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旅法哲學碩士 孫有蓉
在巴黎生活四個年頭,每一次來到觀光區附近的餐廳、咖啡廳、茶館總是可以看到亞洲觀光客的身影。
但令人哀傷的是,我總會注意到巴黎服務生對這些亞洲旅客感到不耐且面色不滿。我們當然可以簡單地批評這些服務生歧視我們的黃皮膚,但其實幾個心態留意就能夠避免這些掃興狀況的發生。
服務生,不是讓人呼來喚去的
在台灣,我們習慣了親切、面面俱到且效率極佳的服務人員,有時甚至讓人產生幻覺認為顧客付費所購買的是予取予求的服務。
但在巴黎這座觀光城市,餐館服務業卻絲毫沒有因為觀光客密集而做出妥協,相反於巴黎本身的受人愛戴,服務生卻同時被評為態度最差的都市。
在台灣,我們習慣點菜、結帳、大小問題招手呼喚服務生,要求每項服務都在最迅速、最有效率的狀態下執行。
在巴黎,服務生尊重自己的工作節奏,因此呼喚服務生無形中打亂了他們的節奏且增加他們的工作分量,難怪會換來他們的反感。
服務生也都習慣了愛講話的法國客人,坐下來先聊天,菜單看了半天還無法點菜。在巴黎一般的餐廳,服務生會在他方便的時間送上菜單、在他方便的時間來詢問是否可以點菜。
只有在餐後會請服務生送帳單過來,而他仍然會以他的節奏將帳單送來,有時好不容易請到服務生送帳單,帳單送來時可能又得等他拿刷卡的機器,一來一回有時連法國客人都吃不消。
「打包」是不乾脆的文化
除此之外,令初來乍到巴黎的台灣人感到最為困擾也最容易與服務生發生衝突之處,不外乎「食物打包」的請求。
相異於習慣清空餐盤不浪費食物的台灣人,法國人鮮少將餐盤中所有食物吃完,「打包」的概念更是完全不存在,因此在餐館對侍者提出打包要求,除了一張困惑無法理解的臉外,更時常因要求不存在的服務而惱怒服務生。
巴黎的服務生,就如同巴黎人的生活步調,沒效率本身就是效率的來源,也是外人必須學習才能夠欣賞的美。台灣人來到巴黎,也許最大的課題就是感受時間,學習等待。
(本文經合作媒體《世界公民島》授權刊載,原文標題:「法國 : 不是付費就是大爺 – 在巴黎,節奏才是一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首圖來源:Yoni Lerner,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