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最大「生產國」遇上世界最大「消費國」,會是什麼樣的局面?
長期以來,美國過度消費,而中國嚴重依賴出口經濟,這個世界經濟的隱患,在二○○八年金融危機中爆發,印證美中經濟終究是一種「偽繁榮」景象,兩國共依存的關係既弔詭也病態。這場經濟動盪的餘震,甚至延續到二○一二年的歐債風暴仍未停歇,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局勢!
美中關係會如何演變?全世界都在看!
被譽為「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也是全球擁有最多讀者的經濟分析大師,他對詭譎多變的美中關係,編寫了一齣貿易戰爭劇本:
萬一美國擦槍走火開了貿易報復的第一槍→中國 GDP 成長將嚴重放緩→東亞的主要經濟體包括日本、南韓和台灣,將立刻陷入衰退→中國的資源供應鏈,如澳洲、紐西蘭到加拿大和巴西及仰賴中國資本設備需求的德國,也開始反轉→全歐洲經濟體將一起陪葬。
由此看來,全世界經濟牽一髮動全身,你我都不能置身事外。更讓人關心的是,台灣目前處在「TPP」及「RCEP」兩大經濟陣營中,如何做出聰明理智的選擇?台灣會不會再次落入邊緣化的危機中?
- 不當的政策決定,會對許多經濟造成深刻而持續的影響
根據《南華早報》報導,羅奇也指出:「
羅奇長期研究中美關係,被譽為「華爾街的中國通」。他指出,「再平衡」
如何收拾美中經濟「失衡」的殘局?雙方又該如何找到新出路?
關於政治與經濟的互動,沒有什麼不可能。艱困時期尤其如此,經濟壓力難免會為政治行動帶來一些喧擾,在這種情況下,不當的政策決定,會對許多經濟造成深刻而持續的影響。
美中經濟關係亦無法免除於這種可能。自二○○五年以來,美國國會一再揚言實施反中國的貿易與貨幣措施,好消息是這些法案尚未變成法律。壞消息是過去的績效或許不是預測未來決定的好指標。
一九三○年的斯慕特─霍利法就是活生生最壞的腳本,示範小規模的貿易衝突如何演變成全面開戰。此法針對近九百項進口美國的貨物,提高了平均近百分之二十的關稅 1。它引發美國重要貿易夥伴的強烈反抗,一場全球貿易大戰就此引爆──協助將世界金融衰退成經濟大蕭條。很多專家認為這是現代美國史上最糟糕的經濟政策錯誤。
歷史可不可能重演?當然不會──專家們自信滿滿地保證。謹記一九三○年代的教訓,並深諳自由貿易的理論與實務,美國或中國不會有哪個頭腦清楚的政治領導人會發射實彈開啟貿易戰爭,但這些風險並非不值一哂。過去專家們不也自信滿滿地相信下列神話:能長久維繫的不平衡、良性的資產和信用泡沫,以及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中市場參與者的私利,千萬別說不可能。
- 恐嚇加碼,美中貿易戰爭一觸即發?
恐嚇只能帶美國國會走這麼遠。最終,如果嚴重的問題仍然持續,政治體需要行動,在某些層面,國會對中國的恫嚇正演變成一場上坡戰。二○○五年以後,許多在反中國案例背後的經濟議論,已經趨弱。
人民幣兌美元已升值百分之三十五,而中國的國際失衡廣義指標──它的經常帳和多邊貿易順差──已大幅縮小。在此同時,美國也成功地使用 WTO 爭端機制,處置它對中國貿易實務的數次抱怨。
雖然有這些進展,美國經濟虛弱依舊,中產階級勞工還是感受到無比壓力。持續攀高的失業率和停滯不前的通膨,調整後實質薪資為美國勞動市場投射一道長長的陰影。這些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獲得任何有形的改善。
美國貿易前線情況不妙。它在關鍵產業的市占率仍繼續輸給外國生產者,使貿易逆差更趨惡化,給工廠工人添增源源不絕的無情壓力。但最棘手的癥結點,就是與中國過大的貿易逆差持續擴增,到二○一二年攀升至創紀錄的三一五○億美元。誰在乎那個雙邊貿易逆差算法有假──政治人物沒有耐心聽分析或理論。這個資料點仍是華盛頓經濟辯論的避雷針。
一如那齣驅動美中兩國共依存關係的肥皂劇,雙邊貿易緊張的解決之道也被留給政治競技場。華盛頓在經濟政策上面臨兩個基本抉擇,都與美中關係密不可分──實現貿易制裁的威脅,或勇於面對必須履行的要務:在國內推動新的議程來舒緩貿易赤字過高的壓力,雖然美國絕對有能力解決自己的經濟問題,但毫無跡象顯示它有這麼做的政治決心。
費勁的問題需要費勁的解決方式,而唯有兩黨願意共同做些犧牲,那才可能實現。可惜,當然,還有另一個逃生門。自發性的強勁經濟復甦能創造奇蹟,既治癒美國的勞動市場,也解除美中之間的緊張。只是後危機歷史之重,以及依然嚴峻的美國消費者負債,並未展現太大的希望。但,沒有不可能的事。
有那麼多選項──從國產的療法到施予更大的政治壓力──進行更深入的分析,考量美中貿易戰爭最糟情況是合理的。這不是說戰爭一定會爆發,但不去思考難以置信的事,就有驕矜自滿的味道,而這會提高惡夢成真的危險。
- 全球經貿惡夢襲來,誰能生存?
