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年前,郝明義因為反對黑箱服貿開出第一槍,而後辭去總統府國策顧問之後,開始了一段學習之旅,一路參與許多公民行動,一路也思考起台灣許多問題的癥結與可能的解方。
時間經過 2 年了!再回首看這一短摸索的旅程,郝明義說,就像是在拼圖,一方面搜集了許多碎片,而不知怎麼拼起來,另一方面又覺得拼圖所需的碎片還遠遠不足。
「我們正在跟未來搶時間。」郝明義說,未來二十年的時間,可以讓台灣在政客虛無飄渺的口水戰中滅頂,但也可以成就像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一樣的新生。「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我們就該勇往直前。」
郝明義一路想要拼圖、了解的問題有四個:
1. 政府癱瘓,是怎麼造成的?
2. 經濟好不起來,病因是什麼?
3. 面對中國,出了什麼問題?
4. 台灣,還是可以生活的地方嗎?
今年四月,郝明義讀了一本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其中有一句話「解題者應該對出題者心懷敬意」敲醒了他,讓他決心遍訪各行各業的人物,尤其是二、三十歲年輕人,藉由訪談,更理解台灣的現實與未來,最後寫成了《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這本書,這也像一本推理小說,透過一條條線索,抽絲剝繭揭露困擾台灣社會多年的問題根源,以及希望之所在。
- 恐懼,讓台灣人民慢性窒息
《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共分三部。第一部<恐懼的總和>,郝明義說明了他探索的那四個問題的癥結。他發現政府癱瘓主要可歸因於: 一,總統制與內閣制不明,國家治理者的身分和權限也就不明;二,凍省所造成的後遺症;三,立法委員選舉機制劣化所造成的後遺症。
而在<救世主改善不了的行政崩壞> 一章裡,郝明義透過他對馬總統高度重視的一個華語文八年三十億的計劃卻無疾而終,分析了最後呈現在行政體系的崩壞現象:
1. 政府沒有思考,也沒法堅持國家重要的戰略。
2. 對自己社會的資源與人才,也不夠了解。
3. 重大決策,沒有人追蹤執行。
4. 計畫沒有整合,數量很多的子計畫,實際上支離破碎。
5. 上級單位沒有人關心整體如何執行,下級單位則急於搶食預算。
6. 政府計畫大量競標。即使是重大計畫,交由外聘評審委員來決定,政務官不負責,事務官不作為。
7. 政務官頻繁更動,某些事務官又容易任意而為。
8. 許多基層的公務人員在作業上不重視基本守則。
- 台灣經濟不振,根本原因是 …
對於經濟怎麼總是救不起來,他寫在<沒有下一棒的經濟>、<被遮蓋住希望的年輕人>兩篇文章裡,認為比起全球經濟風暴,更嚴重的是國家對於自身經濟體質的迷思與無知。
1. 重視製造業太久,把半導體業、電子業當明星太久,造成許多社會資源的錯置。
2. 主管機關和法令都落伍,形同在機關槍的時代,提供業者紅纓槍去上戰場,尤其在互聯網產業。
3. 迷信減稅能刺激投資,迷信房地產是火車頭工業的錯誤 KPI。
4. 太重視也保護既得利益者,及大齡者,獲利上百億的財團可以不繳一毛稅,也讓年輕人看不到自己在社會裡的流動性。
5. 唯一能實現年輕人夢想的閉鎖式公司法,卻來遲又要打折。
6. 迷信自由化,曲顏吸引外資,結果實際成效卻連北朝鮮都比不上。
7. 而年輕人在沒有出路又高房價的雙重壓力之下,失去成為新經濟推動機的機會,還造成新的社會問題。
對於面對中國大陸的問題,郝明義則歸納三點問題:
1. 抗拒不了財富的誘惑,不只政治人士會失去分寸,不只政府也會犯下把台灣鎖進中國的危險,連民間也會為了吸引陸客而破壞已經稀罕的水源;
2. 只看到可以利用對岸便宜人工這種好處,卻沒有學習對岸企業積極的精神;
3. 國民黨和民進黨兩黨都欠缺兩岸政策的第一哩路。國民黨有馬總統與連戰的「祭司集團」的利益衝突卻又一致之處,造成許多視角的盲點;民進黨則有不肯正面面對中華民國的問題。兩者都給兩岸政策帶來風險。
即使兩岸關係穩定,經濟有所發展,郝明義在他尋訪的過程裡,發現如果台灣社會不改變一些根深柢固的習性,光是自己就把台灣的環境破壞得無從居住。他寫<無魚之海>,指出台灣雖然置身於海洋之中,但是各種原因,使得台灣明明在海洋之中,卻長期背向海洋;我們忘了面對海洋該有的冒險探索,只固守小農耕作的保守心態;我們身處豐饒之中,卻看不清自己的資源,反而一路製造越來越大的破壞。
