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參加了文化部辦的出版產業振興諮詢會議。六大計畫洋洋灑灑,從結構面到人才面,從出版業者爭取許久的稅制面到行之有年的數位出版補助,大概凡是想得到的構想差不多都列進去了。連國民旅遊卡買書的點子都出現,可見這一回從本專欄爆出來的出版產值大衰退警訊[1],對主管部門確實有強大的影響。文化部不得不把業者爭取多年的提議都放入計畫中。

這個整合的計畫其實有許多細項針對的是讀書人口、產業體質等結構面的思考,這是特別值得表揚的,而文化部能夠利用這個機會,把壞消息轉化成為對行政院爭取預算的籌碼,也值得誇獎。不過吹毛求疵一下,還是有些意見可以一提。

  • 一、怎樣應對最棘手的產業典範轉移問題,看不到著墨

出版產業的典範轉移,簡單來說就是讀者發現,數位環境解決了許多過去他們只能仰賴紙產品的需求,於是他們離開了紙張,造成紙行業的沒落,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見的出版大衰退最主要的背景。現在如果我們繼續搶救紙張,只是逆勢而為,不可能成功。

從讀者需求的角度看,「出版產業」並未衰退,它化身、分散到數位平台、高科技公司,變成社群、UGC 網站或者是手機平板的應用程式。地圖應用,旅遊指南,食譜分享,寵物問答,健康新知,乃至通俗小說等,全部化身為網路服務。讀者在線上找到更好,更方便,也更便宜的解決方案,紙書想要不衰退未免也太難。

業者應該有一些心力投注在針對舊需求的高科技新方案,而文化部需要做的事情則是重新定義你主管的行業。如果地圖應用也不歸你管,食譜社群也不歸你管,百科網站也不歸你管,很快你的主管行業產值就會像音樂產業一樣,一路下滑到剩下百分之十。

這時候才想起,哎呀,原來演唱會也是音樂產業就太遲了。

這不只是為了你的主管績效,也是為了產業轉型、就業人口、國家競爭力,想想看就在不久前馬總統還以台灣的出版活力為傲,而一轉眼這個產業竟然衰敗若斯。

(確實現在我們一年出版的新書種數,照 ISBN 統計,仍然是四萬多種,但如果真要認真分析,把「舊書重出」的數量分開,就會發現這幾年新書量將會萎縮得非常嚴重。)

紙書因為這五百年來解決掉的需求太複雜(從知識到娛樂,從實用到靈修,從理財到畫畫本……),所以變身之後的模樣必然也千姿百態,難以一體概括。不過如果從內容的角度看,至少「內容產業」這個術語還是頗有涵蓋力的。

出版產業萬變不離其宗,需要用內容滿足讀者需求,而形式則可能千變萬化。這是出版業跟音樂產業不太相同的地方,音樂產業抓一個演唱會和音樂下載就抓住了產業幾乎全部的變化,所有的產值和就業率都在裡面,政策輔導容易施力。

而出版產業需要更有包容力的新定義,如果沒有這樣的重新定義與理解,那麼未來的政策輔導只會把產業越做越小。這是毫無疑義的。我們現在只看著紙書,最多延伸到電子書,絕對是遠遠不足以含括產業轉型的幅員範圍的。

  • 二、如何即時知道產業到底怎麼了,也沒有方案

除了新定義,文化部應該要找到一個能夠即時、動態地發現產業實況的方法。

舊的兩年一次的年鑑調查就不再吐槽了,至今文化部手上沒有任何工具可以知道出版業產值的變動,各公司的存活狀況是賺是賠,產業就業人口是增或減,平均薪資是升或降,整個產業鏈包含外包接案工作者到底有多少人口,讀者閱讀率是成長或衰退,轉移到數位的閱讀行為幅度多大,各公司實現轉型的程度多少,版權銷售狀況,引進狀況,我們對中國大陸的實體書、電子書、版權交易是出超還是入超。

這些基本上都沒有準確的數字,或者甚至要靠對岸的數字。我們如今只有一個財政部的發票統計營業額是即時而準確的(而這個數字卻還是由獨立作者首先發現而公布的——對啦,就是我啦)。這對擬定產業政策根本是盲人騎瞎馬的狀況啊。

上周我重讀卡爾的《網路讓我們變笨?》注意到裡面提到一件事,就是美國勞工統計局會發布美國人的時間使用分配情況[2]。其中來自 2004-2008 的調查發現,十四歲以上美國人每周只花一百四十三分鐘用在閱讀印刷文字,自 2004 以來下降了百分之十一;而主要的上網族群,二十五至三十四歲的青壯年,每周只剩下四十九分鐘閱讀印刷文字,自 2004 以來衰退了百分之二十九。

這些數字活生生地證明紙媒體快速滑落的事實。但我覺得有趣的是,為什麼是「勞工」統計局在做這件事?為什麼不是教育部、經濟部,還是別的其他部門?顯然國民的時間分配對許多政府部門都有重大的施政參考價值,而文化部可以做的事情,應該是過濾現有政府各部門統計,找出相關的數據加以研究。未來也應該協調能否統籌相關資源,做更即時的調查反映。甚至民間(如遠見)也長年在做國民閱讀調查,這些資源能否有效整合,綜合援用,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其他還有一些細部的問題,例如電子書供應的問題不純然只是業者製作技術不足,還有翻譯書授權不足的現象,這也影響巨大,但本期已經無法深談,下期待續吧。

總之,出版產業面臨典範轉移的重大時刻,音樂產業已經給我們示範過什麼叫做典範轉移了,出版業者、主管部門應該記取教訓,不能只守著舊媒體或只看見紙書電書差別這種單純的改變,因為更大的衝擊必然來自現有業者之外。這是數位世界的特色,顛覆產業的都不是那一行的人。切記啊。

 

[1] 出版產值大崩壞警訊

[2] 美國勞工統計局美國人時間使用調查網站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sizumaru, 文章經《老貓出版偵查課》授權刊登,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老貓出版偵查課】做一件事翻轉台灣故事產業:一個提議

【老貓出版偵查課】台灣人只看臉書不看書,出版業崩盤有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