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4.07 更新】日前民進黨雖傳出有意和柯文哲合作,但曾任柯文哲競選總幹事的姚立明卻不太看好。他認為,相較於上次席捲 85 萬票,這次柯文哲 2018 年不見得能拿下超過 10萬票。
尤其是最近的「去蔣化」風波,不但可能讓一些藍綠選票流失,更可能連過去反國民黨但未必偏綠的白色力量「白票」也抓不住。姚立明分析,如果民進黨讓賴清德出戰,同時贏得了綠營和白色力量選民票數,屆時柯文哲可能就無法超過 10萬票。
[socialpoll id=”2433217″]
【為什麼關注這個議題】
從柯 P 上任以來,從大巨蛋、Ubike 到世大運,負面新聞越來越多。柯 P 民調一路下滑,直言不諱也變為失言,滿意度從最高的 80% 掉到只剩 40%。過去受眾媒體喜愛,自信滿滿的柯文哲,也不得不承認,自己以往進行葉克膜手術中,最得意的『團隊合作效率』,在擔任市長的過程似乎並未起到相當大的效果。
面對台北市民滿意度下滑,到底是柯文哲團隊越來越不努力與群眾溝通,還是我們都太過於依賴投票,誤以為選出救世主就能解決台北市問題了呢?(責任編輯:黃佳玉)
文 / 戴季全(資訊揭露:戴季全為 BuzzOrange 隸屬流線傳媒之創辦人)
柯 P 可能不希望我講這些。
但我還是必須說,其實柯 P 非常需要大家的協助。曾經我也以為,只要送柯 P 進市府,改變就會成真。曾經我也以為,只要支持柯 P 想做的事,他這麼聰明,一切的判斷自有深遠的謀略與智慧,只要捍衛就會順利。
但慢慢地我開始發現:一個城市,只有市長是不夠的。
其實柯 P 的能力無論多好,他都只有 24 小時。無論帶領多少人,他也只有 24 小時。無論有多少事急迫而重要,他就是只有 24 小時。不論管理多少事,都是管理人。不論管理八個人還是八萬人,就是管理他的 24 小時。
這就是一個市長的極限。
問題不只是這個。因緣際會進出一趟市府,即便只是皮毛,也開始聽得懂某些議員質詢的弦外之音,越來越常訝異於人民直接關心與傳統新聞的巨大差異,越來越恐懼於我們公務員禮貌的失敗主義。
這就是一個菜鳥市長的極限。
柯 P 被重重險阻包圍。他還是那個埋頭苦幹的狂者,小年夜還在市府看公文,週末排一堆管理課程、產經會、與各個不同領域的先進請益,每天從清晨弄到午夜。他還是那個嘴巴利心頭軟的披著狼皮的羊,一天到晚撂狠話,卻一個下屬都不捨開鍘,希望盡一切的努力給最大的犯錯空間的慣壞下屬的慣老闆。還是那個關懷弱者,一心念著公平正義,卻不擅社交、不愛解釋的柯文哲。
然後市民的期待開始轉為不安,不安轉為不滿,不滿變成聲音。部分既得利益者、政敵、公務員、與追逐收視率的媒體,混在這些聲音裡組成不來梅樂隊,化為巨大的黑影與難以辨識的恐怖聲音。

圖片:柯文哲上任後,面臨新的挑戰。/ 來源:自由時報
柯 P 的臉書再也不跟市民對話了,變成局處新聞稿公布欄。柯 P 的「不怕輸才會贏」,被官僚包裝成「不能輸別想贏」。
一開始,我是義務整理市民的回饋以民間友人的身分帶回給柯 P。後來,因為越來越頻繁的危機面諫柯 P。不來梅的音量越來越大,人民的聲音則越來越靜,市民越來越不開心,柯 P 被包圍得越來越緊。
我剛認識柯 P 的時候,問他治理台北的目標是什麼?他說光榮感和滿意。我後來發現他好像忘了這件事,上個禮拜問他,他堅定地說「為市民服務,為城市創新。」
我有很深的愧疚感,好像我們送他一個人進了一個扎根十六年的糾葛宮廷,公開了發現不透明,全民誤以為投票就是參與。然後一個個拉板凳在旁邊看戲。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民主,那麼一個城市最關鍵的不是柯 P,是公民。
(本文經授權轉載,全文刊登於戴季全臉書)
[socialpoll id=”243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