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建興
「糟了!我被扒了!」週六上午,佇在菜市場肉攤前的家庭主婦簡翠紅,一攤開皮包,望著所剩無幾的零錢,神色慌張地碎念了起來。
燒得一手好菜的簡翠紅,自從孩子出外工作後就很少下廚,最近剛好碰到先生要過 60 大壽,一時技癢,趁著禮拜天家人全員到齊,決定一展身手,親自料理一桌好菜。
出門買菜前,簡翠紅一一寫下自己的拿手好菜,開陽白菜、清蒸鱸魚、麻婆豆腐、水煮牛肉……。盤算之餘,她依前兩年採買食材的經驗,也約略算出採購預算。
於是,簡翠紅氣定神閒地往皮包裡塞進三張千元大鈔,心想,以前大概 2000 元就能搞定,現在帶 3000 元,應該還能替家人加菜。孰料,菜色還沒齊全,當她要買下眼前里肌肉時,錢竟然不夠了。
既尷尬又吃驚的簡翠紅,直覺想著,這要不是前幾攤的老闆忘了找錢,就是錢被扒了!因此,她急呼呼地按著原先的路線一攤攤地問。
結果出乎她意料……。原來,錢,不是被扒了,而是因為東西「漲價」了!
-
小確幸沒了 愈吃愈貴成民怨
簡翠紅發現,以往一台斤的洗選蛋,大約只要 72 元,現在已悄悄地來到 80 元,在她的印象中,紅蘿蔔曾經一斤賣 27 元,但如今再回問菜販,竟然漲到了 47 元,而牛肉也貴得離譜。上次她在同攤採買時,一斤才 750 元,怎麼這次就變成了 950 元。
最令人無法接受的是,一顆高麗菜現在大約要 150 元,但前幾年她記得還買過 52 元的。
連平常最不起眼的青蔥,每斤竟要 160 元,這讓久未下廚的簡翠紅氣極敗壞:「上次不是才 53 元,會不會太離譜?」只見攤商大刺刺地回:「前一陣子颱風,沒辦法!」
近來因為買東西受驚的,還不只簡翠紅。在公司擔任小主管的 Lydi(化名),前幾天因為年度專案要結案,帶著同仁一起加班,她拿張千元大鈔給行政助理,決定自掏腰包請同事吃宵夜。
半小時後,當助理拎著一袋袋宵夜回到辦公室,Lydi 望著和上次相比,項目、數量都明顯縮水,內心正納悶,沒想到,助理居然大刺刺地說:「Lydi 姐,錢不夠喔,我還墊了一些!」此話一出,Lydi 按捺不住:「怎麼可能!?上次買更多,都還能找錢,帳單拿給我看!」
而當 Lydi 從滿臉委曲的助理手上接下帳單,才知道自己誤會大了!她十分驚訝,自己平時最愛吃的蝦捲飯,曾幾何時已從 70 元漲到 85 元,永和豆漿的米漿,也從 15 元漲到了 18 元。甚至速食店過去 10 元的蛋捲冰淇淋,更一下變成了 18 元。讓 Lydi 不自覺地對著帳單驚呼:「這一漲漲了八成,會不會太誇張!?」
-
食物漲價超「有感」民眾關切度勝過大選
無論你是家庭主婦(夫)或上班族,最近的你,是不是也像簡翠紅和 Lydi 一樣,深深地感覺到,「吃這個也漲、吃那個也漲」?別懷疑,這絕不是你個人錯覺!
