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普特南於 3 月 13 日因癌症去世,享年 89 歲。普特南的研究領域相當廣泛,涵蓋形上學、數學哲學、語言哲學、經濟哲學、政治思想等。他也是「功能主義」的奠基者,認為一樣事物的定義是由它的本質或功能所決定,而非其物理狀態;若兩樣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功能,則本質上它們是相同的 ─ 雖然他後來反過頭來反對這樣的思想,但他晚年則表示自己是個寬鬆的功能主義者。
你或許沒聽過他的名字,也沒聽過他的理論,但多半知道他最有名的思想實驗:桶中腦。
- 這一切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
大家多少都聽過哲學名言「我思,故我在」,但卻未必明白當初哲學家笛卡爾是怎麼推導出這句話的。為什麼當我開始思考的時候,就證明我的存在了呢?這就要回到笛卡爾的哲學觀了。
笛卡爾相信,所有經由感官接觸所建立起的經驗與知識都可能是虛假的,因為這一切可能都發生在夢境裡。所以他就倒回來想:究竟什麼才是真實的?笛卡爾想了很久以後發現:雖然我懷疑外在一切都可能是虛假的,但至少「我懷疑」這件事情一定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就得到了「我思,故我在」的結論!而這個結論也成為了他後來發展的哲學思想礎石。
但是,到了 1981 年,普特南提出了著名的「桶中之腦」思想實驗,把笛卡爾的想法更加強化。在生物學進步的今天,大家都知道人類的大腦是由許多複雜的神經電流訊號來運作的,那如果有個高科技文明把你的腦子摘出來,放進一個桶狀維生系統裡,然後對你的腦子施加刺激讓你「認為」你正在看這篇文章或做任何事情。那麼,你會知道你所「感覺」到的一切都是假的嗎?
(圖片來源:Isaiah115,CC Licensed。)
這故事情節就像是電影《駭客任務》一樣,假設我們可能存活在一個虛假的環境中。(或者應該說駭客任務可能有借鏡桶中腦的概念) 在電影中,救世主尼歐需要吃小藥丸才能回到真實世界,但普特南認為這樣的電影情節怎麼樣都不可能發生,因為他們根本無法認知什麼是真實。因為如果我們是活在幻覺中「桶中之腦」,那麼我們「發現自己是桶中之腦」這件事情也是幻覺,所以我們不可能說自己是桶中之腦。(因為至少就算真的是如此,我們也不可能發覺到。)
在桶中腦之前,其實普特南還有一個沒那麼有名的思想實驗:雙生地球。
- 雞同鴨講的孿生地球 ─ 語言的意義在哪裡?
意義這件事情好像是很個人很心靈的,每一句話所產生出的意義對不同的人而言可能都有些微的差異。,而普特南就在 1973 年提出了雙生地球思想實驗來探討「意義」的意義。在雙生地球裡,普特南試圖證明語言的意義有部分是要依靠外界的事物的。
先讓我們想像一個遙遠的宇宙,裏頭有個跟地球一模一樣的星球,就連裏頭的文明跟我們也相同,我們姑且把它叫做「地球二號」好了。但這個地球二號跟我們唯一不同的是,同樣是「水」這個透明、無色無味的液體,我們地球版本的組成是 H2O,而地球二號的版本則是 XYZ。除了分子結構之外,水這個東西無論在物力,化學或生活用途上在兩個地球都沒有差別。
所以理論上,兩個地球的人提到「水」的時候,這個字對他們所產生的意義應該是相同的,但偏偏當兩個人在交流「水」這個概念的時候,所指的東西又不一樣,這樣的矛盾就證明了意義這東西不只是存在我們腦子裏頭,而與它所指涉的事物也有關係。
在學術領域之外,普特南也是左派支持者。在 1960 年代,他就活躍於美國民權運動與反越戰抗爭中。在 1965 年他開始於哈佛大學任教後,他也組織了一些校學抗爭活動並開始教授馬克思主義。在 1968 年,他加入進步勞工黨 (Progressive Labor Party),一個馬列主義政黨,但在 1972 年離開,並表示加入這個政黨是個錯誤。這與他的學術立場不斷變換是同樣的道理:普特南從不間斷思考、批判自己的立場,但無論如何,他總是堅持人類的理性是對抗怠惰與服從威權天性的重要工具。
(首圖來源:Wikipedia。)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