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義,吾黨所宗…⋯。」我想了很久,還是決定跟那時此刻(楊力州作品)一樣,用這首黨國時代的代表歌曲來開頭。 請各位想像一下北韓的政令宣導歌曲影片,然後用這首國民黨黨歌來置入。是的,本部電影討論的主題是台灣的電影史。不過電影跟政治、經濟是絕對分不開的東西,因此這部電影等於是用電影發展的角度來看台灣近代發展史。
就如同金馬獎的由來是因為八二三金馬炮戰一樣,在極右派及共產國家的藝術一直是為著政治服務著,金馬獎小時候就是個政治工具。那時選在蔣介石的生日舉辦,充斥著滿滿的黨國色彩。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 60 年代時,那個現代人早已經遺忘的景象。鄉村、女工以及滿滿的極權色彩,是那個年代的標誌符號。幾十年前的外省人意外來台,意外地要在這塊土地上著根,加上國民黨的統治方式,台灣的電影在新浪潮之前,是非常非常黨國的。

台灣新電影時期前的電影作品,是非常具有黨國色彩的(圖片來源:原文)
那個年代的電影,其實跟我們今天看中國的電影非常相似,講求的是政治正確、民族主義、激勵人心希望面,忽略掉的是那些看不到的悲慘故事。在螢幕上呈現的都是富貴人家的愛情、愛國青年的大仁大義以及一種類似於白先勇台北人中,那些外省人因為鄉愁而歌出的遊園驚夢。再高昂歡樂的氣氛,其實只帶來更多的悲悵。
新浪潮電影與政治局勢脫離不了關係,那時老蔣已經死去,整個解嚴的態勢已然無法阻擋,加上蘇聯瓦解只是遲早的事情。美國對台灣的自由民主也願意放手的情況下,新浪潮電影席捲而來,從討論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搭錯車到討論二二八禁忌的悲情城市等等,都是那個年代的產物。
片中採訪的侯孝賢說出自己對國民黨的不爽、搭錯車的導演虞戡平更笑說搭錯車片名的意義是當年搭錯車來到台灣,本來在祖國有地有婆有財產,誰知道來到台灣以後甚麼都沒有。

侯孝賢《悲情城市》以細膩溫婉的手法描寫二二八事件的蒼白與噤聲(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然政治跟藝術永遠扯不開,本片同時也討論了美麗島事件、野百合學運等等的事件,並且從這些角度切進了台灣經濟大幅度起飛。帶來的金錢並未轉向於文化藝術,更多的是人性的貪婪以及賭博的雄心,這導致了台灣電影的大幅度衰退,而那時正好是港星最火紅的年代。我還記得當年香港小明星來台灣之時,規格之盛大,幾乎等同於今天的好萊塢明星來台灣。時過境遷再看一次香港的現況,豈止是可以只用嘆息來說明。

電影《女朋友。男朋友》中,以野百合運動的時代背景探討自由與性別議題(圖片來源:女朋友。男朋友)
爾後的 2000 年的雙瞳、海角七號等等的影響,我想這是屬於這個時代的故事。大多數的人都能夠理解這些電影對台灣電影產業的意義,等於是技術視野上的突破,以及新時代電影的省思。到了 201X 年的今天,我們看到許多的賣座大片,是以商業型態慢慢活在這個市場上,雖然在品質上還有許許多多值得討論和焦慮的地方,但比起過去要由黨國主義或是輔導名義的電影,已經好很多很多了。
最後,楊力州說明了電影與民眾、社會是無法脫節的來做結尾。我們在這幾年經歷了許許多多的社會事件,電影人有許多的社會責任,就如同作家、藝術家一樣,無論創作的類型是甚麼,都要回歸到生命中。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等等的題目,都是創作者應該去重視的元素。藝術本來就與生活有關,也代表著許許多多的架構式資訊,都是我們值得去探討跟深思的。

導演楊力州在《我們的那時此刻》電影中,刻畫了整個世代的共同記憶(圖片來源:楊力州臉書)
這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的台灣電影,我相信即便到年底,他還是有很高的機會會是今年最好的國片,非常推薦了解台灣歷史的朋友去看看這部那時此刻。
(本文、標題由子迂的蠹酸齋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我們的那時此刻)
《BO》補充:台灣電影史,就如同一條社會發展的樣貌軸承,承載著每一個不同世代的經歷與記憶,這裡面,有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甚至自己跟兄弟姐妹、朋友間的快樂、痛苦與理解。為了更美好的將來,讓我們從過去開始省思!
作者: 楊力州
出版社:30 雜誌
書名:我們的那時此刻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