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標題由鄭立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thierry ehrmann CC licensed)

9918515283_e42453673a_z文/鄭立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戰爭是政治的延伸。因此這是一個政治問題。首先這並不是「有沒有種」的問題,這不是小混混的意氣之爭,要開戰靠的不是種,而是能力,對結果的判斷,風險,以及是否在意背後的副作用。而這很關乎的是當時中國大陸的政治形勢,政治形勢造就目標,而這往往是基於決策者個人的利害和觀念。

不打的理由:利用低成本的傳媒戰就夠解決平民不滿

假設決策者的目標是「保障中國大陸大部份人民的經濟生活」,那麼,就不會開戰,因為不論勝敗,在經濟上已篤定是輸了。

一個會發生戰爭的臺海,會影響到整個東南去到上海都變得不安全。再加上這可能會導致美國的貿易制裁或者禁運,可以預期這些地方會退化成一種戰時經濟,很可能是配合經濟。

那麼,相對而言,即使有很多憤青不滿。還是有政治上的解決方法的,當然會有人說,這樣他不會很不滿嗎? 「廣大人民」不會不能接受嗎? 但理性點想,平民再不滿也不太能推翻政府,就算臺灣的軍隊再廢,渡海鎮壓拿著步槍的魯蛇的風險與成本,到底低不過鎮壓手無寸鐵的自己平民。

既然只是想解決平民不滿這樣的問題,動武也是對他們動武比較簡單和安全。如果有示威就驅散,如果有言詞激烈的,就找個理由請他去關一段時間。大不了去臺海軍事演習一下,然後看臺灣島上一堆人移民逃難,崩潰,或者求情之類的樣子,拿去中央臺不斷播就行了。

至於在輿論和宣傳上的技巧就更多,直接宣佈臺灣是「非法獨立」,「沒有法理依據」,「不受國際承認」就行了。之後再天天宣傳臺灣獨立後社會動盪,經濟不好,對於臺灣人來說可能是精神勝利法。但是這已足夠安撫那些平民,這跟「這種糟糕的民主我們才不要」是一樣的,同樣地,透過足夠的媒體工作,讓大家相信「這種糟糕的獨立我們才不要」就可以。

那麼,最後他們會繼續嘲笑臺灣,你們獨立了又如何啊? 經濟還不是被我們控制? 我們的軍隊只要想,隨時有一天可以隨時征服你,或者說,退一步就是為了將來進兩步,或者國家正在好像火鳳燎原一樣,下一盤很大的棋,臺灣會因為獨立後進退無力,而最終自願回歸祖國甚麼的。

只要在國際賽上,繼續阻止臺灣以獨立後的臺灣名義做任何事,迫他們繼續用中華臺北。對於那些平民而言,這樣臺灣獨立與否,又有何分別呢? 甚至說,獨立後也改變不了任何現狀,對他們來說更可以解釋成一種鼓舞,他們直接說,這就是臺灣人自己自嗨而已。在國際上完全不能構成任何影響。這就是最低風險的做法,就是用傳媒戰,以及國際上找臺灣麻煩,去安撫自己的人。

實際上如果問題就只是「有很多人不能接受」或「要是臺灣獨立會引致別處也獨立怎樣辦? 」這種程度的問題,那麼都是根本不用冒兵險就能解決的問題。就是把臺灣獨立這件事,貶低成一個純嘴炮,事情就解決了。

好的,以上是正常不會打的理由,大部份網絡上說的理由,都是這樣。不打有很多理由,而做到不打的方法,大概也類似上面的。問題是,在甚麼情況之下會打且能打?

打的理由:經濟衰落破敗時,中國就會需要一場戰爭

以決策者理性的角度,如果要進行一個很高風險的選擇,那麼,最大的理由,就是其他選擇的風險更高,或者根本已經是必死。越過火場很高風險,很容易會被弄死,但如果後面已經有巨石撞過來,就算 90% 會死的,也比起 100% 會死的好。

上面的情況之所以說不會打,是因為有一個不打的方法存在,而且不打的方法,風險低,成本低,那自然就是較好的方法。

如果你要看歷史上的戰爭,有時理性的決策者,也會做出災難的,那是因為環境已經惡化到,你不選擇一個爛的結果,就只有另一個更爛的結果。那理性也只是判斷兩害取其輕,而不可能避免一個災難性的結果。

在前面有一串講為何日本要延伸戰線,向美國宣戰,挑戰一個日本擺明無法打贏的巨人,就是很好的例子。大蕭條導致了日本使用凱因斯政策和貶值貨幣,增加赤字開支 (今天所謂的刺激內需),把錢投進了軍工業,刺激經濟,但是這些錢易放難收,投向了軍工業的赤字,想要緊縮的時候就遭到了日本的國族主義者和軍方的抵觸,導致了二二六事變。

其實就像希臘國債,政府支出過大,或者健保黑洞一樣,政府開支是最容易出結構漏洞的部份。軍方成功對政府的影響力不斷增加的結果,就是軍工赤字無法緊縮,而日本的平民也欠缺抵抗政府的想法,或者不覺得是問題(我討厭政治,政治跟我何干? 政府增加軍工開支? 刺激經濟很好啊你有異議嗎?),結果就是軍工的黑洞越來越大。