美國和中國都站在一道非常滑溜的斜坡頂端。雖是兩種截然不同系統的產物,當雙方面臨或許是彼此共依存關係的最大考驗時,卻有許多共通點。兩國的經濟都來到轉型的臨界點──舊成長模式已過度使用,必須以重新平衡過的新模式代替。兩國間積蓄的經濟緊張可能沸騰,引發一場貿易戰爭。
北京當局近來放手讓人民幣貶值,根據美國《外交政策》報導,
在中國,面對這個經濟災難的終極劇本:經濟成長嚴重不足,北京繼續提高警覺。由於美國消費每況愈下,以及需求短缺在歐洲、日本和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觸發的間接傷害,中國的出口大跌。既然中國無法為其產品找到新的外需來源,又唯恐數百萬中國勞工失業而不願放緩生產及裝配線,許多賣不出去的商品都囤積在倉庫。最後,過量生產還是太過,敗給外需不足。中國的 GDP 立刻下跌,向駭人的百分之四門檻叩關──遠比二○○八至○九年大衰退低谷期的百分之六點六疲軟,事實上,是一九八○年代晚期天安門悲劇後的「硬著陸」以來最弱的經濟成長數字。
中國很快發現自己被逼入絕境。與它廣為宣傳的再平衡企圖恰恰相反,中國拖住了擴大國內民間消費的腳步,也就是說,外需的急遽衰退猶如燃眉之急。出於無奈,北京只好重回一九九○年代晚期亞洲金融危機之後走的老路,推動另一項積極的投資刺激,再次仰賴加快的公共建設支出和房地產投資,補 GDP 成長的洞。但這一次出現了一個不祥的轉折:
比起二○○八至○九年的案例,這次的外需短缺嚴重,必須靠更大量的投資和國營銀行借貸來解決成長的問題。在此同時,城市失業勞工引發的社會動盪持續延燒,為中國的都市化策略帶來嚴重問題,長年以來,中國一直依靠這個策略來支應成長方程式的投資項目。
溫家寶的「四不」以這位前總理壓根兒沒想過的方式,回頭糾纏中國: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乃至於不可持續的中國經濟,已經漂離停泊的港灣。呆帳繼續在中國金融體系內累積,迫使中國人民銀行改弦易轍,終於和其他主要國家的央行一起,擁抱中國領導人口中可怕的零利率策略。結構性改革擱在一旁,中國等待已久的促進消費再平衡計畫又放回架上。隨著 GDP 成長繼續下滑,隨時有跌破百分之三的可能,三十五年的成長奇蹟看來就要落幕。
事實證明,中國 GDP 成長的嚴重放緩,對世界其他國家而言是毀滅性的發展。
根據《南華早報》報導,羅奇也指出:「
羅奇長期研究中美關係,被譽為「華爾街的中國通」。他指出,「再平衡」
如何收拾美中經濟「失衡」的殘局?雙方又該如何找到新出路?
台灣經濟依附美中經濟甚深,
(本文為《寶鼎出版社》授權刊載,作者:史蒂芬羅奇,欲閱全文請見史蒂芬羅奇新作《失衡的經濟》, 圖片來源: frankieleon,CClicense,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跨國公司必須認清的新事實:中國不再是穩賺不賠之地
忽略國家根本問題,中國正走上一條經濟崩壞之路
強國經濟夢碎》經濟學人評選全球五大經濟風險區,中國與希臘並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