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雷·索因卡(Akinwande Oluwole “Wole” Soyinka,又譯作握雷·索因卡或沃萊·索因卡,1934 年 7 月 13 日-),奈及利亞作家、詩人和劇作家。他尤其在戲劇創作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並在 1986 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的非洲人。
文 / 希米露
詩想》臺灣的種族主義
在一般的公共平臺上,臺灣人在乎的種族議題,大多圍繞在「閩南人和客家人」、「漢人和原住民」,或是「中國人和臺灣人」,但是臺灣還有許多隱形的弱勢族裔。
這些膚色較臺灣人再深一點的弱勢族裔大多是女性,來自其他國家,在臺灣擔任比較低階的工作,若不是弱勢家庭中的母親,就是短期的家庭照護。社會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選擇對她們視而不見,就和索因卡在五十年前的英國一樣,她們幾乎是被消音的一群人。
我們不知道她們的意見、需求、委屈,對這些由其他國家前來臺灣結婚或工作的女性,普遍存著防衛與抗拒心態。許多弱勢工作者的惡行故事,四處流傳,但她們真的都如此「邪惡」嗎?
我們還沒認識之前就先為她們冠上「原罪」,正如同索因卡才開口說明自己是個黑人時,馬上就在房東太太心中留下「有罪」的印象。
索因卡的故事讓我們反省,臺灣是否已經是個能接納多種文化的多元社會。
然而,臺灣有另外一群外國人,膚色比臺灣人更白皙,大多來自歐美。我們對他們卻有較多通融、耐性與喜愛。因為他們比較白,所以「無罪」。
他們的放浪不羈是因為崇尚自由;他們的不守規矩是因不瞭解臺灣法律;他們不想說中文是因為英文太好。我們對於白人比較容易放心,也比較寬容。 然而,我們真的瞭解這些膚色比我們更淺的人嗎?或者應該問:我們是以膚色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
還是以「人」為本地認識一個人?
第一個問題放在詩的情境裡,就是房東太太問索因卡的問題:「淺黑?還是深黑?」第二個問題就是索因卡對房東太太的回應:「你應該看看我的其他部分。」除了看見我的黑皮膚,能不能看看其他部分,認識真正的我?
一首三十五行的小詩囊括許多種族的互動,以及種族主義的議題。由英國的經驗,發現因為膚色而產生的誤會相當難以改弦更張,種族與種族之間也會因為膚色或來源地而有明顯的上下之分。若想以倫理道德勸說改變人對於顏色的防衛之心,改變不公平的現實,在實踐上不過是空中樓閣。
溝通管道始終閉鎖,信任也毫無基礎,或許立法會是最好的開始,才能讓大眾不得不面對種族議題,積極地正視多元的面貌,有機會站在平等的利基下,體驗真誠的相互尊重。
索因卡不只提醒西方人,也提醒所有民族關於種族與膚色的課題:世界上任何人、任何膚色、任何階級都應當被尊重。
因為,我們都是「人」。
最後,由索因卡努力向學的故事,可以獲得兩個啟示:第一,任何人只要在心底構築夢想並積極行動,即使才華不足、條件不夠或是路途遙遠,只要行動,便可以靠近實現的一日。第二,偉人的故事都是生活的借鏡,瞭解他們在人生中的每個目標與步伐,愈發讓人明白自己多麼渺小與不足,而愈瞭解自己的單薄,愈會提醒自己對周遭所有人保持謹慎與敬重,無論對方的膚色、男女或階級。
由〈電話交談〉的故事也可以獲得一個切身的啟示:在我們的土地上,可能就在你我身邊,某些我們不認識、不瞭解的深皮膚朋友可能是將來的大文豪或大科學家。他一邊工作,一邊默默地觀察我們,在每個夜深人靜之時,再默默地以他的文字描寫在臺灣的故事,細數這些自以為文明的國家和人,不以人的內在價值平等地看待他們,雖然高喊著國際觀,卻看不見外面的世界,也看不透人的內在。
閱讀文學既能認識他人,也能認識自我,使人更懂得謙遜卑微,也由他人身上學習到自省、調整,甚至改變的機會。
(本篇文為《時報出版》授權刊載,作者:希米露 ;欲閱全文請見希米露新作《詩想:看見邊緣世界的戰爭、種族與風土》,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