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53664262_81f3e6db5c_z

沖繩是中國領土嗎?

二○一三年五月八日中國的《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有關沖繩歸屬問題的論文(題要),由此在中國和日本掀起了一場關於沖繩歷史定位的大討論。曾任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的中國近代史專家張海鵬與邊疆問題(特別是南海問題)專家李國強共同撰寫的這篇文章,重點是要從中找尋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歷史根據。

但該文章結尾處「歷史上懸而未決的琉球問題也到了可以再議的時候」的言論引發了軒然大波。文章中指出,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和沖繩都曾位於中國朝貢體制的版圖之內,甲午戰爭時期清軍戰敗後日本強占了上述地區,二戰後只是沒有重新歸還中國而已。

作者張海鵬在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解釋說,論文的目的並不是主張沖繩的主權屬於中國。之所以說沖繩歸屬問題懸而未決,是因為日本政府認為釣魚島(日本稱尖閣列島)屬於沖繩管轄,因此這種說法只不過是為了證明中國所主張的釣魚島(日本稱尖閣列島)不是日本領土而舉出的旁證。他對自己的學術觀點被別人誤解為主張沖繩是中國領土的事實感到吃驚,因此特意出面進行澄清。

但他作為學術界的元老在中共黨報上發表這篇文章,不可避免地會讓外人猜測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政府的聲音。因此,外界有人分析這是中方為了在釣魚島(日本稱尖閣列島)問題上占有先機而進行的心理戰,或者說是一種談判協商的戰術。所以就不難理解日本政府對此進行抗議和反駁的舉動了。

在東亞的領土糾紛和歷史矛盾日益尖銳的情況下所發生的沖繩問題,再次證明了這絕不是圍繞著幾個島嶼發生的領土問題,而是由各自的歷史問題交織而成的。特別是在沖繩,原本存在的有關東亞近代史的結構性矛盾被進一步激化了。沖繩即是核心現場這一觀點變得更加清晰。

  • 什麼是核心現場?

此前,我曾提出「雙重的周邊視角」理論,以便更好地分析東亞的歷史與現實。如果重新介紹一下的話,可以說它是在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史發展過程中,東亞被迫走非主體化道路的周邊視角與被禁錮於東亞內部等級序列中的周邊視角同時需要的一種問題意識。我所說的中央與周邊的關係不是單純的地理位置關係,而是無限連鎖關係和無限壓迫轉讓關係。

「雙重的周邊視角」是對這種關係的認識,也是為克服這種情況而進行的實踐。在提出這個視角的同時,還強調要從歷史的脈絡角度,特別是在世界秩序的等級序列內對中心與周邊的關係進行具體分析。但東亞地區並不是一個平面而均質的國家組合體,而是由多層中心和周邊劃分成的立體和非均質的地區。因此,為提高「雙重的周邊視角」的說服力,應相應地增加對複合的多層時空的認識;要同時結合全球性及歷經了長期若干個時間段的討論、中小規模地區以及中長期課題進行思考,並與一貫的實踐進行對接。

核心現場就是要求對複合的多層時空進行認知的地方,也是這個理論最適用的對象。這點和孫歌所說的歷史「關節點」也是相通的。時空矛盾凝聚的地方也就是核心現場了。除沖繩以外,分斷狀態下的朝鮮半島、台灣等都屬於(我最近所關注的)核心現場。按中華帝國─日本帝國─美帝國順序發生的軸心變動,使得等級森嚴的東亞秩序所產生的歷史矛盾日積月累,同時在殖民與冷戰的雙重影響下,傳統空間遭到嚴重破壞也導致糾紛不斷增加。如此所產生的時空矛盾與糾紛相互關聯,不斷進行惡性循環,使得隨著解決問題的深入,為締造東亞和平而作為良性循環媒介的波及力變得越來越大。

  • 核心現場與主權的再構成

東亞近代史的矛盾與糾紛聚集而成的核心現場,特徵是指主權從多層性開始變得更加集中。

我們再回到本文的線索──沖繩問題上去。針對《人民日報》的文章,沖繩的媒體所做出的反應是「複雜且非一邊倒地批判中國」。為什麼會這樣呢?一是因為雖然大多數沖繩縣居民對現在的中國持批判態度,但對過去的中國卻有歷史性的親近感。另一個是因為日本是以暴力手段將沖繩編入日本版圖,至今仍將沖繩置於民主主義的框架之外。然儘管如此,沖繩的媒體也不認同根據與中國具有儀禮上朝貢關係的歷史事實而將琉球視為中國的屬國,且充滿沖繩屬於中國語氣的文章。另一方面沖繩的媒體也認為《人民日報》的文章「從國際觀點來分析琉球問題有其意義」。

