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m11

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最近兩天因為中國影音平台「愛奇藝」即將在本月底登台的新聞,再次掀起各界對於台灣影視產業的關心,除了在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愛奇藝」一事的立委,時代力量也在今天舉辦第二場「反媒體壟斷法制化」的公聽會。

這篇文章要談的,主要不是評論這些立委的質詢內容或修法主張,而是想提醒各位政治人物,在這個時代,在這個「網路平台」興起的時代,你們正好有機會在用一種新的方式觀察、分析和參與這個產業。

本文的架構是:

1、政治人物已經是媒體產業的一份子

2、近年不斷被討論的「新政治」,其內涵有二:除了「新理念」,更要有「新方法」

3、台灣媒體產業最大的問題是中國市場的磁吸效應,但當政治人物意識到前二點後,除了提出政策或修法,更可以直接製造工作機會

4、每個產業的轉型過程都有陣痛期,但就看各位願不願意將更多資源投入在這些新事物上,並且堅持「尊重專業」的原則

  • 傳統媒體作為政治人物與選民之間的「中介者」角色正在式微

首先,政治人物跟媒體產業的關係,在這個時代,已經從傳統的「政治人物應提出文化政策、傳播產業政策」,轉變成「政治人物也是這個產業的一份子」了。

過去媒體作為公民與政治人物的中介者,公民需要透過「媒體」才能知道每個政治人物的主張與作為,政治人物也必須競爭媒體的青睞、獲得曝光、進一步得到公民的支持。然而,在「把一切都去中介化」的網路平台出現後,不只 Uber 可能取代台灣大車隊、Airbnb 可以取代旅行社的訂房服務,臉書更讓政治人物跟公民有進一步「直接接觸」的可能。

關於「直接接觸」這件事,大多數政治人物都已經意識到了,立委們紛紛開始用粉絲頁直播自己的質詢畫面,或是把自己的提案內容拍照上傳,將政績告訴選民。

newm

  • 新政治:除了新理念,還有新方法

重點來了,在明天即將滿二週年的太陽花運動後,從 2014 年的地方選舉到剛結束的總統/立委大選,「新政治」一詞不斷被談論,我認為「新政治」此概念的內涵,不脫「新理念」與「新方法」這兩個面向。理念屬於政策主張的辯論,不是本文要討論的範圍,本文要討論的是「新方法」。

「新方法」難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姑且先舉幾個例子:

社民黨立委候選人(落選人)苗博雅在選舉期間,自己用簡易的器材拍攝影片,解釋修憲議題、反課綱議題以及馬習會,傳播率最高「小學生都能懂的 4 分鐘修憲懶人包」影片,觀看次數將近 40 萬次。

newm2

同樣在選舉期間,民進黨立委林岱樺更委託團隊製作模仿「谷阿莫」風格的短片,介紹自己的經歷與政績。

newm3

時代力量最近也在粉絲頁發布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協議處理條例》的懶人包,向選民解釋此法案內容。

newm4

民進黨新科不分區立委林靜儀,過去是婦產科醫師,從 2 月 1 日上任以來積極關心醫療議題,也不斷在自己的粉絲頁上發表論述,與多數政治人物不同的是,該粉絲頁上的文章比多數政治人物更不「官腔」、更為白話易讀,即使醫療議題有其專業性。

newm5

隨手舉出這些例子,要強調的是——政治人物跟媒體產業的關係,已經跟其他如醫療、食安或交通產業的關係不同了,他們不再只是一個「關心某個議題的政治人物」,此時此刻,他們都已經是媒體產業的一份子了。

而且基於網路「去中介化」的特質,政治人物將能更有效的與社會溝通。

  • 新的媒體產業離政治人物真的沒這麼遠

新媒體的定義甚廣,以下只是非常粗略的分類與舉例:

新平台:愛奇藝與 Line TV 是典型的影音串流平台。

新內容:「12 星座女生:男友不想陪逛街的反應」、立委的質詢直播、星座專家唐立淇陪你吃午餐聊星座,通通都是新型態的內容。

新閱聽行為:Netflix 上的紙牌屋,其實是舊的內容形式(電視影集)在新的影音串流平台,讓觀眾用新的方式(隨選)觀賞。

許多趨勢預測文都指出,2016 年媒體產業最「火」的就是直播,而這也是政治人物天天都在做的事情,就像過去在立法院的會議室外接受傳統媒體訪問一樣。

newm6

圖片來源:中央社

此刻,政治人物意識到自己可以使用臉書,意識到自己成為媒體產業的一份子,接著回到本文首段提到的,「政治人物正好有機會在用一種新的方式觀察、分析和體驗這個產業。」

newm9

  • 除了提出政策或修法,政治人物也能在日常工作中為媒體產業多出一份力

台灣媒體產業面臨的一大困境,就是中國市場的磁吸效應,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這邊一個月開 2 萬,對岸也開 2 萬,但是是人民幣。」為了填飽肚子,有才華、有創意的媒體人才,只能暫且放下政治主張和家人,前往對岸打拼。

newm10

圖片來源:Youtube

傳播典範轉移,讓政治人物成為媒體產業的一份子。

中國市場吸走台灣媒體人才,因為他們在這邊賺不到錢。

這兩件事的交集,便是政治人物可以認真的、用不亂砍價、更尊重專業的方式,為本土媒體人才提供機會,間接促成台灣媒體產業的發展。雖然這個概念還很模糊,而且大家對於政治人物如何經營新媒體的概念才剛起步,但至少在現階段,如果有心的話,是可以更專業的。

簡單舉例:

1、立委的提案貼文,配圖直接附上文件的照片,如果是在手機上看,字體超小,誰看得到?

2、粉絲頁的質詢直播影片,雖然因為臉書正在推廣直播功能,所以可以在平台上有比較高的曝光度,但如果畫質不好、沒有字幕、沒有剪接、沒有說明,那跟直接貼上立法院的 IVOD 連結有什麼兩樣?

3、要上傳自己的生活照,營造親民形象,那要不要請助理去學「人物攝影」?

4、讓法案助理撰寫臉書貼文,文字容易生硬、不易閱讀,此時便需要「轉譯」的工作。

newm8

這些工作勢必會增加原本助理的工作量,但如果政治人物願意的話,能不能直接增聘一位具有多媒體技能的助理?當然,這牽涉到立委辦公室的預算問題,畢竟在地方跑攤、包紅白包都需要預算,但這不就是所有產業在轉型都必須面臨的陣痛期嗎?

  • 結論:新時代 x 新媒體 x 新政治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指出在當前這個媒體劇烈轉型的時代,政治人物除了用舊有的方式介入媒體產業之外(如前述的修法或提出政策),另一種思維,則是認識到自己已是新興媒體產業的一份子,並認真的以參與者的身份,經營新媒體(自媒體),這不只代表「新政治」的實踐方式,更是促成台灣媒體產業發展的另一種方式。

如果黃國昌願意自己錄下一支 2 小時影片,仔細並白話的解釋時代力量即將提出的《反媒體壟斷法》,我相信,以他目前的社會關注度以及當前濃厚的改革氛圍,是有人願意買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