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剛結束的巴黎環境會議中,訂立出了全球升溫要控制在 1.5°C 的目標,被認為是人類史上首份涵蓋全球範圍的環境協議。毫無疑問,這是一次重大進展。而在這次會議中,以馬紹爾為首的小型島國也意外成為關鍵焦點;事實上,在上一份京都議定書中,2°C 是各大國公認的目標,直到這些島國跳出,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滅頂」危機,要求將升溫目標改為控制在 1.5°C 之內。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之下,這些島國、低海拔國家面臨的威脅有多嚴重?今年七月,一位來自大洋洲島國吉里巴斯(Kiribati)的男子,向紐西蘭尋求庇護,成為全球首例因氣候問題而向他國尋求庇護的案件,但無奈最後並沒有得到紐西蘭同意,遭判須遣返。除了吉里巴斯之外,如果升溫不作控制、海平面繼續因冰山溶解上升,預計全球多數島型國家將在 2100 年之前一一沉沒。
據報導,屆時台灣南太平洋的 6 個友邦恐怕會被淹到只剩所羅門群島,其餘國家如吉里巴斯、帛琉、吐瓦魯、諾魯、馬紹爾群島可能通通被「滅頂」,而全球島國沉沒造成的難民潮將多達 550 萬,全世界的氣候難民人數則會高達 2 億。
這波難民潮並不遙遠,事實上,它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從 2009 年開始,巴布新幾內亞的卡特瑞島上的居民就已經因為海平面上升,而開始陸續遷移出自己的國家,移往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側的布干維爾島(Bougainville)。成為氣候變遷下的第一波遷徒者。
(卡瑞特島的紀錄片)
除了卡瑞特島的案例之外,位於西南太平洋──同時也是我們的邦交國之一──的吐魯番,在每年也要面對由天體運行而造成的的「國王大潮」(King Tides)。國王大潮並非是像我們想像中的海嘯,而是海平面的全面上升。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島國居民不僅要和海水「搶地」,也要面對淡水供給不穩定、農業消失、甚至是病媒蚊所引發的流行疾病。
(國王大潮的紀錄)
眼看我們的邦交國,一個個都將面臨變遷衝擊,那台灣呢?研究指出,在全球前二十名受到海平面上升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中,台灣位居第二十名。而根據美國中央氣候研究組織(Climate Central)發表最新研究報告,全球平均氣溫只要增加 2℃,就會讓台灣原本地層下陷的地區日益嚴重,而全球平均氣溫若增 4℃,台灣的台北、宜蘭、高雄、屏東、西部沿海等地,部分地區將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沒。
那麼,對於這些威脅,同樣生在島國的我們有看到、或是有嘗試以一己之力,試圖去解決嗎?在剛結束的氣候變遷會議中,環保署長魏國彥也有率團與會,指出台灣將與國際同步達成減碳目標,希望能在 2030 年減碳 50%。只是,根據德國看守協會公布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來看,台灣仍有很大努力空間。
在這份報告中,台灣在 58 個國家中名列 52,比美國和中國還差。對此環保署也回應,今年才完成的溫檢管理法還未反映至評比結果,明年有望再提升。並且相較於歐洲,對於欠缺自主能源出口、工業占總產能 50% 的台灣來說,如何減低碳排放都是更嚴厲的挑戰。
氣候變遷的衝擊無關國界、無關種族和信仰;若全球平均氣溫增 4℃,全世界將至少 10 個大城市、約 6 億人口滅頂,導致全球 4 億 7,000 萬至 7 億 6,000 萬人無家可歸。這是本世紀人類面對的最大威脅,不是電影小說情節,而是確確實實的現在進行式。然而,也許正是在這種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看見人類首度跨越文化隔閡的團結,看見在黑暗中點起的燈火。
(首圖來源:U.S. Geological Survey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前進法國氣候高峰會──面對比恐怖攻擊更具威脅的氣候變遷,台灣人能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