,可以撐多久?現代食物包裝的過期日只是指導方針,一般都在安全範圍內把保存期限估得更短。所以不同食物各自可以保存多久而依然可食?有些產品多少稱得上永無期限,包括鹽、醬油、醋和糖(只要保持乾燥就沒問題),同時到了第四章(編按:原書章節),我們還會討論,如何運用這些物質保存食物。
其他主要飲食品項,在荒廢的超市貨架上放不了太久。生鮮蔬果不到幾個星期就會腐爛,不過塊莖類的保存期限就長得多,塊莖類植物演化出儲藏能量的機能,以供過冬。若是擺放在陰涼、乾燥的暗處,馬鈴薯、木薯和番薯的保存期限,可能超過六個月。
乾酪和其他熟食店櫃台的美食,沒幾個星期都會開始發黴,幾個月過後,屠夫沒有打包的肉塊,都會腐敗到只剩形狀怪異的 T 骨或肋架。蛋的保存期限長得令人意外,不需冷藏,超過一個月都還能食用。
鮮乳放超過一週就會開始腐敗,不過超高溫殺菌保久乳就可以擺上好幾年,奶粉甚至能擺更久。由於乾燥食品在保存過程中也會產生酸敗作用,通常是脂肪成分先腐敗,因此無脂奶粉最能經久保藏,還依然可食。
豬油和奶油在沒電的冰箱裡面,很快就會開始腐敗,食用油也會在一陣子之後變酸。(一旦變酸,人類就不宜食用,不過其脂質成分依然可以用來製造肥皂或生質柴油。)白麵粉只能保存幾年,不過已經比全麥麵粉更耐久,全麥麵粉含較多油脂,很快就會變酸。
乾燥麵食等麵製品也能擺好幾年。麥粒若未經碾碎或研磨,保存狀況會好得多(因為碾磨讓穀內種芽接觸濕氣和氧氣),所以未磨粉的全麥穀粒保存數十年後,品質依然良好。相同道理,完整玉米粒可以保存營養素十年左右,若是玉米粉,則保存年限就縮短到只剩兩、三年。乾燥稻米可以保存五到十年。
假定剩下的一切食物都是儲藏在良好的保存環境:陰涼、乾燥。對於溫帶的大型超市,這項期望並不會不合理,不過倘若你住在熱帶,一旦電力網停電,空調機也沉寂下來,食物很快就會開始腐敗。冰箱和冷凍櫃一旦不能用,腐爛食品的強烈氣味,會引來許多非人覓食者,如老鼠和昆蟲;還有一群群狗和其他人類曾豢養的寵物,如今則越來越飢餓。
別小看超市,他能養活你 55 年
就連包裝良好的食物,也很可能禁受不住尖牙利爪的撕扯。所以生還者的食物來源,很可能被大量渴望進食的動物分食,這比過期還嚴重——最早期文明的糧倉,也有雷同狀況。
數量最多的儲備糧食,絕對是超市貨架上一排排的罐頭。罐頭不只是包裝猶如甲冑,能抵禦末日後動物和昆蟲的侵襲,而且裝罐過程經高溫殺菌處理,可以保護罐裝食品不受內部微生物的糟蹋。儘管「最佳賞味期限」往往只及於未來兩年,但許多罐頭製品都能保存幾十年,甚至在製造它們的文明淪亡之後,還能存續超過一個世紀。就算罐子本身鏽蝕、塌陷,只要看不出滲漏、鼓脹跡象,裡面的食品說不定也沒壞。
所以倘若你災後生還,手裡掌握一整間超市,光靠裡面的補給能活多久?最佳策略是在頭幾個星期,先取用容易壞掉的食物,接著改吃乾燥的麵食和米,還有比較耐放的塊莖類,最後仰賴最可靠的罐頭維生。
再假定你很小心保持飲食均衡,固定攝食必要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就這部分,營養補充包可以幫上忙),你的身體每天會需要兩、三千大卡的熱量,實際熱量取決於你的體型、性別和活躍程度。一家普通規模的超市應該能夠養活你五十五年,倘若你也吃貓、狗罐頭食物的話,那就能撐六十三年。
這項計算自然還得擴大規模,從單一人類個體對一家超市的掌握,擴大到整群生還人口對整個國家的儲備糧食的掌握,從街角小店擴大到規模龐大的零售物流配送倉庫。
英國環境、食物和農村事務部(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 DEFRA)曾在二○一○年估算,全國有 11 .8 天的「環境影響緩慢型雜貨」(ambient slow-moving groceries,指不易腐壞的未冷凍製品,如米、乾燥麵食和罐頭等)庫存。由於末日人口群驟減,這數量就相當於可以養活一萬人左右的倖存社群。因此規模夠大,能快速重新啟動技術文明的社群,應該有充裕的喘息空間,能盡早恢復農耕並種植糧食。
(本文由臉譜出版授權刊載,全文摘錄自《最後一個知識人》。;首圖來源:ryanhsuh31 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