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 法國總統與突尼西亞突尼西亞全國四方對話領導人合影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10 月 9 日,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 2015 諾貝爾和平獎頒給「突尼西亞全國四方對話」(Tunisian 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表揚該組織在突尼西亞歷經 2011 年茉莉花革命後,做出卓越貢獻,協助突國建立多元化民主制度。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表示,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得獎原因是,2011 年突尼西亞革命後,「對建立突尼西亞多元民主做出決定性貢獻」,這項頒獎顯然是要在茉莉花革命 4 年後仍深陷泥淖的阿拉伯國家中指出一個明燈,期許它們也能學習突尼西亞的經驗。
2011 年一名突尼西亞青年因水果攤被警察取締憤而自焚,迅速引爆百姓對於政府貪腐和民不聊生的怒火。消息透過手機和社群網站快速傳播,醞釀成龐大抗議潮,讓極權統治突尼西亞廿三年的總統班阿里下台逃亡,稱為「茉莉花革命」,這股革命浪潮迅速擴展到阿拉伯世界,接連影響摩洛哥、埃及、敘利亞等國,成為著名的「阿拉伯之春」。
然而,教派的分歧、保守派和進步派彼此之間的仇視、基本教義派的煽動和激進組織的影響,革命後的突尼西亞並未順利培育出民主果實,原本的獨裁者下台後,各種勢力傾閘而出、動亂不斷,處於內戰邊緣,2013 年,為了有效介入不同政治和宗教勢力之間的衝突與交涉,進而在多元和民主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突尼西亞,由突尼西亞總工會、突尼西亞工業、貿易及手工業聯盟、突尼西亞人權聯盟以及突尼西亞律師公會四個組織正式成立「突尼西亞全國四方對話」(Tunisian 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
這些組織分別代表突尼西亞不同行業與價值觀,涵蓋職業生活與福利、法制與人權準則,為了化解衝突、消除歧異,他們扮演調停者的腳色,將「對話」當作策略,從對話開始一步步地建立不同團體之間的信任,他們為公民、政黨和派系對話鋪路,透過事先擬定的協商流程讓他們可以在政治和宗教信仰分歧下,促成獲各方共識,並成功促成突尼西亞政府開放黨禁、由技術專家組成過渡政府、以及組織獨立的選舉委員會。
在經歷多次談判後,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被視為對於談判獲得成功發揮著重要的正向作用,隨著一系列對話獲得結果,2014 年初突尼西亞進行革命後和平轉移政權,隨後突尼西亞制憲議會批准新憲法,並且在 12 月舉行突尼西亞總統選舉,過程中不僅憲政體制得到確立且人權也受到保障,突尼西亞也成為 2011 年阿拉伯之春所席捲的國家中,唯一成功從獨裁轉型到民主的國家,從修憲、國會選舉到總統選舉,無不在動盪、紛亂的後阿拉伯之春中樹立了一個榜樣。
「突尼西亞全國四方對話」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在於,對話為國家鋪出一條和平對話之路,讓公民、政黨與政府充分溝通,針對國家面臨的一連串挑戰,形成跨越政治與宗教分歧的共識,這也顯示伊斯蘭主義者與世俗化政治力量可以合作,共同謀求國家的最大利益。
突國的例子也凸顯了對話的價值以及受衝突撕裂區域人民的國家歸屬感,再者,突尼西亞的轉型顯示公民社會的體制與組織,能夠在民主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過去西方政治學界普遍認為只有在成熟的民主國家公民社會才能在一個包容、多元的環境裡生長,但這次突國的經驗證明在一個剛過渡至民主、千瘡百孔的轉型國家,公民社會反而是消弭不同政黨、派系、利益衝突的黏著劑,儘管環境艱難,突尼西亞公民社會仍然造就了自由選舉與政權和平轉移,並將撕裂的國度重新團結在一個共同的羽翼下。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期望今年「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的獲獎,能夠有助於鞏固突尼西亞的民主,並且激勵中東、北非與其他地區追求和平與民主的人士,最重要的是,委員會希望諾貝爾和平獎能夠鼓勵那些克服挑戰、奠定團結基礎的突尼西亞人民,並期盼他們成為其他國家人民的典範。
(本文由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原文標題:阿拉伯公民社會的和平獎。首圖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