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雛宗佑(轉載自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10 月 6 日,東京的街頭已漸漸顯露秋色,這天午後,位於日本最高權力中心之地永田町的國會議事堂,白色的尖塔仍巍巍的矗立著。不過這天,在國會眾議員會館旁的東急首都飯店,卻罕見的聚集了來自台灣的留學生及台僑們,他們全是為了一睹當日開始訪日行程的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
蔡英文訪日的首日,其中一項行程便是與在日的留學生及青年們見面,舉行了一個半小時的座談,筆者也有幸出席了這場活動。除了試圖留下相關的記錄作為引子外,本文也從日方的角度來觀察,日本對於台灣最大在野黨主席的訪日之舉與反應,代表的意涵及未來台日關係的進展。
- 點亮台灣、點亮東京
這次蔡的訪日引起不少日本媒體矚目,除了自台灣隨團而來的媒體之外,日方也出動了許多記者採訪。這次蔡陣營的競選口號為「點亮台灣」,與青年的座談也取名為「點亮東京」。隨行而來的民進黨人士,還有前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前外交部長黃志芳及國際部主任蕭美琴等人。在會中,會談主持人陳昱儒代表主辦單位提問,分別是海外青年回台的就業政策;台日是否有進一步的產業合作與政策藍圖;第三則是詢問蔡對台灣國護照貼紙的想法。
在開場白中,蔡就表示自己曾請過日語家教,不過老師反而都和自己講中文,反而是父母的日文進步,引起現場一陣笑聲。她接著強調,溝通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留學生在海外學習,也常會問道回台灣能為國家或下一世代做些甚麼,而目前國家的財政不安、國家及民間的投資不足、產業前景不明等原因,使得社會對未來充滿的不確定感,喪失了自信心。
面對主辦單位的提問。蔡指出,第一,政府沒有進行實質性產業投資,以及企業面臨的接班問題,讓整體社會的投資不足。其次,是國家的治理出現問題。資本家及創業家不願投資次世代產業,由於創業的失敗率高達 95%,高風險也讓投資者卻步。這也是由於台灣社會不愛風險、保守怕變的投資心理。不過蔡也說,沒有人喜歡失敗,就像「沒有人喜歡選輸的感覺」,但是她舉出鄭文燦及蕭美琴的例子,表示民進黨願承受失敗,面對挑戰。蔡認為,國家應創造體系,改變法律、資本市場結構,創造就業環境讓年輕人有失敗本錢。
第二,蔡表示台灣最低薪資的調整是需要大手術。在過時的勞基法下,勞工的權益不受保障,且應更新薪資結構,讓政府成為勞資雙方中間必要的惡。才能因此帶動下一世代產業的前進。另外,蔡也提出打造社會安全網 (Social Security Net),因應食安、長照、住宅及失業等問題。而在蔡訪日前一天 TPP 的談判也出爐,她表示以自己多年的談判經驗,政府需要表現決心與重視談判過程,並且遵守國際標準,展現專業性與政治性。
整體來說,蔡的回應雖未深入主題,但基本上她也誠懇的將自己的政策藍圖及規畫,向在場的參加者表達。座談就在全場約 140 名參加者的熱烈掌聲下結束。筆者認為,由於是對內的座談,因此蔡的談話皆以國內民生議題及產業的方向論述,對於國防、外交及兩岸政策沒有多加著墨,相信敏感性話題也不宜在公開場合透露太多。
- 日方的反應及意涵
那麼,日本媒體與政府的反應是甚麼呢?蔡此行與日本朝野政黨人士會面,包含自民黨與民主黨外,也拜訪了首相安倍晉三的老家山口縣。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的社論表示,日本需要將加強和台灣間的紐帶關係,需要在各種領域與層面上,加深彼此的連結。蔡也向日方提出支援台灣加入 TPP,因為這是超越黨派的國家方針。該社論也認為,日本有必要將台灣納入日本對外經濟政策的長期考量之內,意即從長期的觀點來定位台灣在日本對外經濟的角色。而甫結束訪美行程的蔡英文,其兩岸政策「維持現狀」相信也能獲得歐巴馬政府的理解。
不管蔡是否見到了安倍,這次的訪日行程,《產經新聞》定調為日台關係改善的預兆,而此次蔡英文進入內閣府,與許多政府高層會面,除了寫下記錄外,也代表日方對蔡的禮遇與重視。包含安倍之弟,眾議員岸信夫 (曾任外務副大臣,提議立法日本版台灣關係法的議員) 全程陪同外,日本交流協會的會長大橋光夫,以及自民兩黨的高層也都與蔡會面。東京大學教授松田康博表示,日本需要與中國修補關係,為了避免中國的反彈以及給日本添麻煩,蔡的訪日之旅盡量避免高調,因此與政府的哪些官員見到面都一路保密。
