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dn TV
「XX 業者開始削價競爭」,乍聽之下,對消費者似乎是件好事,但其實不然。最近傳出台灣北、中、南各地的地方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為了搶訂戶、搶市佔率,紛紛祭出「超殺低價」,原本應該是一個月 500-600 元的月費(一年約 6000 元),最近業者竟然竟然下殺到一年 1500 元!
此外,這件事情更不能只從消費者的角度看,更攸關台灣整體影視產業的發展。
- 「台灣影視正在被掏空」,早已是眾所皆知的事實
電視台不願/沒有能力花錢自製節目,各頻道的黃金時段都在播韓劇和陸劇;網路興起,即使看起來是八竿子打不著「手機遊戲」(如現在當紅的部落衝突或更早的 Angry Bird),也早就是讓觀眾離開電視的殺手;電視台說要重振台灣影視產業、重現台灣「綜藝王國」,找來的人卻是老到不行的張小燕、李艷秋和徐乃麟等老人。
圖:李艷秋(左)、張小燕(右)/來源:蘋果日報
目前電視產業的市場大致如此:
從消費者的立場,當然希望「付最少錢,看最好看的內容」。「付最少錢」可說是人之常情,也是「市場機制」中的基本假設,但前提是要有「好看的內容」。
從節目製作團隊(電視台)的立場,收入來源不外乎兩個:頻道的廣告費以及將節目賣給平台(例如有線電視系統)的版權費。
但從消費者到節目製作團隊(電視台)中間,還卡著一個有線電視系統。
- 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大搞「削價競爭」,消費者付的月費連版權費都付不起!
目前消費者一個月付給系統業者的月費是 500-600 元,其中大約 250 元是用在版權採購上。
但地方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為了搶客戶、搶市佔率,採取「毫無長期考量的」削價競爭行為,將原本一年大約 6000 元的收視費用,降到 2500 元,甚至 1500 元。以最誇張的每年 1500 元為例,每個月才 125 元,是目前版權採購費用的一半,甚至無法應付硬體維護與人事費用等常態性支出,完全看不出任何「長期規劃」的精神。
而且,隨著時間拉長,系統業者沒錢、就沒錢付給電視台,那消費者要怎麼期待電視台能推出好節目?或者,商人不是笨蛋,先用低價搶佔市佔率,形成壟斷地位後,再強行調高費用,最後倒楣的還是消費者。
另一方面,這種從長期來看毫無益處的削價競爭,唯一的獲益者就是:先將市佔率(訂戶數)衝高之後,再趕快轉手的系統業者。
- 系統業者面對產業困境卻不思轉型,只想搶撈最後一筆
以最近受到高度關注的「遠傳入主中嘉案」為例,中嘉系統旗下目前約有 110 萬訂戶,以此交易案的金額 745 億計算,每個訂戶的「訂價」大約是 6 萬元左右。
目前持有中嘉系統的是韓國私募基金 MBK,MBK 在 2007 年入手中嘉系統時,交易金額是 470 億,9 年後,系統業者除了持續收取訂戶的月費,還能賺取 9 年來交易金額差價,現賺 300 億。
對於這樣的產業惡性競爭狀態,地方政府一般會以「費率審查」的方式抑制。
關於「費率審議」這件事,現行的制度是由中央機關 NCC 制定出費率範圍,再由各地方政府做出更精確的定價。雖然有人可以拿「自由市場」為削價競爭的業者辯護,但此類具有高度規模經濟性質(因此容易形成壟斷)、且公共性極高的媒體產業,無論是從消費者權益或是維護言論多元的角度看,行政機關應該是有一定正當性可介入此種「不當低價影響市場秩序」的行為的。
若從目前台灣媒體產業的角度來看,系統業者主動且瘋狂的發動這種「削價競爭」的戰爭,其原因應是:
看見傳統電視產業正急速凋零,便打算在開始賠錢之前,以削價競爭的方式衝高市佔率,再將手上的訂戶轉賣給下一位買家(如遠傳或鴻海等集團),而這些買家未來則將透過這些線路提供「智慧家庭」等新型態數位服務。
至於那些沒能力或沒興趣提供「新型態數位服務」的傳統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能做的當然就是前述的:削價競爭、衝高訂戶、轉手賣出。
- 台灣的 OTT 真的有搞頭嗎?連愛奇藝都還在賠錢啊!
而且智慧家庭是一回事,但影視產業又是另一回事。
智慧型手機普及、行動上網發達、中國市場造成的磁吸效應(藝人跟製作團隊都被高薪聘走,觀眾也越來越愛看中國節目和戲劇)、電視台高層不思轉型或轉型不力(不研發新節目、不培養新人)、乃至於近幾個月國外影音平台如 Netflix 或愛奇藝登台,通通都是造成本土影視文化萎縮的原因。
圖:中國 OTT 平台愛奇藝的台灣站於 3 月 29 日正式開站
由於網路本身具有的「跨國界」特質,讓這些來自國外的平台業者,更能藉由規模經濟的優勢,達到「取得更多用戶,賺取更多利潤,製作更多好節目」的良性循環。但另一面,則是跨國壟斷的問題。
就台灣本土業者而言,該煩惱的絕對不是自己太大,而是自己根本還沒長大。
因為,即使是坐擁 13 億中文市場的中國影音平台「愛奇藝」,也沒這麼順利。
「愛奇藝」最近有兩件大事:
一,是在上個月底於台灣開站,並取得滾石唱片耗資 7000 萬製作的《滾石愛情故事》播映權,試圖以提供在地化的內容取得訂戶(我個人就是為了看《滾石》而成為愛奇藝會員)。
圖:愛奇藝平台上有台灣唱片公司「滾石唱片」製作的《滾石愛情故事》,第一集的男女主角是吳慷仁和楊丞琳。目前能立即看完全部 20 集的平台,只有愛奇藝
二,是以每集 23 萬美元(共 16 集)的版權費用,獨家播映韓劇《太陽的後裔》,愛奇藝目前用戶已達 1500 萬,比三個月前的 1000 萬成長了 50%。
圖:《太陽的後裔》劇照/來源:愛奇藝
即使坐擁如此大的市場,且背後是中國網路三巨頭 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之一的百度,加上願意付錢購買好節目的版權,以及為境外用戶提供在地化內容(如台灣的《滾石愛情故事》),愛奇藝依然面臨連年虧損的困境:2013 年虧損新台幣 121 億,2014 年虧損 56 億,2015 年虧損 37 億。
資本與用戶都如此龐大的愛奇藝尚且如此,台灣的本土影視產業面臨的挑戰當然更為艱鉅。
反媒體壟斷法尚未立法完成,業者恐怕不能將責任推給「政府限制投資」;中國市場的磁吸效應,也不是「立法禁止相關人員前往對岸投資與工作」這種消極方法就能克服的;網路科技出現使得媒體典範逐漸轉移,這是全球相關內容產業都還無解的困境。但即使外在條件如此,如果相關業者只懂得趁這種時機,大搞「削價競爭、衝高訂戶、轉手賣出」的投資技巧,而非認真思考甚至投資產業轉型,最終,台灣將會成為一個沒有「文化」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