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導讀:歷史背景豐厚的「紅磚屋」,可說是身世坎坷。最初的前身為「米穀檢查所宜蘭出張所」,但連年荒廢後被當地居民稱為「乞丐所」。後來宜蘭縣政府後接手管理,改造為農特產品展示中心,觀展人數稀稀落落,後來再改為藝文展覽空間,人氣仍是毫無起色。但自從黃春明入主後,成功將紅磚屋起死回生,連同幾米藝術公園成為「宜蘭火車站周邊文創產業區域」。
黃大魚劇團 2012 年進駐紅磚屋,黃春明提議將紅磚屋打造成一間賣咖啡、賣夢想、賣故事的藝文沙龍。「百果樹紅磚屋咖啡廳」白天賣咖啡,晚上不時放映經典電影,搖身一變藝文空間;周末則是在劇團演出、手作市集、新書分享、藝術家演講的加持下,儼然成了宜蘭著名的文創觀光景點。
然而宜蘭縣議員質疑縣府「獨厚」百果樹,大砍預算,讓黃春明感到失望與寒心,也將決定在本月 31 日舉辦「熄燈趴」。然而在昨(28)日超過 70 位藝文界人士發起連署,包括陳若曦、吳晟、小野、張曉風、席幕蓉等人,發表聯合聲明指出「舞台熄燈之時,往往是藝術家自我鍛鍊的開始,但這次的熄燈,卻隱涵對島嶼政客輕視藝術的控訴。」
文/葉淳之
【告別黃春明的百果樹紅磚屋】
聽聞「百果樹紅磚屋」即將熄燈,這個月的宜蘭行,特地改了行程去道別。
這件事,起源於縣議員質疑每年給紅磚屋的補助太多,並在審預算時刪除。但是我想,要經營一間咖啡館,還要週週辦藝文講座、劇團公演、電影播映、活化閒置空間、糾集地方人氣、宣傳聯絡排場企劃,這要多少人分工?每個月八萬很多嗎?這樣的錢做這些事,叫做很有賺頭嗎?
—— 確實,質疑的人可以來試試看,能不能做得到?口碑能不能那麼好?能不能長期邀請哪位大師坐鎮?能不能帶動地方文化氣息?或根本是為了找碴刁難、政黨惡鬥而已?
要經營一個延續性的藝文空間、活動或節慶是不容易的,但是要毀掉卻可以在一瞬間。從百果樹紅磚屋、台北電影節、或是以鍾肇政為名的文學獎,我們都一再看到某些冷漠、無知、惡質和粗暴。
過去我曾在公部門執行過藝文補助,相當難過的是,每次能給個人或團體的補助總是那麼少。在可支配的預算裡,能夠給有實力、而且需要的團隊或個人,往往是數萬、數十萬而已,上百萬就堪稱天價了。
但是反觀相關的硬體興建,這一點錢根本是塞牙縫,我在同事前提都不好意思提。蓋硬體少則數十萬起跳,多則數千萬至上億,百萬、千萬只是一般規劃。我們花了那麼多錢蓋硬體、興建館舍,到最後變成一棟棟閒置浪費的蚊子館,卻吝嗇於館內應有的人文軟體,這早就是陳年惡事了,多年批評總也不改。為什麼呢?一是預算編列時,硬體建設可以舉債,二是某些人比較容易抽油水。
合理嗎?當然不合理!凡是舉債,借來的錢總是要還的;抽油水更是應該去坐牢。
法令不修、思考不改、習慣不換,換了哪黨都一樣,僵局都很難處理。當然,更差的就會拿來修理敵人、暴露自己的短視無知,那就是現世,然後劣幣驅逐良幣,讓想做事的人失望,最後選擇放棄離去。
這就如了他們的願了。
在紅磚屋結帳時,我忍不住問店員:「接下來真的要關嗎?」
我們都感受到彼此的不捨,她低下頭去,聲音有點顫抖:「是的,我們年底就要關了,不過,」她抬起臉,面色稍微亮了起來:「年底最後一天,我們會有一個告別 Party 唷!」
—— 告別 Party?
呃,可是我想說的是不要告別。
她的神情,彷彿那是最後一件好事似的。
我只能沉默了。
百果樹的新聞:
宜蘭縣議會大刀砍預算 黃春明「紅磚屋」咖啡廳熄燈謝幕
12/26 情報:〈北部〉挽留黃春明紅磚屋 宜蘭人號召明連署
12/28 更新:百果樹紅磚屋將熄燈 上百文化人聲援
我不知道最後會不會有轉圜,不甘也不捨,真是兩難。
(本文與標題為葉淳之 授權刊載,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一位沒唸過書的老獵人給孩子的話:森林比任何生物都更重要,因為宇宙間只有它在保護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