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一個令人傷心的標題吸引了我的注意:根據人口普查報告,美國貧窮率站上五十年來的新高。我很好奇情況何以致此,因為企業利潤及股票市場都非常蓬勃,政府也從經濟衰退一開始時便盡心盡力泯除赤貧問題。行政機關與聯準會砸下了數兆資金醫治惡疾,看來不怎麼成功。

隨著 2014 年到來,關於貧窮的標題只能下得更沉重了,因為原來的五十年紀錄再度被打破了 。當失業狀況一直持續,無論衰退是否宣告終結,還是會發生這種破紀錄的事。為了終止貧窮,我們必須終止失業,而這讓我們思考是什麼導致失業這一問題;這也開啟了衰退最初何以會發生這一主題。

諸位或許多半認為,只有公司在創造就業,但這不全然正確;事實上,工作機會的創造來自公司與消費者的相互配合。公司確實會聘雇員工,但它僅提供商品生產的管道;如果商品賣不出去,虧損之餘,員工便被解雇。事業的開展,勞力與資本缺一不可。再者,對於產品與服務的需求,多半來自勞工。因此,公司負責供給商品,員工則消化大部分的生產。

  • 我們之所以失業,追根究柢都是因為雇主的貪婪

相信各位就算不曾修過任何經濟學課程,也一定聽過供給需求。它們就像飛機的兩翼,必須同樣堅固且結實,否則飛機就會墜落。同樣道理,供給與需求必須維持平衡,才能確保就業。供給的主要來源為何呢?生產力。需求的主要來源為何呢?工資。如果你變得更有效率,好比接受教育訓練或使用更棒的技術,就可以生產或供給更多商品。如果你的工資調漲,就可以消費或需求更多商品。經濟若欲保持活力,免於失業之苦,供給一定要與需求平衡,或是:

供給 = 需求

這是個簡單的等式,但可別被它的用途給嚇著了,它凸顯出創造就業背後的因素。如果供給與需求失去平衡,就會像飛機兩翼不平衡一樣,某天經濟終會墜地。此處供給是指經濟體內生產品的總價值,而需求是指一國之內,消費者及投資者花費在生產品上的支出。事情進展是這樣的,因為投資及新技術,生產力與因之而生的供給逐年增長。這也就是說,工資與因之而生的需求,同樣必須逐年增加,而且要以相同比率增加,否則導致的不平衡將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問題。倘若實質工資增加不及生產力增長,供給超過需求,便會導致生產過剩。企業無法售出其下工廠所能生產的所有商品,隨之而來的便是裁員。

因此,在成熟經濟體內失業的唯一成因就是生產與薪給之間的擴大落差。而在新興經濟體內失業來自供給不足純粹是沒有足夠的生產工廠提供工作給求職者。然而,成熟經濟體有足夠的工廠,只不過某些已經閒置廢棄,因為工資停滯造成了需求不足。

此時的問題在於:經濟體內失業的發生該由誰負責?無論你是否相信,有些專家的確認為所有失業都是自願性的;過去這群人被稱為古典經濟學家,今日他們以新古典經濟學家聞名於世。在他們的認知裡,失業嚴格說來,皆是出於自願,因為工人不是拒絕工作機會,就是不再求職。這不僅荒謬,顯然也犯了邏輯上的錯誤。只有在薪給與辛勤工作、教育訓練及技術帶來的生產力不相稱時,失業才會發生,因為國內需求無法滿足國內供給。

當和你一樣的勞工因為低薪,使得總產出超出了總支出,生產過剩就一定會發生,因此才會裁員。若你勤奮誠實卻還是被解職,這是雇主的錯,不是你的錯。你一方面認份地生產,一方面以薪資去創造需求,沒有理由被解雇。倘若你的支出下降,或是增加不足,這是因為雇主沒有給你加薪,或減了你的薪水。從總體層面來說,支出不足意指像你一樣的勞工為公司生產得太多,使得供給超出需求,以致部分人員必須因生產過剩而被解雇。這麼一來,在整個過程中,員工究竟錯在哪裡呢?是雇主的貪婪讓失業發生別無其他原因

