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民進黨婦女部主任、被民進黨排進此次不分區第 16 名的林靜儀,從小在「黨外家庭」耳濡目染,但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檯面上的政治人物。過去當了超過 10 年的婦產科醫生,後受邀擔任民間團體「台灣女人連線」的醫療顧問,一腳踏入婦女運動,參與扁、馬兩代的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會(現改為性別平等委員會),在去年太陽花運動期間,因為看見行政院的血腥鎮壓而請辭才剛受邀擔任的性平會委員。
今年六月先被民進黨提名參選台中市第五選區,一個月後為了該選區的在野勢力整合,禮讓台聯與時代力量,選擇退出選舉。在民進黨正式宣布不分區立委名單的前一週,林靜儀接到民進黨副秘書長的一通電話,告知她可能會被排進不分區名單,雖然從「黨工」轉變到檯面上的公眾人物,生活方式可能面對極大的變化,但她認為,「如果對黨有幫助、對國會改革有幫助,我找不到什麼拒絕的理由,這是社會責任。」
本篇是本屆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現任民進黨婦女部主任的專訪下篇,上篇請見:
在婦產科診間看見最深刻的性別歧視,民進黨婦女部主任林靜儀:產檢發現是女兒,丈夫摔門就走
採訪:吳學展、張育寧/文字:吳學展
- 林靜儀其實不是政治素人
林靜儀在婦產科的經驗,讓她看見台灣在女權與性別平權尚需努力的空間。
2007 年,林靜儀被民間團體「台灣女人連線」推薦至當時扁政府的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會擔任委員,並經歷了扁、馬兩代,後於 2014 年五月接任民進黨婦女部主任。
她今年六月原本要代表民進黨參選台中市第五選區的立委,但基於在野整合與尊重在地經營等價值,選擇禮讓同選區的台聯與時代力量參選人,隨後,在民進黨公布不分區立委名單的一週前,林靜儀接到民進黨副秘書長的電話。
在那之前真的沒任何跡象。我當時正要去蒙古參加「亞洲自由民主聯盟」的會議,正在打包行李,副秘書長直接打電話告訴我,黨可能會把我放在不分區。我沒有馬上答應,但仔細思考後,如果這對黨有幫助、對國會改革有幫助,我真的找不到拒絕的理由。
從婦產科醫師到黨工,再從婦女部主任到被正式提名的不分區立委,林靜儀說,第二次的轉變對他來說,挑戰遠比第一次大。
去 (2014) 年受邀擔任婦女部主任,林靜儀只考慮不到 15 分鐘就答應了,「當時我還正在看診。」她誠實的說,因為當時接的多是高危險產科,而且是 24 小時 on call 接生,加上在醫院內雖然是團隊合作,但她就是那位負全責的決策者,所以壓力非常大,轉為黨職人員對她來說,反而鬆一口氣,「因為我們是候選人背後的一群黨工、是個 Team,而且我終於可以好好補個眠」。
圖:林靜儀接任婦女部主任第一週的交通票根
但從黨職再轉變到檯面上的立法委員(參選人),林靜儀則必須面對來自公眾的檢視與壓力。
第一個當然很怕犧牲隱私,雖然我也沒什麼可以挖的啦,但還是覺得,蛤~~~~
接著,林靜儀提到,在資訊社會時代,媒體傳播資訊的速度遠比過去要快,對於民主的發展是好事,一個政治人物做得好或壞,馬上就會受到檢視,「但對於在政治裡的人,其實也是蠻大的壓力。」
- 橫跨扁、馬兩代的行政院婦權會委員
除了擔任民進黨婦女部主任,林靜儀還有另一項讓人認為「其實沒那麼政治素人」的經歷——橫跨扁、馬兩代的行政院婦權會委員。
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會(婦權會,現已改制為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的委員,是由幕僚提供名單給行政院長勾選,因此行政院是婦權會的當然主席。婦權會的主要工作則是針對大型政策做「性別影響評估」,檢視政策是否會讓某一性別的人得到較多的好處,或者權益受損,林靜儀解釋,「這個委員會的權力可以很小,但也可以很大。」
像是服貿協議,當然會影響女性,因為服務業多數是女性,但行政院卻沒有針對服貿協議做性別影響評估。
林靜儀舉出一項扁政府時期的案例,並認為台灣的性別議題在扁政府期間有極大的進步:
