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0173_1005034772875845_5328081954557342283_n

文/林偉棻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上星期去參加 DOITT 年會(編按:本文寫於2015年),在北部招募一些新人,回到台南跟成大學生上課,過去這一週遇到的一些年輕人,讓我一直潛藏在心中的隱憂,從心底被觸發出來,忍不著語重心長地想跟我們的年輕員工,自己的學生,跟我遇見的一批很有才華的年輕人分享。

自從創業風跟 Maker 風延燒到台灣來之後,為了鼓勵我們的年輕人勇於築夢與走出舒適圈,有很多的創業論壇,創業競賽,跟給年輕人的創業資源與舞台。幾年下來,的確風氣慢慢拓散開來,有很多很有想法跟才華的年輕人也勇於嘗試;但是在跟學生與年輕人互動的過程中,我對一個特定族群的擔憂不斷地在擴散中,這個族群散佈在我自己的學生,員工,跟一些我很欣賞的年輕後輩中。

100 個在 20 幾歲出頭時期就開始創業的年輕人,大概能大放異彩成功的只有少數幾個,剩下的九十幾個會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在創業的難關中浮沈。創業的成功仰賴好的構想,創業者的實力與努力,人脈與格局,時機的掌握,甚至常常要有絕佳的運氣,才能成功。

這九十幾個年輕人既然有勇氣出來創業,而且在一些比賽活動中被肯定,絕對不缺才華與努力,可是正因為他們有才華肯努力,所以他們創業可以存活,光接案也都可以維持一定收入,讓自己的小團隊生存。如果今天他們沒有這麼有才華,創業很快失敗,就會回到學校或是他人的公司工作學習。但是他們不是,他們依然很有韌性地撐著努力著,希望有一天機會會來,能大放異彩,但是接下來我想談的是我對這樣族群的擔憂:

我們社會的創業資源,鼓勵年輕人投入,但真正在第一關篩選過後,所有的資源會集中在輔導少數的創業明星身上。在第一關篩選後落敗的團隊,沒有太多資源在輔導不成功、但是很有才華的族群

20 歲出來參加創業比賽時,這群孩子,有的人可能為了創業休學、延畢、放棄研究所;創業不成三五年之後,接案撐著,因為有才華所以小公司不會倒,可是他們不太願意關掉公司去大公司上班,不太容易與他人合作,因為他們希望自己的心血能發光發熱。因為太年輕出來創業,他們沒有機會跟前輩一起工作學習、沒有機會看到有制度的公司如何運作、沒有機會見識到把格局拉大,眼光放遠的模範。

於是他們的才華跟努力在 20 歲的時候雖然沒有成功,被稱為未來之星,25 歲的時候如果沒有成功,被稱為勇於築夢有韌性,30 歲的時候開始感覺到有點懷才不遇。更辛苦的是,他們早期放棄了學業,沒有學歷,雖然他們很有才華很有能力,但是在社會的框架中,他們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或是換取一些舞台的門票。

而我的學生,常常選擇延畢或放棄研究所,但是不見得有很具體的想法要做什麼,他們多半告訴我的理由是學歷無用,不值得。我從來沒有告訴這些學生他非得拿到碩士或是博士學位不可,我告訴他們的事情是,應該要把自己裝備在一個最佳的狀態,給自己最寬廣最多的選擇。如果已經考上,即便先註冊再休學都好,至少為自己留個機會 。

學歷不能代表能力,可是當社會的框架還沒被改變前,學歷可以有一些便利,可以讓你把力氣與時間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而不是要加倍力氣去對抗社會框架給你的不便。

我們的社會需要多元的發展,年輕世代的創業風氣很好,但是不是每個年輕人都適合或是都會成功。

我們給年輕人看到的是創業的絢麗與光彩,但是我們沒有太多人去關注這些有才華卻不怎麼成功的族群,我很擔憂他們因為面子無法放下身段,擔憂他們因為習慣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工作,而無法回到有體制的公司團體學習,所以一直單打獨鬥,無法讓他們有更好的裝備提昇能力與格局。

協助他們應該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鼓勵他們在宏觀的方向上,可以選擇自己的熱情所在,努力前進,但是在微觀的執行上,不應該挑選工作;應該放下身段,多方嘗試,為自己廣增技能,開拓人脈與學習前人的智慧。

