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在一九六○年代為亞洲一個開發中國家的政府提供顧問服務,他被帶去參觀一個大型公共工程,看到大批工人揮動鏟子,但現場沒幾部推土機、拖拉機、或其他重型挖土器具,甚是驚訝,遂提出疑問。負責的政府官員解釋,這項工程是該國為「創造就業」而推動的建設,傅利曼作出後來很出名的回應:「那幹麼要給那些勞動者鏟子,不給他們湯匙?」
人們及社會往往害怕機器將侵蝕就業機會,創造長期失業,傅利曼的這句話傳達了經濟學家們對這種心態的懷疑批判,且往往是公然地嘲笑。就歷史來看,這種懷疑批判顯然有其道理。在美國,尤其是二十世紀,科技的進步總是把我們推向更繁榮的社會。
過程中當然是有一些暫時性問題─―事實上是重大顛覆:農業機械化導致數百萬工作機會蒸發,大量失業的農場工人被迫前往城市尋找工廠工作;後來,自動化與全球化把勞動者逐出製造業,推使他們進入服務業尋找新工作。這類轉變過程中往往出現短期失業增加問題,但這問題從未演變成系統性或永久性問題,轉變創造了新就業機會,被逐出原產業而失業的人找到了新機會。
此外,那些新工作往往比先前的工作好,需要更好的技能,提供更優的工資。尤其是二次大戰後的二十五年間,這種情形最明顯不過,美國經濟的這段「黃金年代」,其特徵是科技快速進步和美國勞動力福祉提升這兩者似乎完美共生。伴隨生產線使用的機器改進,操作那些機器的勞動者的生產力也提高,使他們變得更有價值,讓他們得以要求更高工資。整個戰後時期,科技進步連帶使得勞動者的平均所得提高,因為生產力的激增使他們的工資提高。那些勞動者花用他們不斷增加的所得,進一步驅動他們生產的產品與服務的需求。
這種良性循環迴路驅動美國經濟前進,經濟學專家享受了他們的黃金年代。也就是在這段時期,保羅.薩謬爾森(Paul Samuelson)之類的重量級人物把經濟學轉變成一門有堅實數學基礎的科學,經濟學漸漸變成幾乎完全由複雜艱深的數量與統計技巧主導,經濟學家開始建立複雜的數學模型,這些模型至今仍然構成經濟學的知識基礎。戰後經濟學家在從事他們的研究時,自然會檢視他們周遭欣欣向榮的經濟現象,認為這是常態:經濟自然是如此運作,也總是會如此運作。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在其二○○五年出版的著作《大崩壞》(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Succeed or Fail)中敘述澳洲農業的故事,歐洲人在十九世紀殖民澳洲,發現了一塊相當肥沃翠綠的大地,他們和一九五○年代的美國經濟學家一樣,認為他們看到的是常態,他們觀察到的情形將會無止盡地持續下去。於是,他們在這片看似肥沃的土地上大舉投資於開發農場和牧場。
但是,不出一、二十年,現實的打擊出現,那些農民發現,澳洲的整個氣候實際上遠比他們最初以為的要乾燥,他們當年抵達這片新土地時,正好幸運(或者,該說是不幸)地遇上氣候的「金髮女孩時期」(Goldilocks period)─―所有條件正好有利農業發展的甜蜜時期。在今天的澳洲,你仍然可以發現那些早年倒霉投資的遺跡:一片荒漠中殘存被廢棄的農舍。(譯註:金髮女孩時期或金髮女孩經濟指經濟溫和適度成長,不會太熱而引發通膨、又不會太冷而導致經濟衰退,典故源自童話故事「金髮女孩 Goldilocks 和三隻小熊」。)
我們有好理由相信,美國經濟的金髮女孩時期同樣也接近終了。生產力提高和工資上升之間的共生關係在一九七○年代開始瓦解,以二○一三年來說,生產線或非督導級勞動者的平均實質薪資(經通膨調整後)比一九七三年時低了約一三%,然而住屋、教育、保健之類的大額項目生活成本卻高漲。
二○一○年一月二日的《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導,二十一世紀頭十年,美國經濟體系沒有創造出任何新就業機會。自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以來,任何一個十年期不曾出現過這種情形。事實上,二次戰後,從未有任何一個十年期的就業機會增加數少於二○%,縱使在停滯通膨加上能源危機的一九七○年代那十年間,就業機會數也增加了二七%。若你考慮到,美國經濟每年需要創造約一百萬個新工作機會,才能滿足勞動人口的成長量,那麼,二○○○年代那十年期間的新就業機會零成長就更加令人驚心了。換言之,在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美國經濟得創造出一千萬個新就業機會,但一個也沒出現。
所得不均情形也惡化到了自一九二九年以來最嚴重的程度,很顯然,一九五○年代,生產力提升的利得有部分進了勞動者的荷包,但如今,這些利得幾乎全進了企業業主和投資人的口袋。美國總國民所得中,相較於資本所得的比例,勞動所得的比例急劇下滑,且顯然在持續下滑中。美國經濟的金髮女孩時期已經到達終點,邁入新時代。
在這新時代,勞動者和機器之間的關係出現根本改變,此改變最終將挑戰我們對科技的基礎假說之一:機器是提高勞動者生產力的工具。在新時代,機器本身變成勞動者,勞工能力和資本能力的差別遠比以往模糊。
(本文為《天下雜誌 》授權刊載,作者:馬丁.福特 書名: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 圖片來源:aotaro,CClicense 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