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4979_1058719074190224_244285394801397317_o

我在昨天(11/8)寫了一篇「五點分析:比服貿更傷害台灣的馬習會,為何沒有引發比太陽花更劇烈的社會運動?」該文中的五個理由分別是:議題太過抽象;具體行動非常困難;達成階段性成就後,社會反對能量消散;在野黨的保守化;消失的青年運動者。

文章發出之後,引來一些批評跟討論,有些人認為這五點理由不成立,有些人則認為有其他更主要的理由。

在網路出版的生態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報紙的新聞在刊出時就結束了,網路的新聞在發佈後才開始」,因此我認為整理這些對話過程、讓更多人看見,是有意義的。

  • 批評一:318 無效地耗損社會力,結果只留下「造神」

基進側翼成員 Jalo Huang 認為,「文章的分析沒有完全切中要害。社會力的動員,是透過人際脈絡系統的,也就是有肉粽頭的起點,但重點是白色公民加上 318 連續大量且最後無效地耗損掉社會力,結果卻只看到造神,當然會將之後的動員門檻無限地拉高,這就是自食其果,但卻沒有人敢討論。

  • 批評二:議題並不抽象,而是行銷與解釋的時間不足

目前在司法改革基金會工作的林雨蒼則認為,主要原因是「從知道到會面,不過短短三天;這三天,沒有時間組織、沒有時間行銷,當然難以產生大規模的抗議。」相較於之前洪仲丘案與服貿議題,國防部的「絕對沒有畫面」與各政府官員在服貿公聽會上的離譜發言,「其實也是運動能起來的要素之一。」

如果真的要讓活動動起來,第一件要事就是請台聯不要再一直杯葛議事。杯葛議事除了看到幾個立委在那裡發呆以外實在沒有新聞亮點,還不如讓官員上去多說幾句話、全程直播一下,整個運動還比較有機會起來。

關於這點,在王景弘個人臉書頁面下方的討論串也有人提及。

  • 批評三:因為沒有更高層級的抗議方式

之前曾協助柯文哲網路競選工作的王景弘則認為,「是已經沒有更高層級的抗議方式了」,固然有其他更激烈的手段,但他認為,「問題是再上去就都是內亂等級的了。」

  • 批評四:時間點的問題,選舉就在兩個月後

最後一點,也是較多人支持的論點。

林雨蒼認為,「對一般民眾而言,兩個月後即將選舉,改變就在眼前,和一年前的服貿相比,希望大上很多。在這個心理狀況下,說真的,動力也會小不少。」

作家張之豪則認為「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時間點」:

如果馬习會發生在 2014 年 3 月,太陽花會變成大太陽花。

當馬英九總統的任期還很久,對未來的不可預期,將讓運動者摒棄一切的個人問題,集中力量衝撞。

這就是為甚麼,野草莓、反旺中、大埔、反核、甚至更早的祖師爺樂生,都不斷在測試人心多黑暗,組織如何脆弱,大家卻總是能暫時去異求同,建立某種合作的可能。

所以馬习會沒有規模擴大,原因只有一個,因為馬英九快要下臺一鞠躬了,所以他已經不重要了。所以不計一切代價來反對他,就不再是選項。

台灣護樹聯盟的成員 Angela Chang 也將原因歸咎於蔡英文的態度以及民進黨的選舉策略:

我想原因是因為蔡英文也表示將來不排除跟習近平交流,民進黨在政策上希望吸引的是最大公約數的選票。

這其中當然包括了在台灣有不少人認為與中國更進一步的友好與甜蜜是對的,所以模仿抄襲了國民黨的作法。

只是民進黨從來也沒有好好的跟大家說清楚,讓支持民眾誤以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與國民黨不同。打模糊曖昧的戰法有助於通吃選票。

以上四點是今天在我能力所及範圍內蒐集到的不同面向的批評,若各位有其他看法,歡迎直接留言指教。(我們不需要等到其他觀點都到齊之後才發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