當年許多東南亞女性因為結婚來台,但有許多提供仲介卻在廣告上強調「保證處女」、「保證生小孩」,如果不是處女或生不出小孩,就再換一個給你。
婦權會就提出要求,認為國家不應放任這類販賣人口、剝削女性的事情,因此行政院就提了修法,因此現在的婚姻仲介就只能是無償的協助。
圖片來源:林靜儀粉絲頁
林靜儀說,婦權會如果積極,而且行政院長或總統願意配合,是可以完成這種任務的,「而且在扁時期的開會經驗,只要我們決定開會日期後,院長不曾請假、遲到、早退,會認真的參考委員提出的意見,如果是能交辦的事情就馬上交辦給各部會。」
身為少數橫跨扁、馬兩代的委員,林靜儀則舉出另外兩個例子,讓兩朝政府在性別議題上的努力高下立判。
林靜儀先舉了第一個例子:
某次天災後,行政院設置了一個救災委員會,但有個規範是「行政院的委員會成員,任一性別不得低於三分之一」,但當時的這個救災委員會沒有遵守規定,女性委員非常少,不到八分之一。
我們要求當時的行政院長吳敦義更正,但他的回應卻是,「我們知道女生對於台灣的奉獻,我們最尊重女生了,你看,發生災難時在現場的都是慈濟的師姐!」
圖片來源:大紀元
另一個例子,則是與台灣國際地位有關的事件:
當年有委員去紐約參加聯合國的婦女地位論壇 (CSW),但有委員回來說,中國還是在國際場合打壓我們,我們團體成員必須拿之前在美國唸書的學生證、在英國的教職證明,才能進去參加會議。
因為馬政府經常說他跟中國的關係較好,我們就希望總統府去跟中國政府溝通,但後來行政院長也只說了,「我們很努力啊,現在的狀況已經比以前好很多了!」這個案子就這樣結案。
林靜儀接著提到,對於這些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的事情、最近討論到的陸生納保問題、或中國籍配偶的地位問題,最終還是必須面對「中華民國的國土問題」。
- 民進黨理解年輕世代的「有條件支持」
無論是國家認同的問題,或是像性別平權等社會議題,民進黨扮演的角色是尷尬的「體制內的改革者」,因此往往必須在「選舉考量」與「推動改革」兩者之間拉扯,也經常遇上「兩面不是人」的困境。
林靜儀舉今年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同志大遊行當天上午,上傳了一支「支持婚姻平權」的影片為例,說明民進黨的困境。
我最近也跟一些同志朋友談到這件事,當有政治人物願意對議題公開表態支持時,他們接到的電話卻多是反對的聲音,而不會接到「好高興!你們終於願意談這個議題了!」這種支持的電話。
圖片來源:截圖自蔡英文粉絲頁影片
她說,民主社會最重要的是民意的呈現,如果這種完整的聲音沒辦法被表達,政治人物在被罵一次、兩次、三次後,而都沒得到支持的聲音,「那你覺得他們未來會往哪個方向走?」林靜儀也坦承,在婚姻平權這件事情上,黨內經過多次的辯論,最後選擇表態的其中一個原因,就跟民進黨今年擁有很高的支持度有關「如果現在還是五五波,我們可能不會這麼勇敢。」
如果有這麼龐大的民意支持我們往進步的方向走,那我們就更該表現出進步的理念。
她接著提到,2000 年民進黨是在慌亂之中執政,「當時只是贏得政權,很卑微地覺得自己可以說話了。」
但阿扁總統或其他民進黨前輩,沒有把國民黨給的框框拿掉,只是站在國民黨給的框框裡面試圖衝出一些成果,但框框還在,所以馬英九執政後,過去的東西馬上又再被建立起來。
林靜儀說,她從太陽花運動觀察到的是,與 2000 年不同,現在是所有東西崩壞、重來的時代,而且民進黨完全理解年輕世代對於民進黨的支持是「有條件的」,所以民進黨更需要跟社會溝通「妥協」這件事,讓大家清楚了解民進黨為何會做出這些妥協,「這需要民進黨跟社運團體之間的信任」。
另一方面,對於今年的立委選舉小黨林立,林靜儀的態度非常正面。
她認為,這些從社會運動投入到政治、選舉的人,會更理解作為一個政黨的包袱,未來如果有些人回到民間團體,會更清楚政黨的侷限,也更了解如何跟政黨溝通和合作;另一群繼續留在政治部門、甚至選上的人,則是民進黨的戰友。
講那個一點,有些事情我們不方便說,他們如果願意講,我們就會很感謝,共同幫議題衝出一個空間。如果大家理念一致,就多了一份力氣,對國家跟政治都是好事。
這篇文章是本屆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現任民進黨婦女部主任的專訪下篇,上篇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