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安格斯‧迪頓

改變中的身體

從一九五○年以來,全球健康已經有極大進展,但我最後想談的是,逃脫死亡之外,還有一些沒那麼亮眼的觀察結果。逃脫死亡在大部分地方已產生驚人成就,甚至變得更加平等。然而,逃脫營養不良的成果,就比較遜色,進展也較不一致。了解人類身高的變化,是探討營養不良的一種良好方式。

身高本身並非衡量福祉的指標。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沒有理由假設身高超過一百八十公分的人,會比一百六十五公分的人更快樂、更富有或更健康。身高也不像所得和健康一樣,不是福祉的一部分。

然而,當人們身高矮小,就顯示在孩童或成人時期有營養不足的狀況,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食物,或是生活在不健康的環境裡,即便疾病沒有讓他們死亡,也會永久阻礙他們的成長。

身高有賴於個人的基因,因此身高較高的父母會有較高的孩子,但現在普遍認為,對大量(足夠多的)人口來說並非如此,而且不同人口之間平均身高的變化,是匱乏程度的良好指標。

在過去,我們認為基因差異是不同人口之間身高差異的來源,但隨著條件改善,一個接一個的「矮人」國家長高了(有時相當快速),這些觀點已被拋棄。

我們現在開始了解到,孩童時期出現匱乏,會產生嚴重而深遠的影響。相較於較高者,較矮的人賺得較少,這不只是在重視體力和體型的農業社會勞動市場裡如此,對英國和美國這些富國裡的職場來說也是如此。

其中一個原因是,認知功能會與身體的其他部分一起發展,因此平均來說,較矮的人不如較高者聰明。這個說法往往會引起憤怒的叫囂。我在普林斯頓的兩位同事便因為研究這個議題而受到譴責,遭到充滿仇恨的電子郵件轟炸,還有校友要求學校開除他們。所以,我試著審慎地對此加以解釋。

在一個理想環境裡,每一個人都能得到足夠食物,而且從不生病,根據各自的基因,有些人長得較高,另一些人較矮,認知功能也不會因身高而存在系統性差異。

但在實際世界裡,有些人的童年匱乏,且這些人在矮小者中占顯著的一部分,因此平均來說,矮子的認知功能較差。這可能只是因為缺乏熱量所致,或是為了對抗許多幼兒疾病因此消耗過多熱量。

欠缺什麼會造成影響,也較為明確,例如,孩童的大腦需要脂肪才能適當發展,而全球數百萬的孩童飲食卻缺乏必需的脂肪——對照於我們富國較常見的卻是飲食脂肪過量。

隨著人們較富有、獲得足夠的食物,以及孩童疾病透過衛生改善、害蟲控制和疫苗注射,營養匱乏漸漸減少。即便如此,營養匱乏對身高的效應,可能得花許多年才會漸漸去除,這只不過因為嬌小的母親不可能生出體型大的孩子,人口身高增加的速度受限於這個生物限制,因此可能需要幾個世代的時間,才能讓人們身高完全成長到他們的潛能。
即使營養和疾病所造成的限制都已移除了,生物法則仍會限制成長,以避免快速長高所帶來的問題。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應可預期世界人口變得更高,但並非所有人口都如此。

平均身高變高的最重要因素——普遍醫療水準變高、食物充裕

歐洲人已經變高許多。經濟學者哈頓(Thimothy Hatton) 和布雷(Bernice Bray) 針對一八五○年代晚期或一八六○年代初期迄今的十一個歐洲國家,從種種不同來源蒐集男性身高的數據。可惜的是,女性身高的歷史資料相較非常少,因為男性身高的資訊通常可由徵兵時的測量取得。

出生於十九世紀中葉的人,歐洲成年男人的平均身高為一六六.七公分,或五呎五.五吋;至於一百多年之後出生的,也就是出生於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年的人們,平均身高來到一七八.六公分,或五呎十.五吋。身高成長最慢的國家法國,成長率為每十年○.八公分;成長最快速的荷蘭,則是每十年增高一.三五公分。大部分其他國家裡的男性,每十年變高近一公分。

哈頓找出變高背後的因素,他的發現與本章的論點一致:

嬰兒的死亡率下降,也就是罹病獲得改善的徵兆,是男性變高的最重要因素,而所得成長位居第二位。隨著歐洲逃脫食物匱乏,逃離工業革命創造出的「泄殖腔地獄」(cloacal infernos,意指「飢餓地獄」),人們的身體便開始朝著之前不可能達到的潛在身高前進。

對目前的大部分國家來說,歷史資訊僅剩斷簡殘篇,但關於女性身高,從第二章所討論的許多人口和健康調查,仍然可以獲得不錯的資訊(新近的調查也涵蓋了男性)。

每一個調查都量測了年齡十五到四十九歲的人口,因此能提供歷史資訊,因為人們的身高一旦成年便不會再改變,或至少在五十歲以前還不至於出現身高萎縮的狀況。

每一個調查都提供二十年或更久之前出生的成年人的平均身高。這些調查不只提供該國在調查時的成年女性的平均身高,而且透過比較年長婦女和年輕婦女的身高,還能得知身高的變化。

