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75055_1212634432086239_2755826470820681892_o

圖片來源:基進側翼

(更正說明:原標題「當代政治格言『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創始人——專訪台聯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陳奕齊(下)」,經網友提醒後,確認此句名言並非陳奕齊原創,因此更改標題。)

基進側翼總召陳奕齊今年 42 歲,來自高雄,或許因為台灣長期南北發展失衡、媒體重心集中在台北的關係,即使他在此次立委選舉被排進台聯不分區第一名,目前在全國的知名度也不如其他在台北參選的第三勢力候選人。

如果暫時不論「陳奕齊」三個字的名氣,「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這句台灣當代政治格言,應是全台關心公共事務的年輕人都熟悉的一句話。

而這句話,正是陳奕齊於 2013 年將其從歷史知識堆中翻出,讓國民黨在最近兩次選舉的文宣戰上無法翻身的關鍵。

去 (2014) 年地方選舉前夕,國民黨台北市黨部甚至在其廣告中製作「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黃色布條。

2008 年還在荷蘭的萊頓大學 (Leiden University) 讀博士班時,與一群朋友成立了《超克藍綠》部落格,陳奕齊便以「新一」此筆名在江湖上走跳。之所以選擇「新一」作為筆名,是因為他很喜歡工藤新一的名言「真相只有一個」,且他認為台灣的政治改革應該是一場「科學性的實驗」:

人類學海無涯,但我們所知有限,因此必須透過科學分析,找到解決政治問題的路徑。

1973 年在高雄出生,他從小就被父親帶去各個黨外活動的場合,在國中時就跟國民黨區黨部主委的兒子辯論。1992 年國會全面改選前夕,陳奕齊還只是個大一菜鳥,就被學長帶去台南幫「當時全台灣最會演講的人」陳秀賢輔選,直接被「放生」到宣傳車上的經驗,造就了陳奕齊現在過人的演說能力。

「政治就是資源分配的遊戲規則,如果你覺得資源分配不公平,那就是這個遊戲規則出了問題」,因此陳奕齊在 2014 年組織了「基進側翼」政團。

圖片來源:基進側翼粉絲頁

基進側翼在 2014 年的地方選舉推出五名議員候選人(四位在高雄市、一位在新竹市),雖然通通落選,但基進側翼選擇繼續堅持「入政」的路線,在這次立委選舉與既有政黨「台灣團結聯盟」(台聯)合作,並被台聯推派為不分區立委候選人的第一名,「因為這樣我們不用提名 10 個區域立委,不然就會跟民進黨強碰、分掉票源,讓國民黨撿到便宜」,陳奕齊如此解釋「讓泛藍在 2016 年的國會不過半」這個大戰略目標。

圖片來源:基進側翼

本篇是台聯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基進側翼總召陳奕齊的專訪下篇,上篇請見:

當代政治格言「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創始人——專訪台聯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陳奕齊(上)

  • 台灣社會花太多時間在討論假議題

談起各種政治問題,陳奕齊以工藤新一的名言「真相只有一個」,批評台灣社會花太多時間在討論「假議題」,他以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王如玄的「軍宅案」為例,認為針對這個議題,不應該只停留在「道德性的批判」,政治人物應該從政策角度分析

軍宅是「特殊族群」國民住宅,政府當時以成本價賣給特殊族群,我們應該反省「特殊族群」這件事情對或不對,或是追問為何沒有「勞工住宅」,而只有「軍宅」?

再來,軍宅政策還是有「所有權」的概念,跟歐洲常見的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不同,所以後來還是淪為炒作房地產的工具。如果這個政策是要解決「居住權益」的議題,那是哪裏出了問題?我們討論政策時,應該要先搞清楚這個政策的精神為何。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接著,陳奕齊再解釋王如玄擔任勞委會時的另一項重大爭議——22K 方案。

在扁政府時期擔任行政院長的游錫堃提出「擴大公共服務就業計畫」,是針對中高齡失業、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力較低的族群,透過「以工代賑 (workfare)」,而非直接提供「社會福利 (welfare)」的方式,讓這族群度過失業的困境。這是可以接受的。

但王如玄的政策,不是針對在就業市場相對弱勢的族群,而是應用到「核心勞動力」、即年輕且最有生產力的勞動力上,透過政治力硬生生地拉低工資市場的水平,這政策根本會讓台灣亡國。

資本主義即使要永續發展,也要一定程度的照顧勞工,「讓你隔天精神滿滿的再去被剝削,然後再剝削你下一代的勞動力」,但現在的薪資市場根本讓年輕人沒辦法生小孩。

要透過哪些政策工具上拉薪資水平?這才應該是政策討論的重點!