你若在 Google 輸入關鍵字「食物、漲價」,鎖定 2015 年份蒐尋,會發現有高達 297 萬多筆資訊,這不但遠遠超出「總統大選」的 42.8 萬筆,就連今年最賣座的電影《我的少女時代》的相關蒐尋資訊也只有 70.5 萬筆,遠不及「食物漲價」這檔事,帶給小市民的急迫感。
不僅網路上關於食物漲價的討論如過江之鯽,11 月初,《遠見》編輯部也針對內部同仁進行食品價格座談,此話題一開,就像關不住的水匣,幾乎每位同事都能如數家珍地訴出自己經常吃喝的產品與店家,近年來的漲價經驗。
長期關注市場售價動態的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拿著同一家賣場三年前和目前最新的 DM 說:「你只要把這兩份 DM 一比,就可以知道這幾年食物漲得有多兇!」而漲價,不僅是市井小民有感,政府官員也難逃荷包縮水的命運。
去年,國發會前主委管中閔在接受質詢時,就曾自爆:「我到便當店買雞腿便當時,等店員找錢卻沒找,才發現便當漲價了,漲幅約 10~15%,而且至少漲了兩次!」
為進一步了解台灣飲食的漲價風,吹得有多猛?《遠見》團隊走訪了超商、餐廳、上班族常常出沒的美食商圈、全台各大夜市,以及大型超市,再綜合受訪者與網友提供的資訊,發現,台灣的食物,果真「漲聲四起」……。
-
食物漲幅為薪水的四倍
其實台灣正步入一個「食物大通膨時代」!官方數據足以說明。行政院主計總處每月都會針對國內各項物價調查,目前以 2011 年平均值為指數 100,數值愈高,代表相對於 2011 年漲幅愈大。
攤開最新統計,2015 年前 10 個月,全台總體物價平均指數為 103,但食物類卻高達 112,也就是說台灣的食物價格,從 2011 年至今已漲了 12%,不但高於衣著、居住、醫藥的價格漲幅,漲勢還是整體物價的四倍。
若時間拉長一些,漲勢更令人怵目驚心。從主計處數據發現,台灣食物類大漲並非這幾年而已,而是源自 2004 年起。2003 年時,食物類的物價指數 78.73,此後就一路飆漲,直到 2015 年,短短 10 年多,大漲 42.25%,來到了 112。這代表著當年 50 元的便當,如今,菜色不變,要賣 70 元。當吃變得愈來愈貴,所得成長有限的台灣人,會不會面臨「吃不起」?
2003 年時,台灣人平均薪資是 3 萬 5382 元,12 年來,平均經常性薪資才增至 3 萬 8617 元,多了 9.14%,但反觀食物價格卻漲了四成二,等於國人的飲食開銷,是以薪水的四倍速度在成長,應證了「人兩腳、錢四腳(意謂賺錢速度比不過開銷)」這句俗諺。
-
每月餐費 比一年前多 2520 元
為此《遠見》還進行民調,試圖探知「吃」對於時下小市民所造成的壓力。調查發現,高達 60.7%的台灣人表示,相較於前一年,「吃」的開銷變大了。
另外,國人花在飲食上的費用,平均每月為 6892 元,而受訪民眾回想以前(至少一年前)的飲食支出,竟只有 4372 元。換言之,和從前相比,台灣人每天得多花 84 元吃東西,相較於目前一餐平均消費為 77 元,這等於每天得多花一餐的錢,才能三餐溫飽。
yes123 求職網先前針對一般上班族調查,也發現在食衣住行育樂等選項中,有 84.7%的上班族認為「食」是最大的經濟負擔。「在這豐衣足食,以出產美食聞名全球的台灣,吃,竟成了一般小市民的最大的痛!你說諷不諷刺!」yes123 人力銀行公關副理楊宗斌無奈地說。
-
面對「吃不起的未來」你我都將淪為貧民階級
正因為如此,民眾對於「愈來愈吃不起」,怒火已在網路上延燒,成了鄉民的主流話題。他們寫著: 「每次出一張 100 元的鈔票,卻發覺老闆找回的錢一年比一年少。」「久了會發現,200 元綠鈔變得更實用了,因為都領 100 元根本不夠用。」「還沒到『養不起』的未來,就先面臨『吃不起』的未來了。」……
-
危機 1〉動搖國本 底層民眾難溫飽 社會頓失安定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有愈來愈多的百姓覺得吃的負擔很重,這絕對會動搖國本!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 WTO 中心分析師陳逸潔,曾對於糧食價格愈來愈貴發出警訊:「糧食不僅是食物,而且是戰略武器!糧食高價時代已經到來,人人都將陷入恐慌!」駐南非前大使陸以正也憂心忡忡:「糧價飆升引發社會動盪,進而將影響政治的安定及國家的安全。」
