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1525_906823732688944_3744474873305505956_n

BO 導讀:

Lamigo 桃猿隊擊敗中信兄弟奪得今年職棒冠軍,許多球評點名了林智勝的火力支援或投手王溢正第五戰的好表現,是大逆轉的關鍵。不過,這篇文章卻是用選秀策略的角度思考,告訴你 Lamigo 團隊經營的獨特之處。

文/許雅虹(轉載自Upptune 心創

當各家球隊都在苦思如何補強自己的缺點時,他們也同時走向了「沒有特色」的球隊風格。這對球隊經營上似乎不是一件好事,當你沒有了特色,或者優勢被追上後,不論是在戰力上、票房上都是非常吃虧的。要補強自我缺點,並非壞事,但綜觀全局來看,如何持續保有並強化企業的差異化自我優勢,或許才是最為關鍵的一環!

不管是國內外,職棒選秀會被認為是補強戰力的主要來源,而中華職棒又有其特有的球員限制條款,除了特殊狀況,沒有其他機會能再一次補強球隊戰力,因此選秀會在中華職棒變得更加重要。

一年一度的選秀會,職棒新秀排排站任君挑選,環肥燕瘦、各有所長。

各家球探早在選秀會之前,都將所有新秀資料調查的鉅細靡遺,連進過幾次醫院、開過幾次刀、有過幾個女朋友,都逃不過球探的法眼。

因為,選秀會是職業球隊,最重要補強戰力的來源,絕對不容許任何閃失。

中華職棒是標準的資方市場,所有相關的規定,都以資方利益為主,包含了加入職棒後年限須達9年才可轉隊、一但離隊需等一年後再次參加選秀才可再戰職棒體壇等,一切的一切都是資方導向的條款與限制,使得選秀會變成了中華職棒特有的「伸展台」,新秀們只能排排站等著各球隊挑選。

新秀本身是完全沒有挑選球隊的空間,一但被選上了,只有「簽約,成為職棒新秀」、「不簽約,明年再來申請。」這兩種選擇。

台灣現存的四支球隊,各家的弱點只要是球迷、球隊內部人員都知悉,並且十分清楚其選秀方向。缺投手補投手、缺打擊好手補打擊好手,這是很自然的思考邏輯,但——選秀選得心機,冠軍才能輕鬆入袋。

Lamigo 球隊這幾年來在選秀會上,不斷補強打擊好手,現在台灣優秀的打擊好手幾乎齊聚在 Lamigo 球隊,其他家只能眼巴巴的看著碗外垂涎,這是近幾年來球迷們不時津津樂道的話題。

今年 2015 年的季中選秀,已經在 6 月 29 日落幕,這場職棒大事激起了球迷的熱烈討論,因為 Lamigo 球隊在第一輪選中了打擊好手王柏融,而非選擇曾旅外登上大聯盟的投手倪福德。

事實上,同樣和新秀爭奪上場機會的選手,在 Lamigo 就有六名,包含了老將陳冠任、中生代詹智堯等球員,這六位轉到別隊都是主力球員,但他們待在 Lamigo 卻只有輪替或者後補的命運。

這樣的陣容,再加入這位打擊新秀王柏融,Lamigo 可以說是「擁擠到爆了」,這七名選手要彼此廝殺才能拿下先發名額。

新秀王柏融本人受訪時都表示:「當然也是有點擔心會被壓縮,但是有競爭才有進步啊,我會去面對挑戰。」

對於選手本人,因為中華職棒偏資方的選秀制度,要嘛選手選擇簽約加入球隊,要嘛浪費一年青春明年再來報名,這場人生選擇題似乎挺簡單。但資方呢?球隊明明優秀人才已是人才濟濟,為何還要再選入一名選手增加自己調度人力的負擔?補強球隊缺少的戰力不好嗎?或者,該說 Lamigo 球隊教練太過猖狂?以為不補強自己的缺點,仍能再度拿下總冠軍?

非也,事實上,這樣的戰略考量,也是另一種策略思考

如果用企業角度來看,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A企業和B企業各擁有其突出之處,簡單圖式如下,A企業的品牌力大於B企業,而B企業的價格優勢大於A企業。

p1

通常品牌好的價格高,所以在價格上就成了消費者選購時的劣勢考量!!

如果這兩家企業都選擇花費大筆資源補足缺點的話,會變成怎樣的情景呢?

我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A跟B的缺點補足了,但優勢也被抹去了。對於消費者而言,他們兩家沒有特別突出之處,在這種狀況下,A跟B勢必只能走向削價競爭才能維持企業利潤。

p2

當大家的產品、服務都一樣的時候,沒有品牌上的差異,唯一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的就是價格,於是將只能削價競爭!!

這樣的結果,想必不是A企業和B企業當初設想得到的。

Lamigo 的選秀策略,用這樣的觀點來看,似乎不壞?因為 Lamigo 本身是以打擊見長,全壘打數量一向是領先四隊,相對的,他的投手戰力就略遜於打擊戰力。

傳統思維上,會認為應該要補足投手,但 Lamigo 教練卻反其道而行,「我就是要補強打擊好手!」這句話似乎是 Lamigo 教練的心聲。從另一個心機角度來看,我選走了好手,讓別家選不到,不也是增強自我戰力、削弱他隊實力的最佳策略呢?

就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選秀策略也是一個「增強球隊」的思維。當各家球隊都在苦思如何補強自己的缺點時,他們也同時走向了「沒有特色」的球隊風格。這對球隊經營上似乎不是一件好事,當你沒有了特色,或者優勢被追上後,不論是在戰力上、票房上都是非常吃虧的。

同理可證,市場是自由的,消費者也是自由的,要在這麼多種品牌中脫穎而出已屬不易,但若突出之處已攻占消費者的心,企業主們請不要鬆懈下來,因為有許多的後浪在旁邊虎視眈眈,只為取代那龍頭的地位。

要補強自我缺點,並非壞事,但綜觀全局來看,如何持續保有並強化企業的自我優勢,或許才是最為關鍵的一環!

(本文由Upptune 心創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Lamigo 粉絲頁。)


延伸閱讀:

台灣最缺的其實是企業家精神

【設計這檔事】為什麼中華職棒球衣總搞得像狗皮貼布一大片?

他向媒體介紹陳偉殷不是 Chinese Taipei,是來自台灣 — MLB 金鶯隊總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