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導讀:你我身處在水果王國的台灣,嚐過水果的好滋味,但未必了解水果的「政治味」。買賣水果可以很單純,一旦是臺灣水果想進入中國市場,那又是另一番故事。臺灣農民想要固定銷量與穩定收益,但無奈官商皆輪番上下其手、見到縫隙就插針,造成紅利分配不均;中國又有著以農業統戰台灣的政治目的,這盤根錯節的政治角力與利益瓜分,儼然形成了「水果政治學」。臺灣官商又如何插手台灣農業,讓原本農民該有的紅利、機制,全都成了一場空談?

以下則是真實情況(摘自《水果政治學:兩岸農業交流十年回顧與展望》一書中的重點摘要):

  • 台灣「農產品的安全控管」亂糟糟,沒人吃得安心

過度消費讓生產者不按規範生產,導致生產品質控管不嚴,甚是生產過剩,這些都是 「黑心食品」的結構性因素之一;但是,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仍要回歸「農產品生產的安全控管」這一點,在兩岸農業交流過程中,對於蔬果農產品的農藥殘留檢驗,或是肉品的藥物殘留安全控管,兩岸相關檢驗專家,都已進行充分的溝通與交流。

源頭管理成為從農產品安全把關的最重要手段,從田間到餐桌,民眾如何食得安心,在生鮮農產品的安全把關,臺灣的權責單位是行政院農委會。但實際上,官方到底做了哪些努力,為何採行的措施仍造成食安漏洞不斷,甚至食品界大老還跳出來指謫,政府把關不嚴謹,還有一大堆的食安未爆彈?最諷刺的,莫過於臺灣媒體與民眾,先前還消遣中國大陸黑心地溝油、三聚氰胺毒奶粉、毒水餃等等重大食安風暴,但沒一會兒光景,臺灣方面連環爆更是嚴重,重創臺灣美食王國形象不說,也凸顯兩岸間農業交流議題在廣度與深度的不足。

依據農委會官方網站的解釋,目前在國際上被強調的農產品管制制度,,主要有「良好農業規範」(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簡稱為 GAP) 的實施及驗證,以及建立「履歷追溯體系」(Traceability, 食品產銷所有流程可追溯、追蹤制度) 兩種作法 ; 前者旨在降低生產過程及產品之風險 (包括食品安全、農業環境永續、從業人員健康等風險), 後者目的除在賦予產銷流程中所有參與者明確責任,尚可在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時,快速釐清責任並及時從市場中移除問題產品,降低該等事件對消費者的危害,也避免因為消費者的不安造成符合規範的生產者蒙受損失。由此可見,履歷追溯體系對於食品安全的控管,有快速釐清責任的功能,因為從田間到餐桌前的每個生產、銷售、通路等環節,全都得登錄列管。

  • 設立「吉園圃標章」,但事實上只是隨意就可取得的「貼紙」

官方名載資訊如此詳細,但農委會卻以「農民配合意願偏低」, 加上實施履歷追溯體系的經費龐大又曠日廢時為由,導致執行率偏低。但真正的原因是,農委會早期為推動農民安 全使用農藥, 將「GAP」化身成為「吉園圃標章」,強調此「安全蔬果標章制度」是為輔導農民正確使用農藥,建立責任生產觀念,提供消費者安全衛生的優質國產蔬果

同樣在農委會的官方網站上,對於吉園圃標章強調了兩個特點:第一,代表生產者符合安全用藥規範 ; 第二,標章具有追溯性。可是實際情況卻是,吉園圃淪為「紙上申請認證流程作業」,農民在農民團體的輔導下,確實有不少人申請此標章 ; 但問題是申請核准之後,誰來進行複查、抽檢? 更不要說市場上還一度盛行偽造的吉園圃標章,而所謂的追溯性因為只有到達「農民所屬的農民組織」,仍無法經由條碼登錄確知是哪一位農民所耕作,迫使農委會農糧署又於二○一四年初強推「產地 QR Code」以補齊不足。

