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志工組成的新媒體團隊「破土」,是在太陽花運動之後,由兩位外國人發起,透過與台灣的社會運動者合作,逐漸成形。
不像一般媒體強調「客觀中立」,高舉「左派」立場的破土,其網站、粉絲頁跟 twitter 上面有針對時事評論的文章,有基進的性別議題論述例如酷兒理論、有馬克思、有文化批判,還有破土自認肩負的使命「將國際局勢與觀點帶進台灣」,在社會運動突然發生時,他們也會前往現場採訪,並發布即時新聞。
成員散落在台北與紐約這兩個剛好相差 12 小時的地區,破土團隊在太陽花運動後成立,但就像多數志工團體一樣,(更別說是跨國的志工團體),他們也經歷過失去動力、文章產出量下降的低潮期,但在經過幾波新血招募後,上個月(2015 年 10 月)單月就發布了超過 20 篇包含中英文的文章。
- 台灣在外國人眼中,不該只有夜市跟牛肉麵
這群完全出於自願、燃燒青春的年輕志工,到底想要達成怎樣的目的?
「外國人看台灣,都只從兩岸關係、從中國 / 美國 / 台灣的關係看台灣,台灣也不只是有夜市跟牛肉麵,台灣應該是更複雜、更深的東西,我們要讓國外的人認識更真實的台灣。」
「現在的社會運動,是全球層級的社會運動,從佔領華爾街開始,各地都不斷出現反抗運動,阿拉伯之春、茉莉花,太陽花也某種程度了影響了香港的雨傘革命。為什麼不能創造一個平台,讓這些人彼此交流?」
「台灣很多社會運動者不喜歡把議題放到國際社會的層次來看,彷彿有一種在本土化上「政治正確」的執著,我們會喜歡講台語的人、討厭講英語的人。但台灣的問題必須被放在國際社會的脈絡下討論,像是服貿也是一件會影響國際關係的事情,我們要讓外國人更「正確」的理解台灣。」
任何一個團體、一場運動,在誕生的過程中,都伴隨著許多「人」的因素,以及一些巧合。
- 路過台灣的反核運動,結下與台灣社會運動的緣分
發起人 Brian 在美國出生,爸爸是曾在台灣唸大學的印尼華僑,媽媽則是台北人,「我從小到大每一個夏天都會去台灣。」Brian 住在離紐約大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的小鎮,從高中時就曾在校園內搞抗爭,參與反伊拉克戰爭的運動,大學時曾加入左派雜誌《Platypus》(鴨嘴獸),除了負責設計,也曾採訪過日本的左派大師柄谷行人。
圖:強調左派立場的破土,也曾採訪過台灣的左派運動者史明(中間為史明,左為破土成員葉俊廷、右為 Brian)。圖片來源:Brian。
他提到,「大三那年參加了佔領華爾街運動,是我當時遇到的最大一場運動」,隔年春天 Brian 到日本遊學,又遇到反核運動的高潮,「因為剛好是日本 311 福島核災一週年。」
2013 年 Brian 來到台灣的師大學中文,在某一天路過中正紀念堂時,恰巧遇到「不要核四,五六運動」,也因此認識台灣的社會運動者,隔年又遇上台灣近年來最大的一場社會運動「太陽花」,回到美國後又遇上巴爾的摩的黑人抗爭,「今 (2015) 年夏天回到台灣,又發生反黑箱課綱微調。」
聽完 Brian 說完這幾年的經歷,讓人覺得他根本是柯南,走到哪都會遇到社會事件。
破土作為一個「要將台灣與世界連結」的媒體,當然也跟 Brian 在台灣的經歷有關。他在台灣巧遇「不要核四、五六運動」後,認識了幾位當時還在陽明大學讀書的學生,也因此認識了破土另一位核心人物葉俊廷。
葉俊廷現在是陽明大學醫學系的學生,也是「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的成員,在破土負責大部分的行政事務、監督各專案進度、還有約大家吃飯喝酒,他也自首,「我其實到現在還沒在破土寫過任何文章,哈哈哈!」
時間回到太陽花運動發生的那個晚上。
Brian 從臉書上看到立法院被佔領的消息,便馬上衝到現場,剛好在立法院群賢樓門口遇到葉俊廷。Brian 說,「當時有三個人在場,我、俊廷、還有一個我在紐約認識的日本朋友,我在手機上看到這個日本朋友轉了一篇俊廷的動態。」
(按:葉俊廷當時透過社群媒體將當時的即時新聞翻譯成近 30 種語言,該則動態被分享了近 15000 次)
葉俊廷補充:
會想參與破土、覺得向國際發聲很重要,其實也是因為當初那則動態。
台灣的社會運動不太喜歡把議題放到國際社會的層次來談,彷彿有一種在本土化上「政治正確」的執著,我們會喜歡講台語的人、討厭講英語的人。但台灣的問題必須被放在國際社會的脈絡下討論,像是服貿也是一件會影響國際關係的事情,我們要讓外國人更「正確」的理解台灣,甚至把這股力量當作槓桿。