但近來日中關係也不是那麼平順。除了才剛結束的「抗戰勝利 70 周年閱兵」之外,包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將南京大屠殺列為「世界記憶遺產」引發日本強烈抗議,而根據《讀賣新聞》,有關為了防範日中在東海發生海上衝突「日中海上聯絡機制」的討論,中方也封殺了日本提出的方案。此機制的推動是自 2007 年開始,是包含連絡機制在內的軍方層級交流,在釣魚台國有化事件中一度中斷,在 2014 年 11 月日中高峰會談後才又重啟對話。
筆者認為,對比起目前冷淡的日中關係,蔡英文的訪日,也是給予安倍政權一個機會,藉由拉近台日兩國的非正式首腦關係,傳達這樣的訊息給中國。對於日本來說,台灣是個調節日中兩國關係的重要角色,且《安保法案》的範圍,也若有似無的將台灣劃入周邊事態的領域內,也從中嗅出了台灣對日本的重要性。而明年度政黨輪替氣息濃厚,加上民進黨向來與日方關係良好,對照起一貫反日立場的國民黨來說,日方此次慎重禮遇並非沒有理由。
- 台日關係的可能走向 – 發展務實雙邊關係
在安倍政權上台後,對外政策主張「積極的和平主義」,注重日本在對外行為能力的改善與加強。除了配合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之外,日本一貫主張「自主外交」的原則下,「南進」政策也是安倍外交相當重要的一環。原因在於許多日商在中國的生產供應鏈,因成本增加、投資策略及環境等因素,紛紛將廠區遷到越南等中南半島,加上東南亞始終是日本與中國外交的主戰場之一,不管在政府開發援助 (ODA) 或是直接投資 (FDA) 等計劃中,日本政府及民間都投入相當大量的資金和技術。但 9 月時日本在印尼的高鐵建設計劃暫時輸給了中國,此也打擊了日方長久以來經營印尼的努力。
從地緣政治來看,日本的南進外交勢必與中國的一帶一路策略碰撞。這對於欲與中國修補關係的日本來說,在日台關係的處理上必須極力謹慎小心,換言之就是「只能作,不能說」的狀態。由其在 11 月即將再度展開日中韓三國高峰會,近日相當親近的中韓關係,讓日本有了警訊,深怕在三邊關係中處於邊緣化。因此 2013 年時,曾參拜靖國神社造成日中及日韓關係冷凍的安倍,今年在 10 月 17 日舉辦秋季例大祭的靖國神社祭典,僅奉納了供品而未參拜,預料也是避免多生事端。
而以台灣的角度來看,台灣正可藉地緣政治上的優勢,與日方合作融入東協市場,理由是台灣的戰略位置、海上運輸路線、企業的區位優勢,以及多元的移民人口。不含大陸港澳、自東南亞移居台灣的「新移民」人口,根據內政部戶政司 2015 年 8 月的統計資料,大約在 50 萬人以上,其中越南 9 萬人,佔 18.26% 最多、印尼 2 萬人,佔 5.64%、泰國 8494 人,佔 1.68%。使得台灣原本已多元的族群文化更加豐富,新移民以及誕生的第二代,都是台灣的寶貴資產,與東南亞國家發展更深入的交流關係。面對移民政策日漸開放但仍保守、勞動力缺乏、人口老化的日本來說,擁有大量外來東南亞移民及勞動人口的台灣,可提供相關的發展理論及實務經驗。
在 9 月時蔡英文表示,除了強化與美國、日本等國關係之外,任內將推動「新南向政策」,全力發展台灣與東南亞國家和印度的關係,將成立專案小組,積極推廣雙方的經貿、文化交流與國民外交。並且強化與美國、日本等理念相近民主國家的經貿與文化關係,並就區域經濟整合和區域安全,進行實質的對話,以鞏固台灣的國家利益。
筆者認為,未來的台日關係應會朝低調、務實層面上發展。相較於國民黨馬政府的兩岸路線,有必要將過度傾斜的天平調整平衡,發展與美日間的實質關係,也就是強化經貿、政府層級交流、軍事交流等。台灣與日本,應在各產業及領域分工合作進入東協市場,就各自的比較利益以及專業分工,創造當地的投資環境及條件,以培植台灣的經濟競爭力及永續發展能力。
日本在今年已當選為聯合國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故台日間以經貿合作起步、在現有的良好關係基礎上,進而發展政治、安全議題上的交流合作,未來在日本安保法的架構上,或許能推動日本版的『台灣關係法』,穩定東亞安全局勢。另一方面,兩岸政策並非民進黨陣營的弱點,相反的在現狀的維持上,必須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有條件的依法推動兩岸的經貿往來,達到互惠雙贏的局面。距離台灣總統大選已不到百日,蔡的新政是否能在上任後有效實行,當看國會的席次是否能達成一定席次,以及台灣各政黨的和解與合作。面對可能的政黨輪替、以及台灣史上首位女性總統,全民應共同監督,共同參與。
正如蔡陣營的競選 slogan,面對國際及國內的不安情勢,需要點亮台日關係、點亮台灣的這一哩路、點亮台灣的未來。
(本文由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原文標題:蔡英文訪日帶來的台日關係變化。首圖來源:蔡英文官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