在各方面表現良好的國家裡,年長婦女的身高會比年輕婦女矮一到二公分。

111

圖五顯示全球婦女的身高。該圖的每一個點對應某特定國家女性的「出生群體」,代表所有出生於同一年的女性(例如一九六○年),以公分為單位衡量平均身高。這項身高平均值,對照著女性群體出生當年該國平均國民所得。再一次,所得部分我使用了對數比例尺。

在該圖右上方可以看見,隨著國民所得增長,歐洲婦女愈來愈高。歐洲群體裡較早出生的婦女位於左下方,較晚出生的則位在右上方。美國位於右方,美國人已經長高,但變高速度比不上歐洲。在該圖中間和左方部分,顯示貧窮和中等所得國家的婦女狀況。

非洲為實心黑圓圈,大部分國家都位在左方,這是因為當這些非洲婦女出生時,她們的國家很窮,像現在一樣。位於圖形右方的富有非洲人生活在加彭,加彭出口石油,人均所得較高,但大部分的國民仍處於貧窮狀態。

如白色圓圈所示,海地人緊貼於非洲人之間;大部分的海地人為非洲後裔,且身高和所得極為類似身處非洲的非洲人。中國(灰色圓圈)也位在左方,孟加拉、印度和尼泊爾則位在左下方。請記住,我們目前看到的所得,是現在的成年女性出生時(通常是在一九八○年或更早之前)的所得,因此對中國和印度而言,顯示出來的所得遠遠比現今要低。生活在中等所得國家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女性,出現在中間偏下的地方。

圖表洩漏出的訊息——非洲人為何身高偏高?

全球各地平均身高的巨大不均等,或許是該圖最令人感到驚訝的特點。對於生於一九八○年的女性而言,丹麥成年女性平均身高為一百七十一公分,瓜地馬拉為一百四十八公分,秘魯或尼泊爾為一百五十公分,印度、孟加拉或玻利維亞為一百五十一公分。如果全球最矮人口的身高成長速度也和歐洲一樣,達到每十年一公分,則瓜地馬拉女性要花上兩百三十年,身高才會趕上目前的丹麥女性。在今天,造訪瓜地馬拉的丹麥女性應會比地主高出九吋——彷彿現代版格列佛來到現代版小人國。

從左上方往右上方看, 活在富裕國家的人們,身高高於活在較窮困國家的人們,這符合我們的預期:如果較高所得帶來較佳的衛生、較低比率的孩童疾病, 以及更多的食物。

但事情並非如此單純。想像一下,如果刪去歐洲和美國,重畫圖五,則對於其他世界而言,身高和所得的關係正好相反,也就是身高較高的人們居住在較窮的國家裡。這種現象主要是因非洲所致。

非洲人口之間存在很大的變異程度, 想想來自南蘇丹的丁卡(Dinka) 籃球隊員, 或喀拉哈里(Kalahari)的布希曼人(bushmen)。然而就平均而言,相對於南亞和許多拉丁美洲女人來說,非洲女性算是高的(但比歐洲女性矮)。這個身高和所得之間的負面關係不會很快就消失,因為現今的印度孩童仍然非常矮,儘管在最近數十年印度經濟出現了快速成長。

非洲人的身高為何如此之高,其原因仍未完全解開。其中一個原因是,在絕大部分的非洲大陸,食物既不稀少,也不像南亞大部分的地區(特別是在印度)那樣偏重素食。雖然在喀拉哈里沙漠等地明顯並非如此,但大部分的非洲國家裡,人們的食物相當多元,包括肉類和動物脂肪。非洲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取決於當地可供給的食物和疾病狀況。

與此同時,孩童的死亡率非常高,如果較矮孩童的身體較弱且較可能死亡,則存活者將相對較高。為了產生身高較高的人口,死亡率必須高到足以去除足夠多的較矮孩童,並克服孩童時期周遭危險疾病造成的發育遲緩效應。

衛生可能是另一項因素。如果生活在隨地便溺的人口稠密區域,每天都暴露於排泄物中的細菌,孩童的成長會因而受到阻礙。相較於印度,非洲的人口密度低許多,表現因而也優於印度。

平均身高並非能完全顯示出疾病與貧窮的變化

許多非洲國家居民高於印度人,或是拉丁美洲一些國家的人民,此一事實應該有助於我們打消看來吸引人的念頭,不再以人口平均身高做為福祉或生活水準的全面衡量指標。死亡率與所得,是影響成人身高最重要的兩項因子,對福祉也很重要。然而,無法保證疾病和貧窮對身高的影響,會和對福祉的影響一樣。

