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渣文本
有網友搭公車時,遇到車上嬰兒持續哭鬧,最後這對母嬰被某位乘客「請」下車去。他認為這已侵害到母嬰搭車的權益,其想法獲得多數網友支持,但也有人主張維持公共空間的安寧是參與社會活動基本條件。可惜的是,不論正反方,大多數討論者均以「個人道德」的角度來看此事件,但這類事件其實從「社會正義」的高度,更能找到妥適的解決方案。
除了搭公車,從長途飛行到小小的候診室,只要是密閉公共空間,就有可能產生類似的爭議。當人身處無法立即脫身的空間,就會產生緊張感,而哭鬧的嬰孩又會催化負面的心理反應。
原本的公車事件雖是單一個案,但也有許多網友反應他們看過類似的狀況,甚至有人遇過哭鬧嬰兒被「司機」趕下車的,因此這可能不是個罕見的社會現象。
不妨先來看看主張「嬰兒吵鬧時應該離場」的看法。許多人認為,想趕走哭鬧嬰兒的乘客,單純就是自私,是利己主義者。
不過,這是把對手想得太過淺薄,某些重「責任」的行為倫理學派別可能認為維持公共空間的秩序是種「道德責任」,你要進入某個社會,就要遵守該社會的遊戲規則,否則就不應分享其中的資源。
另一派的人則基於效益主義,認為吵鬧的嬰孩可能會影響到交通安全,造成公共危險,所以應該立刻離開,這樣對自己和對別人都好,整體效益最大。
這兩種想法都源自於啟蒙時代的思潮,企圖將公共事務理性化或量化,這在人人受過科學教育的現代有一定的說服力,也是某些人行動時的主要原則。
而在主張包容哭泣嬰兒的說法中,最常見的就是「同理心」,這運用的是道德上的「推己及人」黃金律。
你也曾是嬰兒,別人也包容過你,由此推得你也應該包容別人。這說法也可以適用於「未來」:你將來也可能要帶小孩坐公車,那時也會需要別人的包容。這種說法強調人的「時間脈絡性」,可以有效突破前面那兩種只考慮「當下瞬間」的主張。
另一種觀點是「嬰兒權利優先說」,因為嬰兒「潛能」很高,加上幼弱無助,所以需要我們集中社會資源來幫助他發展,是以在產生權益衝突時,應把嬰兒放在最優先的地位,因為這對於社會整體來說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在台灣社會中,持後兩種觀點的人比較多,所以責罵「趕走母嬰的那位乘客」的聲音也比較大。但聲音大,不代表其論證是健全的。
嬰兒的確通常擁有較高的道德優勢地位,但這不是「絕對」的。在公共空間(資源)分配上,不應該把特定人視為擁有無上的權利地位,這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帶了個嬰兒的父母,可能會像是吃了無敵星星一樣,誰都不能責罵他們。
道德應是種動態均衡,而用簡化的「同理心」或「嬰兒權利優先說」當做「天條」,可能不符合現實生活的個別情境。每個在公車上哭鬧的嬰孩,其個人條件都不同:他可能是剛滿月,也可能接近兩歲,後者顯然比較有自我控制力。
與嬰孩同行父母的態度,也會影響到人們對此的道德判斷。如果其親屬全力照護,嬰孩仍然哭鬧,那麼我們會對此比較寬容。這證明我們在某種程度上,也認同父母有一定道德責任。
這又回到最前面的「責任說」了。所以如果只停留在個人道德判斷的層次上,這個問題的爭論就會不斷循環,難以產生共識。我們應該把這個問題上升到「社會正義」的層次,從更高的角度來看。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大眾運輸存在的道德意義為何?
顯然不只是為了「移動」。大眾運輸除了提供便捷、環保、外部性較低的移動方式之外,也包括了多重不可量化計算的內在道德價值。大眾運輸有時會是「社會福利」,也可能是「肯定行動」(平權或反歧視的行動)。為了追求崇高的內在價值,我們甚至願意承受外在價值方面的損失。
像是為身心障礙者所提供的大眾運輸服務,基本上都不會是「向錢看」。為了讓身心障礙者能更自由的參與社會活動,多數人都認為就算經營虧損,只要財政還有能力支應,基於社會正義理念,這就是應該付出的成本。
但與此同時,受惠者也應該認知這是種「福利」,他們正在接受他人的幫助,而這一切不是「天經地義」。他們因此也會有連帶的道德義務,包括珍惜這些資源,並努力改善自身的狀況,在將來於各種向度上回饋社會。
從博愛座、無障礙設施、哺乳室到對車上哭鬧嬰兒的包容,我們之所以願意放棄一部份的市場機制來扶助弱勢,都是基於同樣的理路。許多爭搶博愛座的爭端,都是因為沒有從社會正義的制高點往下看,而是將之視為一種個人道德價值算計。老是在在那邊斤斤計較誰比較老、誰比較虛、誰比較累,當然就越算越不愉快了。
所以,我們之所以包容哭鬧的嬰兒,不只是因為同理心,更是因為我們有能力付出以維繫社會正義,讓母嬰都有公平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光是這種付出,就能讓我們獲得一種道德價值面上的滿足感。
同樣的,受惠的嬰孩親屬,也應該體認他正受到周圍每一個人的幫助,即便他們只是默默的坐在那裡。因此,家長也應該努力維持嬰孩的狀況,盡自己的道德責任。
整體來講,因為公共資源有限,我們的自由勢必與他人的自由發生衝突。但我們不該只是在人我之間劃下一條互不侵犯的界線,而是應多思考他人的可能需求,透過溝通建立共識,來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所以,下次如果碰到類似的場景,你思考的重點就不該是「他該做些什麼?」而是「你能為他做些什麼?」即便你發現自己能幫上最大的忙,就只是安靜的坐著微笑,這樣也好。
這總比想從弱勢者身上多剝奪一些的人來得好。
(本文由人渣文本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蘋果日報)
延伸閱讀:
正義魔人好棒棒,把帶著嬰兒的媽媽趕下車,請問你搭的是誰的「大眾」運輸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