前幾年,海地、辛巴威數以千萬計的貧民,就因為買不起維持活命最低需要的糧食而爆動,最後還迫使總理辭職下臺。或許你會認為,以台灣當前的經濟實力,海地慘況根本不會在台灣上演。但就在薪水遠遠追不上食物價格的今日,台灣若有人因為「吃不起」而萌生了「相對貧窮感」和「相對危機感」,就是社會一大隱憂。
-
危機 2〉經濟衰退 餵不飽自己 其他消費連帶停頓
另外,民以食為天,滿足了吃,才有辦法進行其他消費。食物大漲,波及到的,恐怕是整個經濟。英國樂施會(Oxfam)表示,如果人類主食的平均價格持續上漲,將帶給人類發展一場史無前例的倒退。
這樣的說法,在知名市調公司尼爾森一項全球性研究調查中,可以窺知一二。該調查發現,有八成五消費者表明,一旦食品價格上漲,會縮減日用品採購,而這在台灣,比例更高達 88%。
今年 24 歲的陳美芳,目前在雞排店當店員,月薪 2 萬,為了省下外食費,上班時的早午餐吃店裡的免錢雞排,同時也在自家花圃種菜,晚餐拔菜自己動手煮,嚴禁喝飲料,只喝白開水,一天下來花不到 1 元,每個禮拜開銷最大宗,就是騎車上班加油錢,一週控制在 100 元以內。
19 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E.Engel)提出了以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費的比重,來衡量社會富裕程度的指數,他認為隨著所得水準提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費比重理應下滑,社會也就愈富裕。
而觀察台灣的恩格爾指數,從 2003 年以來,就一直維持在 16%,顯然,不是台灣薪資出了問題,就是食物漲幅太大。而不管那一個理由都排擠了休閒、文化、衣著、家具等開銷。
一位學者更指出警訊:「再這樣下去,難保不變成富裕的貧窮社會;未來,連品嘗美食的小確幸都沒了!」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1960 年代,美國對於貧窮線(Poverty line)是以「花在購買食物上的支出超出所得 1∕3」為界定標準。以目前台灣平均月薪 3 萬 8617 元來看,只要每月吃的支出達到 1 萬 2872 元時,就落入貧民階級。
而且根據《遠見》民調結果為標準,目前國人每月飲食出支為 6892 元、每一至兩年增加 2520 元的速度來看,其實最慢只要五年,台灣將被打入貧窮線內。
-
危機 3〉全民健康亮紅燈 改買便宜、劣質食物 卻犧牲健康
「吃不起」,除了會埋下「社會動盪」「經濟衰退」的地雷,也會讓國民的健康亮紅燈。照理說,當食物大漲,吃的品質應該也會提升,但台灣這種「薪水漲幅比不上食物價格漲幅」的狀況,反而會讓國人吃得更不健康、更不安全。
《遠見》民調發現,食物大漲時,有 64.6%的民眾會選擇尋找較便宜的替代食品,這麼一來,難免會造成民眾為了遷就價格,而沒辦法選擇更好的食物,犧牲了健康。
華盛頓大學就曾在《美國飲食協會學報》發表一項研究報告,調查了西雅圖地區超市所販賣的 370 項食品後發現,垃圾食物的費用不僅比水果和蔬菜低,而且價格也較不會隨通貨膨脹而上升。而台灣人,很可能就在無力採買的壓力下,只好選擇垃圾食物,進而讓劣質食品更暢行於你我的生活中。
這似乎間接解釋了,何以台灣這幾年食安事件會層出不窮了?《遠見》調查,台灣人對於當前的食安環境所打的分數只有 4.5 分,嚴重不及格。即使這幾年食安事件頻傳,讓政府、業者和消費者繃緊神經,還是有高達 68.8%的台灣人認為台灣的食安根本沒進步。顯見,台灣人不會隨著愈吃愈貴,就代表愈吃愈好。
吃,原本是一件再簡單也不過的小事,但就在這愈來愈「吃不起的未來」,你我正在面臨一場社會不安、健康流失的危機。
(本圖文與標題皆由合作媒體《遠見雜誌》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油電雙跌為何食物驚驚漲 外食族每月多花 2520 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