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北元
毒品犯會悔改嗎?
這個標題不是我下的,是我的好友最新的採訪報導所用的標題,她是壹週刊的資深記者,一位有深度的存字工作者,所以,她下的標題是用問號結尾。容我在此冒昧的引申她的話語:社會上的普遍認知都認為,毒品犯很難改,甚至不可能改,但真的是如此嗎?
走得出肉體監禁,卻走不出心理的牢籠
毒品犯我在監服刑時有相當的接觸,尤其我在新收單位工作時,經常碰到被通緝逮捕的毒品犯。坐牢對他們來說,是肉體的監禁,也是戒除毒品的契機,成功率百分之百,但毒品在他們內心所建立的籠牢卻是一輩子的,是比無期徒刑更加恐怖的終生監禁,根據一位負責監獄教化工作長官的說法,毒品犯的回籠率達百分之七十。
先來說說海洛因毒品對肉體的挾制吧。
在新收單位工作一年多,依我所見,毒品犯若是施用海洛因的,大概來不到 24 小時,毒癮就發作了。症狀輕微的,整個人就像灘爛泥,連最基本的靜坐思過功課都無法達到要求,有的得靠牆而坐,有的只能躺著;情緒上會出現不安、打呵欠、流淚、流鼻水、失眠等情形,多半都會主動要求就醫。
不過,現在監獄內新收單位已經沒有所謂的戒毒房,不論是一般人犯或者是毒癮發作的收容人,基本的紀律要求都是一致的,毒品犯並沒有特遇,僅會針對就醫的請求優先安排,以協助他們度過戒斷期。
少數長期使用海洛因的,一旦入監停用毒品,產生之戒斷症狀會比較嚴重,包括渴藥、不進食、拉肚子、嘔吐、發冷、疼痛、甚至意識不清等症狀,這時監方會立刻送他們到醫院,住院觀察治療。
然而,不管是戒斷症狀輕微的或嚴重的,大約經過約經 7 至 10 天,症狀都會漸趨緩和,不到一個月,他們就可以跟上整個監獄的作息步調,與正常受刑人無異了。
毒品對於吸毒者而言,是解決失敗人生的「方案」
相信說到這裡,大家都會開始產生疑惑:既然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戒除毒癮,那為什麼毒品犯的回籠率那麼高?這是個心理層面的問題了。
吸毒者一般都不是求學與工作的人生成功組,「吸食毒品」在他們的環境中,是另一種成功與膽識的地位象徵,吸的越毒,級數越高;毒品也為他們帶來超越現實的快感,據吸毒者自己的形容,那種快感比性愛的高潮還強烈百倍,因此,他們視毒品為解決人生失敗的方案,也是絕對的快樂來源,可是到了最後,毒品卻成了最大的問題,甚至使他們遭到家人及親友的遺棄。
在獄中,許多長刑期的毒品犯,是完全得不到家人的關心與照顧的,從來沒有家人來看過他們,一個都沒有。
因此,吸毒者雖然在獄中戒除了生理上的癮,出獄後卻因為心理與現實的因素,有些是無法忘懷毒品帶來的絕對快感,有些是想悔改卻在現實社會中屢遭挫折 (我發現更生人對自己的身分很自卑,挫折的耐受力因此比一般人低),走不出心牢,吸毒再一次成為逃避現實與尋求慰藉的最佳方式,心癮最終還是擊潰了他們重生的意志。
衛生署在 2003 年委託台灣一群犯罪學學者對於毒品犯出監後再犯率的追蹤研究報告中,提出了一項值得大家深思的分析結果:.
在監期間有無親屬 接見、入所前職業、及毒品來源與再犯罪有顯著關係。也就是說,在監期間 有家屬前來接見,給予情緒支持對於出監後再犯毒品罪具有保護作用;相對的,判刑進入監所前為無業與自己出錢購買毒品為顯著的再犯罪危險因子。
存活分析結果發現受戒治人在出監後 10 個月內的毒品再犯罪率上升較快,同時結果發現有家屬接見者的毒品再犯罪時間顯著較長。
家庭的接納對一個吸毒者重生的影響有多大,於此可見一般。
看完學者的分析,接下來談談我的親身經歷吧。
台東武陵外役監服刑時,我接觸戒毒者的經驗
我在台東武陵外役監服刑時,因為生病,有一段時間是待在病舍休養,可是長官們沒讓我閒著,開了法律常識班,要我為同學們授課,我已經沒有印象到底上過幾次課,也不認識坐在下面聽講的同學是誰。但很巧的是,我的第一本著作新書發表會時,有位穿著簇新西裝的男子阿文 (化名) 過來跟我打招呼,並稱我為老師。一問之下我才明白,他是在外役監上過我的課的同學。
那天他是和更生團契的朋友一起來參加,還帶著已經上大學的女兒,他訴我現在與更生團契總會接上軌,幫忙當志工,我聽了好高興,心中感謝著上帝,再一次用大愛拯救失喪的靈魂。
可是,不出幾天,我就從團契朋友的臉書上得知,阿文因為注射海洛因過量暴斃。我流淚了。
阿文是一個有心悔改卻失敗的案例。可是,更生團契裡面多的是戒毒成功、人生得以重新再來的兄弟姊妹,他們在戒毒的過程中都是因為信仰,願意將自己生命的主權交給上帝,自願順服團契的生活管教方式,破碎自己舊有的生命,斷離過去的環境與朋友 (連手機都不能持有),由成功的弟兄們帶領,一步步解開毒品的枷鎖,走出心牢,重建人生。
所以,毒品犯會悔改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是,單靠福音戒毒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有更多吸毒者成功戒毒。
反毒和戒毒,不只是國家的責任
我們都知道,一份穩定的工作,會給人一份安全感與成就感,而有心悔改而失敗的吸毒者,許多都是因為出獄後工作難覓,縱使找到了也不穩定。我相信,如果國家能擴大辦理現有已經在監獄執行的技藝訓練班,讓更多人能有機會接受訓練;更生保護能真正落實就業協助的任務;社會可以用更開放態度來接納有心悔改的更生人,未來將會出現更多戒毒成功重生的案例。
最後,我想引用一個數據來當作本文的結尾,也提醒大家,反毒與協助戒毒的工作,不僅僅是國家的責任,更是你我應該要認真面對的課題,我們再不用心以對,下一個被逮捕的吸毒者可能就是你我的小孩了。
在警大林健陽教授等人所做有關毒品犯的研究報告中提到:以 2003 年為例,我國每 10 萬人口中,毒品犯罪人 口率係為 128.18 人,印度為 2.92 人,日本為 13.40 人,西 班牙 30.27 人,我國毒品犯罪人口率高出印度 43.9 倍,較日本高出 9.6 倍,近約 10 倍,較西班牙高出 4.2 倍。好駭人的數據啊,我想經過十年,這個倍數應該是有增無減。
朋友們,掏出你的槍,向萬惡的毒品宣戰吧!
(本文、標題由劉北元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Dimitris Kalogeropoylos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