單從這個反應上來看,沖繩的主權歸屬問題可以說並不是那麼簡單。我們對主權問題做更深層次思考的話,會發現他們那些複雜的反應都是有歷史淵源的。眾所周知,從十五世紀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中國的明清王朝與琉球王國一直保持著朝貢關係。而且即使在一六○九年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王國,並建立幕藩體制進行干涉之後,琉球一邊臣服於日本幕府統治的同時,一邊還繼續向中國朝貢,維持著雙重被支配體系(即一支兩屬)。

但這種關係的形成,從琉球王國的角度來看,它是為了維繫政權的存在而自發並又積極地選擇了這種從屬於雙方的彈性外交政策的結果;而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種選擇既可以確保自身海上貿易據點的穩定,從戰略防禦角度考慮還具有實用性,同時還可以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提供佐證。處於非對稱關係的兩個當事人,從自身戰略角度出發確立了這種關係,這絕不是中國單方面強壓導致的結果(如同近代的國境與領土),因此無法確認這是一種明晰的歸屬關係。

同時,依照「琉球處分」,琉球被編入沖繩縣成為日本領土的一部分之後,從主權角度來看,沖繩的地位並不是那麼簡單。這裡是日本帝國向作為國民國家進行轉變和殖民擴張的交織地帶,在一段時期內一直作為國內殖民地存在。

這種主權上的複雜性,用二戰後對美軍占領下的地位說明用語「潛在主權」來詮釋的話,也許更為貼切。針對美軍占領狀態下的沖繩地位,美日兩國協商後給出的定義為「潛在主權」。即由美國來行使管轄權(administrative rights)進行統治,而日本則行使對沖繩的潛在主權。

這種國家主權歸屬的複雜性,在一九七二年沖繩歸還日本之後也沒有徹底消除。歸還沖繩之際,受日本國內強烈的(民族主義)潮流影響,出現了眾多分支來針對沖繩應有身分進行研究。從一直被日本政府和國民所忽視的現實出發,根據「沖繩應具有的面孔」所強調的重點是有差別的(例如:《再問日本》、《反歸還思想》、《沖繩意識化的溯根》等),但卻強烈地反映出沖繩人的真實想法。

但,即便是沖繩納入了日本版圖,沖繩人對實現主權意志的期待依舊與殘酷的現實發生了碰撞。

出現這種挫折的必然性,是因為沖繩並沒有歸還給了戰後和平憲法框架下的日本,而是歸還給現實中存在的《美日安保條約》下的日本。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只占日本人口不到百分之一的一個縣的居民,不可能對由來自日本全國各地代表構成的代議制民主主義的表決體制產生任何影響。特別是仍舊(或者說比之前擴大了)存在的美國基地作為「構造性的沖繩差別」的根源,讓沖繩人民現在也對回歸日本本土的意義,或者說主權的意義充滿疑問。

但如果多留意沖繩以外的其他核心現場相關聯的情況的話,沖繩所經歷的這種主權多層性問題就很容易理解。對此,讓我們來看一下台灣。

上面所說的《人民日報》報導,在台灣當地也掀起了小波瀾。通過這一事件,「台灣地位未定論」有可能重新抬頭。事實上,如果連沖繩也是地位未定的話,那麼台灣十有八九也會被認為其地位未定。在台灣,主權的複雜性是個歷史問題,也是個現實問題。

曾經作為中國朝貢國的韓國,對《人民日報》所載文章所引起的爭議也進行了報導,但只是將爭議的緣由和經過進行了報導,並沒有對此發表任何立場。但由於東亞的歷史問題都是與領土相關連的,因此對於沖繩主權歸屬引起的爭議,韓國隨時局的變化完全可以對此巧以利用。

其實韓國在主權問題上也面臨過困擾。十九世紀後半期的韓國不僅是大清國朝貢體制下的一員,同時又與眾多國家締結了條約關係。在這種(兩截體制的)國際秩序下,韓國很早就對主權的複雜性有了清醒的認識。後來在殖民地時期,又喪失了主權,醒悟到恢復主權的重要性。在冷戰時期,朝鮮半島被置於分斷狀態之中,大韓民國在以美國為中心的非正式帝國框架中又經歷了「夾縫中的主權」(perforated sovereignty)。

而在加強南北韓間的相關交流與合作過程中曾提出過有關朝鮮半島統一的富有創意的思考及實踐,這期間提出的「複合國家」論(即朝鮮半島人民在相互承認對方國家主權的情況下,採取漸近的和分階段方式實現國家的再次合併,建設一個非單一形式的新型國家)就是對主權問題的一個偶然的思考範例。

book (5)

(本文為《經聯出版》授權刊載,作者:白永瑞 書名:橫觀東亞:從核心現場重思東亞歷史圖片來源:hans-johnson,CClicense 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歷史解密》開羅宣言不是合約、「一中原則」有 3 個版本…14 個 Q&A 解答台灣主權歸誰

英國不承認台灣是國家,我們該如何爭取國際地位?「台灣主權未定論」是一條出路

瑞典議員:瑞典政府應承認台灣是獨立主權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