新古典經濟學家將失業情況歸咎於勞工,認為他們不是抱持著工資降低便離職的想法,就是寧願遊蕩終日,也不願在不良的環境裡工作。這群新古典學究擁護這個觀念超過兩百年,無視經濟大恐慌時期,有多達四分之一的勞動人口餓死或瀕臨餓死,以及經濟大衰退時期曾有多達兩千萬美國勞工及其家庭,因為失業而忍饑受凍。問題在於這些人是選擇失業,還是被迫失業。我已經指出是雇主的貪婪而非其他因素,造就了大規模的失業。僅從供需概念就可導出這個結論,而且即使是個門外漢,也能理解生產過剩一定會導致裁員。

  • 實質工資沒能調升,一切只因政客不願忤逆企業

失業不僅給未受雇者帶來麻煩,也對民選官員們造成困擾,因為失業者仍有權利參與投票。政治人物希望在一群快樂的選民中尋求連任,他們比你我更厭惡失業,因為那表示他們得想方設法提高國內支出,或說提高需求以與供給平衡。他們面臨了兩個抉擇:一是追隨調薪政策直到實質工資與員工生產力相稱,這才是公平且道德的;一是採取引誘民眾擴大借貸的措施,如此一來,消費者可以藉由舉債花更多錢,而非藉由薪資調升。依此方式,官方政策便是以人工手段製造支出來提振需求,直到與供給相平衡。

為求連任而引誘大眾舉債消費,我認為這是種自私的賄賂。這種賄賂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政客們需要競選捐款不願忤逆企業主追求低薪的利益。打從 1981 年工資落後生產力開始,部分接受民選官員委任的專家,開始追隨所謂的貨幣政策,誘使民眾負債累累。隨著支出提高至與供給同一水準,失業被泯除了,因為現在:

供給 = 需求 + 消費信貸

由於貨幣政策,聯準會大量印鈔以拉低利率,致使民眾增加借貸,產生新債。利率是錢的價格,當某物供給增加,其價格便下降。因此,當聯準會增加貨幣供給,借貸成本便會降低。然而,工資與生產力之間的鴻溝擴大速度之快,使政府也得頻繁增加支出與借貸,才能讓總支出與增加的供給相均衡(為免混淆,請注意「供給」這個用詞,一般是指商品供給)。如此一來:

供給 = 需求 + 消費信貸 + 政府預算赤字

提高政府負債以拖延失業問題,這稱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現在你知道我們國家為何會被債務淹沒了,不論消費者還是政府,都如出一轍。總統及立法者經常採用增債政策,除了為尋求連任,也能給人他們是在幫美國勞工留住工作的印象。事實上,從接下來的分析中就可以清楚知道,他們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且在過程中讓富者愈益富有。截至目前,我提出了一個工作機會何以消失的簡單概念;現在,讓我們透過一些數據實例,進一步闡明這個觀點。

  •  大老闆都錯了:降低薪資只會有更多失業

關於失業,有兩個受歡迎的理論:古典理論凱因斯理論。這兩者似乎都不足以解釋失業問題,否則這兩個理論的支持者,早就終結這個問題了。古典理論說若是實質工資過高失業便會發生,因此,一旦工資率下降,失業問題便可消退。相反地,凱因斯經濟學將問題歸咎於需求不足以對應供給,這固然有理,但凱因斯這位學派創始者,並未告訴我們是什麼讓需求長期低迷。我在本書的附錄裡會詳細討論以上兩個觀點,現在,我想純粹以常識來解釋我的失業理論。

首先,讓我們假設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組裝好二十輛車準備出售。倘若只有十五輛售出,通用在無法擺脫未售出的五輛汽車之下,必須解雇員工。換句話說,一家企業若是無法賣掉其生產的所有商品,就必須將一些員工炒魷魚,再依需求水準去生產商品。現在,我們將這個概念延伸至總體經濟。如上所述,供給一旦超過需求裁員便會隨之產生