另一方面,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角色很有趣,台灣是亞洲較民主化的國家、身處中美日關係之中、有多重殖民地的歷史、科技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如果我們要把台灣放在國際社會的脈絡下討論,就必須要有國際的資訊流通。
Brian 則認為:
當台灣發生事情的時候,台灣人沒看到自己是在世界的一個潮流裡面。
- 成為「在台灣的外國人」與「在國外的台灣人」的重要消息來源
經過太陽花運動後,Brian 跟另一位當時在美國雜誌《Foreign Policy》當 freelancer 的 Lorand 萌生了經營部落格的念頭。Brian 說,「但又覺得自己認識這麼多在台灣參加社會運動的人,應該可以做更多事,所以計畫就越來越大。」葉俊廷則提到,自己一開始的角色是提供 Brian 一些分析角度的建議,以及介紹受訪者給 Brian。
破土成立至今將近一年半,他們一邊用英文討論台灣特有的統獨議題,為的是要讓外國人更了解台灣的政治問題,一邊用中文跟「統派」進行論戰,今年還採訪這次選舉的亮點「第三勢力」,並且提供中文與英文兩種版本,「做這些事情就是為了要連結台灣跟世界」,Brian 說。
像是八月發布的「專訪時代力量立委參選人林昶佐 (Freddy)」一文,就是由破土另一位成員楊進在紐約做的採訪,並由 Brian 翻譯成英文版本。
葉俊廷說,中英文並列的方式,讓「在台灣的外國人」與「在外國的台灣人」逐漸倚重破土作為他們的消息來源,例如當時還是 blogger 的 Michael Cole (現為想想論壇英文版主編),以及另一位在台灣的英文老師 Michael Turtor(The View From Taiwan部落格),「也有香港的 freelancer 說他是破土的粉絲。」
但其實,破土最直接的功能,是提供在國外的台灣留學生向外國同學介紹台灣的素材。
對於在海外留學的台灣學生來說,當國內發生重大事件時,他們往往比誰都還焦慮。去年太陽花運動結束後,在 FAPA(台灣人公共事務會)的協助下,海外留學生成立了「海外台灣青年陣線」(海台青),希望可以串連美國各地台灣留學生,紫彤就是其中一位。
圖片來源:Enbion Micah Aan 洪延平/攝影
海台青在今 (2015) 年 4 月於西雅圖舉辦活動,邀請 Brian 擔任其中一場論壇的講者,紫彤就是在這個活動認識了 Brian,並在今年夏天加入了破土。
紫彤從台大農經系畢業後,前往芝加哥讀藝術碩士。今年反黑箱課綱微調的運動發生時,她與台灣留學生在紐約時代廣場旁的公園組織了一場遊行,葉俊廷補充,「如果沒有破土,除非你直接認識他們,不然真的無法知道這些在紐約發生的運動是怎麼形成的。」
- 以全球為規模的社會運動串連
不管是在美國或台灣,破土團隊中有許多成員本身就是「運動者」,所以他們除了關注政治事件、發表評論,也關心社會運動,「現在的社會運動是全球層級的運動,為什麼不能有個平台讓這些人彼此交流呢?」葉俊廷說。
我之前讀了一本關於佔領華爾街的書《The Democracy Project》(中譯: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看完覺得很感動,但後來聽 Brian 說那個作者是個 asshole。
而且,我跟 Brian 後來在討論太陽花時,即使 Brian 當時人就在台灣,但我們對於同一場運動的理解還是有很大的落差,那就更不用說那些透過國際新聞觀察運動的外國人了。
也因此,今年夏天剛好在台灣的 Brian 就跟另一位夥伴敏敏,就到反黑箱課綱運動的現場採訪,「我們在粉絲頁上發即時新聞、製作影音新聞,再請其他夥伴在家整理內容較完整的長篇報導」,Brian 說。
除此之外,葉俊廷也提到,因為之前看到美國網路媒體 BuzzFeed 發布一篇「一定要來台灣的二十個理由」(按:該篇文章應為”28 Reasons To Love Taipei”),因此想在暑假規劃一場環島旅行,製作一張「抗爭者的旅遊地圖」,讓國外的運動者來台灣時知道有哪些地方可以去,例如台中的默契咖啡或是台北的女書店。
以志工團體作為運作方式的破土,終究得面對來自現實的挑戰,無論是文章產出量的穩定度,或是成員們因為不同人生規劃而必須離開,Brian 坦誠地說,「一年前也沒想過會做多久、多大,但現在就會開始想了」,但目前團隊內部對於「非志工」的模式也尚未有共識,葉俊廷解釋,「因為有人認為最珍貴的一點,就是大家是自願的方式再提供自己的相法,目前的討論則是偏向,如果有資源,可以轉換成 NGO 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