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階級流動的捷徑,但是隨著貧富差距拉大,教育也開始 M 型發展,所以我們就有了繁星計畫。繁星計畫簡單來說就是「只要你是你們學校最優秀的學生,無論是哪所高中,就有機會拿到大學的入場券。」,目的就在於要打破城鄉之間的藩籬,讓偏鄉高中的弱勢學生也有機會接觸到頂尖大學。
日前繁星計畫放榜,多家媒體爭相報導各地高中生如何在艱困的環境下努力不懈,終於考上頂尖大學的故事。
苗栗縣卓蘭高中詹俊宥學測失常僅獲 48 級分,透過繁星入學仍如願錄取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家中務農的他對環境特別有感,希望未來從事相關工作「能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心」。
新住民第二代、就讀僑泰高中的陳嘉申仰賴獎學金完成國高中學業,更以 68 級分錄取清大化工系;明台高中洪婉瑄考取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系,父母都是藍領勞工的她,決定將成績送給家人當禮物。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是大家都喜歡的情節,但現實真的就像童話故事一樣美好,結局就是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 拿到了一流大學的入場券,但是有辦法畢業出場嗎?
在頂尖大學裏頭,隨便問一個學生是哪個高中畢業的,不是建中北一女就是雄中雄女這些明星學校。而所謂的「明星學校」,就是國中基測能力分校的結果。很現實的是,偏鄉高中的頂尖學生放到明星高中裏頭或許是中後段班。面對同儕學力普遍偏高的情況,就算是偏鄉學校第一名的學生,他們也未必有足夠能力應付相同的學業。
2012 年的自由時報報導指出,繁星計畫的學生成績最佳,但這數據背後沒有說的是,那些成績不錯的學生也涵蓋了明星高中與中段高中的學生,可是真正弱勢學生的數據並沒有被單獨拿出來檢視。2013 年,台大一名經由繁星計畫錄取的學生便因為無法應付課業壓力而輕生。這雖然是個極端的個案,但也顯示出不是每個繁星計畫的學生進了大學之後,就能妥當地拿到畢業文憑。
- 都會居,大不易,弱勢家庭付不起
繁星計畫所想要幫助的偏鄉學生多半家境狀況也比一般大眾更加拮据,例如在這波新聞提及的學生中,有雙親都是藍領的,也有自己得幫忙家裡農務的孩子。在他們上大學之前,就得要開始先煩惱錢的問題。像是台、交、清、成、政這些頂尖大學幾乎都坐落於都會區內,這裡的生活消費只會更添弱勢學生的家庭負擔。
根據聯合報報導,台北市平均每人每月的消費支出高達 2 萬 7 千元,比起中南部縣市整整多了 1 萬元。於是,經濟弱勢的家庭注定就只能背負學貸才有辦法讓孩子念到畢業,然後好不容易畢了業,在還沒開始工作前就欠了數十萬的債務。
這還是順利畢業的版本,更有可能學生要為了支應生活開銷,課餘時間還得要打工,最終排擠掉課業,甚至被退學。
光是有頂尖大學的入場券並不能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只有當學生把拿文憑到手後階級流動才可能成真。繁星計畫已經為許多弱勢家庭提供了一個機會,但在現有的制度下這些家庭未必能穩穩地把機會握在手心裡。因此,在這之外我們還需要更多針對弱勢的保護網,或對現有制度進行調整,才不會讓高高掛起的繁星變成一閃即逝的流星。
(首圖來源:umm,CC Licensed。)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