最後,我想跟這些年輕世代,分享蘇軾的 [ 稼說 ] 一文,其中我在課堂上對學生,在公司裡對年輕員工,除了鼓勵他們勇於創新走出舒適圈之外,我更希望他們明白,「博觀而約取 厚積而薄發」的道理,希望這些有才華的年輕人,努力裝備自己,厚積而薄發,人生路會走得更穩當。

稼說——送張琥 蘇軾

你何不觀察富人是怎麼種莊稼的? 他們的田又好又多,他們的糧食充足而有餘。他們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實行休耕輪作,土地的肥力能夠保全 ; 他們的糧食充足而有餘,那麼耕種就能夠常常不誤季節,收割也常昂能夠等到莊稼完全成熟之後進行。所以富人的莊稼往往很好,秕子少,產量高,長時間存放也不會腐爛。

如今我這個十口之家,卻總共只有百畝土地。每一吋土地都拿來利用,日日夜夜期盼著收穫,辛勤耕作,收穫,充分利用土地,把莊稼種得像魚鱗一樣密集,因此土地養分就被用盡了。耕種常常搶不上季節,收割又往往來不及等到莊稼成熟。這樣怎麼還會有好收成呢?

古代的人,他們的才幹並沒有超過現代人的地方。他們平日裡注意自身修養,並竊不敢貿然行事,等候著思想才華完全成熟,那種勉力的樣子,就好像盼望嬰兒快快長大。對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堅強建壯起來; 對才智缺乏者注意教養,使他逐漸充實起來。

三十歲以後才出來做官,五十歲以後再求加官封爵。在長時期的屈身之中伸展,在準備充足之後再發揮作用 ; 就像水流淌於充溢之後,箭發射於滿弓之極一樣。這就是古代的人能夠超過現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啊!

我從小就有用功學習的志向,不料能早早地與您同科考中,不過您的成功,也不能說不早啊! 我現在雖然想到自以為還很不夠,但眾人卻已經胡亂地稱頌我了 。唉,您要擺脫這種狀況而致力於學習啊! 在廣博讀書而簡約審慎地取用,在深厚累積之後慢慢地釋放出來,我能告誡您的也就到此為止了。

您回去時路過京城打聽一下,有名叫蘇轍,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請您將這些話也轉告他。

原文:

曷嘗觀於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餘。其田美而多,則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則種之常不後時,而斂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畝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鋤耰铚艾,相尋於其上者如魚鱗,而地力竭矣。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此豈能復有美稼哉?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過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養而不敢輕用以待其成者,閔閔焉如嬰兒之望長也。弱者養之以至於剛,虛者養之以至於充。三十而後仕,五十而後爵,信於久屈之中,而用於至足之後;流於既溢之余,而發於持滿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吾少也有志於學,不幸而早得與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謂不早也。吾今雖欲自以為不足,而眾且妄推之矣。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子歸過京師而問焉,有曰轍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語之。

古之人者,學成而後致用,十年苦讀,而未輕用也。人不知而不憂,憂己未有可使人知者。故力學終日,博觀群經而約取其菁;深養其才,厚積學識而薄發於用。以致處事時,因其約取,而事可成;因其薄發,游刃而有餘也。然今之人者,學未成而急於用,腹含半經,便輕用於世也。不憂己學之不足,徒懼未能有用之時。故學之未精,便輕用其力,以致事不成,而人輕之也。此古之所以勝今,而今人之所以不逮古人之故也。猶如樹果之熟,必先養其實,充其本。本足而後落,方為可食。若本未充,實未足,強取而食之,必酸而不可入口,終遭棄也。故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學富則必有發揮之日,因其光之不可久藏也。全其力而未輕用,效古之長而省今之失,為事焉有不成乎?

(本文由林偉棻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創業圓夢 Start-up Hub


延伸閱讀:

一位歐洲游子的感觸:台灣不是鬼島,但你們真的知道年輕人為何想離開嗎?

給台灣年輕人的忠告:生命的意義不只有工作

【BO 專訪】郝明義:年輕人醒了,台灣才有機會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