  • 兩黨輪替後的殘局:DPP 推動的產銷履歷,又因 KMT 上任走回頭路

問題是,農委會的政策很清楚地寫在官方網站上:「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臺灣良好農業規範實施及驗證 (TGAP)+ 履歷追溯體系 (Traceability)」; 也就是說,農委會確實有擬訂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 但是這是在民進黨蘇嘉全擔任主委時,大力推動的政策,主要是為了方便生鮮蔬果外銷,一次性解決產地來源、農藥管理等田間管理的認證登錄,有利向國際組織申請進一步的認證。農委會也確實輔導了二十多家民間基金會,擔任農產品產銷履歷的核發認證單位,但是國民黨二○○八年重新執政,又走回大力推廣「吉園圃標章」的老路。

生鮮蔬果的認證紊亂不說,其他水產、畜產以及食品加工品的安全標章, 也都有同樣的問題。二○一四年全臺陷入食安恐慌之際,各式形形色色標章貼滿食物、食品外包裝,但沒有一個標章可以給消費大眾保證。當政府核心的食安標章公信力被摧毀,民眾將很難再信任政府的任何作為與承諾

這一點,如果放在兩岸農業交流的大框架,會有很負面的效應。因為,政府再怎麼掛保證會嚴格把關從中國大陸進口的農產品,,也都不會有人相信 ;臺灣多數民眾誤解中國大陸農產品的用藥不安全,又不信任政府的把關檢驗,對於日後若要推動兩岸常態性農產品往來是十分不利的。

  • 利用「照顧臺灣農民」名義,頂新集團見縫插針、大撈油水

結束了對國民黨的激情,也從媒體的旁觀者,成為政治運作體系的一分子,進而踏入兩岸農業交流當中,各種是非糾葛,如巨大漩渦隨時有可能被捲入而身陷其中無法自拔。事後證明,如果國民黨真的無一黨之私,真的是站在農民立場來看待兩岸農業交流的種種,誰說這不是一個可以大搞的「革命事業」呢?進一步異位思考,中共對臺體系想要攏絡臺灣民心,想要從基層農漁民著手切入,沒有找對管道、或所託非人,站在他們眼前的盡是一些「說好話、不做事」的諂媚奸佞之人,也難怪會把這良善美意之事搞砸。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頂新案。二○一四年爆發的黑心油,踢爆頂新集團,魏家四兄弟成為過街老鼠 ; 接著,媒體爆料頂新集團在其一○一總部大樓,安排當時國臺辦副主任鄭立中,與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見面,頂新集團表示有意願建立臺灣農產品在中國大陸的銷售管道 ; 媒體又踢爆魏家四兄弟還派出集團執行長呂政璋進入總統府向馬英九簡報, 頂新要如何藉由其集團旗下連鎖速食店與便利超商的通路,把臺灣的稻米、蔬菜和水果,打進中國大陸市場

頂新的如意算盤是,就近在產地彰化成立「金色大地」公司專責處理臺灣農產品出口中國大陸的業務,然後運用他們的黨政高層關係,找來農委會高層背書,協助該集團在產地找尋合適的「契作農民」; 另一手,透過他們在中國大陸高層關係,找來鄭立中與陳保基來個「不期而遇」,營造有利頂新操作臺灣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的「有利氛圍」。最終,頂新到嘉義與彰化契作的稻米、雲林採購的結球萵苣,都沒有達到當初承諾的採購數量;向農民實際求證的結果,最後成交數字不到約定的十分之一

頂新「照顧臺灣農民」的訊息第一時間在產地間已傳開,達到了新聞宣傳效果,要不是遭週刊踢爆,農委會、國臺辦兩邊可能又會拿出來大做文章,賺得面子。

321
(本文由巨流圖書出版社授權,作者:焦鈞,書名:《水果政治學:兩岸農業交流十年回顧與展望》,圖片來源拜小樂 , CC License,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