如非洲所顯示,許多飲食差異性之類的當地因素會影響身高,這些當地因素可能會影響福祉,也可能不會。之前提過,需要幾個世代才能讓人口變得更高,因為母親必須先比孩子長得較高,而影響母親身高的是祖母,以此往前類推。並非只有今天的營養和今天的疾病決定了今天的身高,過去也非常重要。

上述一切都顯示,平均身高不是一個合理的福祉指標。

南亞人如此矮小,這個事實或許是整個圖像裡包含最多資訊的部分。因為我們欠缺歐洲女性的歷史數據,因此不知道必須回溯多久,她們的身高才與現代印度人一樣。

然而,最新的印度數據包括了男性,結果顯示,出生於一九六○年的印度男性平均身高為一六四公分,比歐洲人在一八六○年的平均身高矮了二至三公分,與十八世紀的歐洲人身高類似,只比文獻裡最矮的數字高出五公分——當代布希曼人或一七六一年挪威人的一五九公分。在印度東北部的錫金省(Sikkim)和梅加拉雅省(Meghalaya),出生於一九六○年的男性身高實際上還不到一五九公分。

印度仍是全球最瘦、最矮的一群人

印度出生於上一世紀中葉的人們,孩童時期的匱乏程度有可能不亞於歷史上任何大型群體,這可以一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變革,和更早的狩獵採集時期。印度在一九三一年的預期壽命為二十七歲,也反映出極度的匱乏。

即使是在二十世紀,印度也活在馬爾薩斯式的夢魘裡。馬爾薩斯主張,死亡和匱乏讓人口不致如脫韁野馬。但即使對存活者而言,生活的條件仍然非常悲慘,不只沒有足夠食物以維持良好健康,而且食物也欠缺重要的營養成分。大多數人食用單一穀物的單調飲食,再輔以少數蔬菜,因此缺乏鐵和足夠的脂肪。

為了生存下去,即使預期壽命只有二十幾歲,整體人口仍注定矮小,如同十七、十八世紀的英國人。依照馬爾薩斯定律,必須以更矮的身高交換更多的人口現今的印度正從這個夢魘脫逃,但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印度孩童目前仍然是全球最瘦和最矮的一群,但比起他們的父母或祖父母,已經較高也較豐腴,嚴重飢餓的跡象已極少出現在目前的營養調查裡。印度人正在逐漸長高,雖然速度不如歐洲人,或許也比不上中國的現況;中國現在每隔十年大約長高一公分(這是相當熟悉的數字)。印度脫逃的速度只有一半快,大約每十年半公分,而且這個數字只是針對男性。印度女性也愈長愈高,但速度慢得多,她們需要六十年的時間,才能增加一公分身高。

我們不知道為何印度女性的狀況遠遠不如印度男性,原因絕對與印度北方重男輕女的普遍習俗有關,但影響到底有多大,卻不是很清楚。

在印度南部的喀拉拉省和泰米爾那都省(TamilNadu),並沒有歧視女孩的傳統,所以該地男性和女性都以標準的每十年一公分的方式長高;但在北方,女性長高的速度較男性為低,而北方男性的身高成長速度比他們的南方同胞要來得慢。諷刺的是,這種對女性的歧視也讓男性受害,因為男性就像女性一樣,有過於瘦小和營養不良的母親,因此阻礙了他們自身的體型和認知的發展前景。

在非洲,雖然平均身高較高,但某些地方的女性實際上正愈變愈矮。雖然如前所述,生活過得較好的人們並不總是會較高,但就全球來說,較富有和身高較高之間,存在禁得起考驗的關聯性。這在歐洲特別明顯,由於身高增長持續得夠久,因此圖五裡顯而易見,但在現代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也是如此。所以非洲女性變矮的最可能原因,是非洲在一九八○和九○年代早期出現的實質所得下滑。

全球人口不只是較長壽或較富裕,他們的身體也變得更高、更強壯。這帶來許多好處,甚至可能包括認知能力的增長。但就像死亡率和金錢一樣,好處的分配並不平均。

根據目前的速度,需要百年以上的時間,才能讓玻利維亞人、瓜地馬拉人、秘魯人或南亞人,變得和現今的歐洲人一樣高。所以,雖然許多人已經脫逃,但數百萬人仍被留在後面,這造成一個差異的世界。即便就人的身體來說,不均也一目瞭然。

escape from pool cover

(本文為《聯經出版公司 》授權刊載,作者: 安格斯‧迪頓,譯者:李隆生, 張逸安 ;首圖來源:mcdyessjin (Yu-Jen Shih) ,CC licence,非經允許,不得轉載;欲閱全文請見新作《財富大逃亡:健康、財富與不平等的起源》。)


延伸閱讀

全球陷入糧食危機,為何非洲是餓到過瘦,美國卻是餓到「過胖」?

研究:人類最理想身高為 168 公分,太高恐影響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