- 以海洋觀點 破解統獨提款機
對於這許多問題的累積,郝明義指出,曾經執政的國民黨和民進黨政府都有責任,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三任總統都有貢獻。而如此千瘡百孔的國家,需要政黨人物放下統獨提款機的操作籌碼,讓台灣社會回歸到現實問題的處理層面。
郝明義特別針對如何改善行政崩壞這一點,訪問了蔡英文、施明德、宋楚瑜、洪秀柱四位總統參選人,請他們說明自己的應對之道。郝明義也希望社會大眾能在明年總統大選之前,緊追不捨地叩問這四位參選人。
而對於台灣社會長久以來的統獨議題、藍綠對峙情形,郝明義也提出台灣人應該捨棄「陸地觀點」,改以「海洋觀點」進行思考。「陸地觀點,會凸顯峻山險谷的高低差別,也讓人容易看到對立的彼我。海洋則不同。海底雖然也有深溝淺灘的不同地形,但是一切都被包容在寬闊的海面之下。不同顏色的海水不會彼此隔離,更不會對立──它們並存、交流,只是隨時間與光線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色相。」
- 公民行動引領政府的時代來臨
相對於朝野政黨的政治算計與問題,郝明義看到希望展現於台灣的民間。郝明義以「開放源碼」在台灣的風行,指出正在台灣發生的新的趨勢。同時參與社群卻又面對全球,同時服務公益卻又開創商業機會的人,不只開啟台灣新的人才,也宣告了新時代知識學習與實踐的時代來臨。
他以太陽花運動所呈現的現象和 2015 年 COSCUP 大會所呈現的現象,整理出台灣未來需要的三種人才正在誕生:深耕台灣、西進大陸、開發全球,但都同時使用國際化與數位的工具,並以開放、協作的方式來進行。
台灣的許多企業,尤其是年輕人創立的企業,敢於走過去不同的路,或是向世界市場挑戰,或是整合台灣許多不為人知的資源,發出璀燦的光芒。當政府還停留在以半導體、電子業為產業明星的迷思時,已經有一群敢於和過去不同、敢於和對岸不同的人,開拓出新經濟型態的版圖。例如:創立「阿物」網路公司,拒絕馬雲投資的林思吾;轉型研發功能布,為紡織這個夕陽產業寫下新里程碑的「宏遠興業」老闆葉清來;以民間力量研發製造探空火箭,除了感應器外,其他全部 MIT 的「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等
而公民覺醒與行動上,更是風起雲湧,政府每一個無知的決策,都在民間培養了相對應的異議者。他們走向政治、教育、海洋、環保、偏鄉,還有國家安全,以自己的力量直接改革現狀。社會參與,成為年輕人追求知識的動力,以及實踐知識的場域。
郝明義還特別提出台灣不要再以哈哈鏡來看待對岸,也就是不過份誇大對岸,也不過份貶低對岸,而是以一面鏡子來看待對岸。
如果可以這樣,郝明義認為台灣可以借用對岸來對自己進行三道靈魂的試煉。
第一道靈魂的試煉是「財富」,怎麼恰當地吸收對岸創造財富的好處,而不要隨易屈膝,自失立場,
卻又學不到人家的真正利基。
第二道靈魂的試煉是「位置」,怎麼看清自己在太平洋裡的關鍵樞紐位置,可以中華民國的立場,不
卑不亢地和對岸進行較勁的合作,維持動態的平衡。
第三道靈魂的試煉是「無用之用」。郝明義認為,當中國向全世界展示其「有用之用」的時候,台灣
可以向中國展示「無用之用」。透過一個民主、法制又可以自我提升的社會機制,讓對岸看到台灣的
價值,知道可以向台灣學習之處。
現在,台灣正處於一個「憲法時刻,全民參政」的階段,郝明義呼籲,大家必須立即採取行動,把國家治理者定位不清、立法委員選舉機制的問題做改善。政論家林濁水亦呼應郝明義的看法,認為憲政改制的確為台灣當前最重要的課題,由於諸多政客於憲政混亂的狀態中嘗盡甜頭,是以造成沒有人願意解決問題。
台灣社會各個領域都在綻放能量,然而這些能量畢竟還在新生階段,到底會及時整合,成為推送我們升空,免於毀滅的火箭?還是各自綻放,只是毀滅之前所看到的美麗煙火?
「我們正在跟未來搶時間。」郝明義說,未來二十年的時間,可以讓台灣在政客虛無飄渺的口水戰中滅頂,但也可以成就像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一樣的新生。「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我們就該勇往直前。」郝明義悠悠期待!
本文由大塊文化出版授權
作者:郝明義
書名: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