總體供給是指一個國家整體生產的商品及服務的總價值,總體需求是指消費者及投資者在這些商品上的支出水準,兩者皆是以金額為單位。讓我們暫時忽略政府著藉支出及課稅以創造需求的角色。為求簡單理解,讓我重述一次,經濟均衡發生在:

供給 = 需求

簡單來說,供給就是 GDP,即一國一年度的產出總值需求則有兩個組成成分:一是個人的消費支出,另一是投資支出,即公司或個人花費在所謂投資財,諸如資本設備、新建房舍上的金額。因此:

需求 = 消費支出 + 投資支出

現在,假設沒有任何借貸,而供給的現值為 1,000 美元,消費需求(或支出)為 800 美元,投資為 200 美元,那麼:

需求 = $800 + $200 = $1,000 = 供給

這裡我們有了一個均衡的經濟體,其國內供給等於需求,所以沒有裁員現象。倘若順從古典理論的對策,讓工資率下降,則消費支出亦會下降,因為薪水是你花費多少的決定因素。假設消費支出減少兩百美元,那麼現在:

需求 = $600 + $200 = $800 < 供給 = $1,000

既然供給超過需求,裁員便會出現,可見古典理論大錯特錯,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讓問題加劇。事實上,由於消費支出減少,投資支出亦會降低,如此便有更多裁員隨之而來。凱因斯的見解如何呢?他的見解確實有道理,但他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何需求可能持續低迷好一陣子,一如在經濟大恐慌時期,以及 2007 年以來的表現。

  • 所以,到底工作是怎麼消失的?

讓我們加以定義工資—生產力缺口(wage-productivity gap),或者,簡單地稱其為工資缺口

工資缺口 = 勞動生產力 / 實質工資

其中,實質工資是薪水的購買力勞動生產力是每位員工的產出或你為公司生產的所有事物。倘若生產力的提升速度高過實質工資,工資缺口便會增長。我們看過古典理論的例子,實質工資下降會讓缺口增大。現在我們檢視另一個例子,僅有生產力增加,假設是 10%,因此,供給變成 1,100 美元。倘若工資率不變,則消費支出及需求亦維持不變。回想一下經濟體一開始處於均衡狀態,需求為 1,000 美元,在生產力提升之後:

供給 = $1,100 > 需求 = $1,000

如此一來,由於生產過剩,裁員將再度出現。到這裡,失業的真正起因想必非常清楚了只要工資缺口增加裁員便無可避免,這是因為生產力是供給的主要來源,而工資是需求的主要來源。倘若工資增長速度低於生產力,需求增加速度便低於供給,這麼一來,某些員工就變得多餘了。

這個理論並不取決於價格的波動。當產出增加,或是商品價值提升幅度低於 10% 時,價格會稍有降低。因此,有些人或許會辯稱,價格降低就能夠提高需求,直至與供給平衡。然而,由於工資停滯,供給仍會超過需求,帶來裁員的結果。如果價格巨幅滑落,就會產生大規模失業,一如發生在經濟大恐慌時期那樣,這是因為沉底的價格大幅吞噬利潤,從而造成全面的失業。(不過再怎麼說,今日價格鮮少滑落,所以這個效應可以忽略。)

上述觀念解釋了為什麼長期下來需求仍然比供給低。一旦生產力持續上升,而工資長期停滯不前,就像 2007 年以後所發生的事,供給就會保持在需求之上,因此不是持續裁員,就是僅有少數人會被雇用。同時,除非工資缺口關閉,也就是說,回到衰退前的水準,否則失業或貧窮將會陰魂不散

Skulduggery Pleasant by Derek Landy

(本文由 商周出版 授權刊載,全文摘錄自《搶救失業大作戰》。首圖來源:DLR_de,CC Licensed。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時代力量能不能聽我說說看:提高最低薪資,其實可能是在削弱勞工力量…

走向窮途的資本主義:政府提供「無條件基本收入」是讓社會進步,還是養出更多米蟲?

是真心不騙還是空頭支票?用數據來看基本工資調到 3 萬,到底能不能解民所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