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少數幼兒期非常長的動物,在求學社會化路上跌跌撞撞到了 20 幾歲,多數仍舊是在事業上尚未起步的新鮮人,摸索著自己定位。已過 20 歲的你們,還記得自己 20 歲的心境嗎?又或者還不到 20 歲的我們,膽敢設想自己在 20 歲的時候已經在社會上取得一席地位了嗎?
成就不敢多說,但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我們都認為 20 幾歲還很年輕,還有冗長未知的未來在等待著我們。
臨床心理學家 Meg Jay 卻提出了不一樣的見解,他提醒大家,抱持著「未來還很長嘛」的這種心情,將會讓你將自己 20 幾歲的時光視為無足輕重。在職場和事業間躊躇不定;雖然有穩定的交往對象,就算對他或她並不甚滿意卻也沒意願分手、就算有滿意的對象,也會覺得這個年紀踏入婚姻稍嫌太早。人生計劃不管是婚姻、工作及孩子都是未來的事情,這一切一切,最終像在殺時間般虛度,全都因為自己為 20 幾歲的年紀設限:太年輕、沒有社會經驗、無足輕重。
Meg Jay 要年輕人不要小看 20 幾歲的自己。20 幾歲的年齡其實正處於成人的發展期前十年,在這十年內,你充滿創造力以及活力,可以扭轉任何不利的現況。足以改變你人的的重要事情有 80% 都發生在 35 歲以前,在 20 歲時,你的大腦會迎來最後高峰,最終退化成成人。只要談到兒童發展,多數人會強調,最初五年的大腦發展、情感適應是對未來發展的關鍵。
但是文化使然,讓我們不在意這成為成人的發展期,反而賦予他們一些負面的標籤,在台灣耳熟能詳的「草莓族」、「抗壓性低」、「只注重小確幸」這些刻板印象,不就是對年輕人的一種汙名化。
不只社會如此看待 20 幾歲的青年,通常 20 世代也會因這些批評而框限自己發展,明明發展期是如此重要,人生也無法等到 30 歲再從頭來過,我們卻多數白白坐視這段時光流逝。
Meg Jay 提出三項建議,告訴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該如何掌握人生中決定性的十年:
- 第一要項:累積你的身分資本,增加自我價值。
不要吝嗇於投資自我,努力去成為理想中的那個自己吧,而身分資本又會加乘身分資本,於是現代就是你接受那份高困難工作,又或者是下定決心繼續深造學業的最佳時機。
- 第二項:踏出舒適圈
20 世代的朋友圈多是有共同話題或共同條件,但你想獲得更好的生活多需要新資本和新對象,而這些新資本和新對象多來自新團體,這些弱連結則是你加入新群體的機會。於是所有的 20 世代,不要恐懼走出原本的生活圈,請鼓起勇氣撿拾起可以讓生活更好的新社群連結。
- 第三項:不要忘記家庭
最後,Meg Jay 認為,20 世代正是重新選擇家庭的最好機會。
當然有些人會覺得 30 多歲才是適婚年齡,但 Meg Jay 之意並非一定要在 20 世代走入婚姻,而是強調:經營婚姻的最好時機,就是進入婚姻之前。這意旨你要用心看待愛情,你的愛情關係絕不只是「殺時間」或玩樂,好好選擇一位你覺得值得共同為生活努力之人交往,而不是在 30 多歲,礙於時間的壓力,匆匆忙忙跟一位當時「剛好」跟你在一起的人結婚。
獻給所有的 20 世代,請努力反轉社會文化的汙名,只要不再框限自己,在成為一位真正的成人之前,你將經歷這個人生最多采多姿,最具有能量的一段美好時光。
(資料來源:TED 影片來源:Meg Jay: 二十歲的人生不能等到三十才開始 圖片來源:Mike Kniec,CClicense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給迷茫新鮮人建議: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它能教給你的——是一種思維邏輯與方式
創業熱潮後的隱憂:年輕人有才華卻放不下身段,逐漸在單打獨鬥的日子中凋零
一位歐洲游子的感觸:台灣不是鬼島,但你們真的知道年輕人為何想離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