在 1929 年,日本的工業以輕工業為主,即像紡織,民生用品,但去到 1940 年,日本的工業已以重工業為主。而同期的德國,在三十年代初因為大蕭條,而導致了 30% 的失業率,納粹德國掌權時的德國經濟爛透了。希特勒上臺的時候,也是用赤字開支的策略,刺激內需,大量投入基建和軍工相關生產當中。

這些的結果就是,弄出了一些有大量基建,大量軍火,一個外表看起來很強,但內部經濟結構卻出現了極大傾斜的國家。日本和納粹都是這樣,這些東西要產生價值的方法,就是戰爭,透過戰爭獲取土地和資源,才能夠把成本效益合理化,不然就只是昂貴的玩具而已。

因此,去到那個時候,開戰就變成了唯一合理的選擇。開戰贏了的話,可以證明這一切投資都是正確的。這也是為何極端國族主義會因此被刺激起來的理由,因為只有這樣,大家才可以安然接受國家投入大量的成本進這些大基建和軍火上,而不去質疑這種財政政策,長遠來說一定會崩潰,以及這些投入是否合理和值得之上。輸了的話,也可以歸究外國勢力陷害我們,並不是我們投資失誤,而是軍事投資不夠導致打輸,應該再增加投資。

你會發覺,核心思想在於,贏和輸,擴軍和大規模基建都是對的。贏了是對的,輸了更應該加注。軍工比起基建更好的地方,在於軍工是一種賭注,只要贏了就有希望。但基建完成的一天,使用度遠不如預期,那就是一筆大債了。

而中國大陸也一樣。我知道討厭中國大陸的人,會很希望他們的經濟爆破和衰落,不過很諷刺的是,如果他們經濟爆破和衰落,結果是怎樣呢? 那麼,他們也會走向用刺激內需去緩和局勢,跟上面的德日一樣,不斷加大公共開支。以維持社會穩定,降低失業率。

而因為經濟爆破,更多失業者,很可能被這種複合經濟所吸納,而更堅定的支持軍國主義,因為自己吃飯,就是靠這些基建和軍事力量的擴充。一旦陷入了這些惡性循環,國家就會充滿戰爭能量,想要對外開刀,那麼臺灣如果在這時候宣告獨立,他們就會不計結果的盡可能打過來,一種消耗性的打。

事實上,這件事跟臺灣沒關係,也不是真的為了甚麼維持領土完整,而是「他們這時候需要一場戰爭去解決政治經濟困境」,而臺灣剛好做了一個機會,他們就打,如果那時候有越南,朝鮮,日本製造了機會,他們也會打。找人打才是重點,找誰打是次要的,當然如果找那個目標的副作用比其他少就更好。所以有時戰爭的理由,可以是「單純就社會需要戰爭」,這往往是之前的政經政策的延後作用。

甚至可以說,可以情況是這樣的,臺灣獨立了,大陸沒立即打過來,但大陸那時候經濟不行,開始加大公共開支和軍隊,過了十年,發覺經濟和社會的壓力已經屢積到了頂點,不能不打一場仗,隨便要找個人開刀的話。就打已經獨立的臺灣,甚至是,臺灣沒有宣佈獨立,但是大陸在當時的形勢,覺得打中華民國比打越南安全,那還是打臺灣。大不了說中華民國不統一就是實際臺獨,照打。

關鍵在於:中國何時會需要一場戰爭?

其實臺灣人做甚麼都不重要,想打人才是重點,理由可以當時作出來,甚至根本不給理由。就算沒有勝算都可能是照打,比方說,打臺灣,但是因為美日海軍干涉而輸了,一堆解放軍在島上被俘,那又如何?

那可以說,是因為外國勢力刻意留難我們中國才會輸,但這些外國勢力快玩完了,很快我們就可以復仇,這樣就有理由繼續使用這種經濟政策,繼續建軍,預備下一次再打臺灣。

再壞一點的情況可能是,統一了,但刻意在各種政策上留難和刺激臺灣人,將臺灣變成需要時刻軍事鎮壓的緊張局勢,引發遊擊戰,產生一種半戰爭狀態,不止不休,維持軍隊「被國家需要」。

這樣也是在政治上合理的。

大家很容易落入一個誤區,就是假定臺灣獨立那一瞬間,如果大陸敢打,就會立即發生戰爭,如果不發生就永遠不會發生,而一刀切成這是有沒有種,敢不敢打的問題。覺得只要立即不打,未來也安全了。

其實臺灣獨立與否,統一與否,大陸有沒有即時打過來,對於臺灣而言,戰爭威脅都是不會因此而解除的。問題是,大陸何時變成需要一場戰爭,而他們有沒有別的更好的動武對象。最能令臺灣和平的,是大陸在需要戰爭時,有另一場戰爭可以打,而臺灣當時的軍事力量足夠讓別人不打算冒任何風險,碰這個島。

(本文、標題由鄭立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thierry ehrmann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解放軍退休中將嗆聲:若蔡英文當選,中國已作好準備讓台灣「地動山搖、水深火熱」美媒揭露中共演習內幕:台灣總統府與外交部是解放軍的首選目標台灣民眾支持對話,但不是談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