陳奕齊大力主張,台灣社會花太多時間在討論「假議題」,為了實質解決「真問題」,他在 2014 年組織了「基進側翼」政團,基進側翼在 2014 年的地方選舉中推出五位年輕人參選地方議員(四位在高雄市、一位在新竹市),但通通落選。

陳奕齊解釋,「2014 年的計畫,本來想在全台灣找出 50 位年輕人出來選議員,而且當時就打算要銜接 2016 年。」

圖片來源:基進側翼

  • 黨產公投的四個意義

去年的地方選舉結束後,基進側翼發起了「黨產公投連署」運動,陳奕齊說,這個運動有四個意義:

1、2016 年的立委選舉,大目標是要讓「泛藍在國會不過半」,因此這個運動可以將不同立場的陣營,「通通摳在同一邊」,讓國民黨成爲對立面

2、蔡英文上任總統後,「只是取得改革的契機」,但她要面對的將是史上財政狀況最糟的爛攤子,若要大力改革,就必須在選舉過程中激起大家的熱情。

3、處理各種內政問題都需要時間,問題不可能馬上被解決,甚至中國政府可能以「觀光客減半」或「凌遲式的斷交」威脅民進黨政府。因此民進黨政府在輿論操作上必須主動「設定議題」,在問題被解決之前,「阮就一步一步地拖國民黨出來交代黨產問題」,讓全民感受到台灣的政治改革有在前進,同時也斬斷那些政商關係。

4、斬斷國民黨的政商關係,延長民進黨的執政時間,為台灣第二個本土政黨營造成長的空間

然而,這個看似意義重大的「黨產公投」運動,並未獲得民進黨的大力支持,因此遇到瓶頸。

  • 2016 國會泛藍不過半:基進側翼與台聯結盟

基進側翼接著與「台灣團結聯盟」合作,直接參與 2016 年的立委選舉。由於新興政黨若要推派不分區立委,必須在 10 個選區提名區域立委人選,「三腳督,阿就攏國民黨贏!」,因此基進側翼選擇與目前在國會已有三席立委的台聯合作,為的就是不要分掉票源。

圖片來源:基進側翼

成為台聯本次不分區立委候選人第一位的陳奕齊,對於 2016 新國會的願景「是個政治分工的國會」:

未來中國在跟民進黨政府談判的時候,國民黨一定會說「民進黨讓得不夠」,這時候就會需要有人跟民進黨說「你給我讓看看!」這個制衡就是我們跟台聯的責任。

除了在未來的談判上擔任制衡的角色,陳奕齊引用一支在 2014 年、即「中英聯合聲明」三十週年的香港紀錄片,該紀錄片中有位未露臉的中共地下黨員背對鏡頭說,「我們為了讓香港政權能順利移交,所以有個『白蟻政策』,讓香港的各個角落都有我們的勢力。」

陳奕齊認為台灣也有「中國白蟻」的問題,所以要有「除蟻工程」。

新新聞曾經報導,台灣有 75 個鄉鎮直接或間接在拿中國的補助,但我們知道是哪 75 個嗎?國家治理最基本的就是統計資料,”statistic”這個英文單字的字根是”stats”,就是國家,統計一開始就是為了國家治理而發展出來的知識,因為當代國家的誕生都是打仗,我們要知道有多少男丁可以打仗、有多少糧草、有多少稅收。

所以我們跟台聯在國會的分工中,就負責「拒中」的角色,蒐集這些中國白蟻的資料,重建台灣的國家安全。

  • 專訪彩蛋:陳奕齊快問快答 30 題

這次專訪,陳奕齊從自己成長背景、在中國的經歷、對 2016 大選的判斷,再談到新國會的想像,最後我們請陳奕齊參與「快問快答」的遊戲,就請大家直接看影片啦!(記得開字幕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buOT0OxLo

本篇是台聯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基進側翼總召陳奕齊的專訪下篇,上篇請見:

當代政治格言「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創始人——專訪台聯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陳奕齊(上)

延伸閱讀:

《BuzzOrange》專題:立委真的這麼笨?

16vote_980x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