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6189248_d62c5142ea_z

《BO 導讀》好的故事活下來,一切就不一樣了,就像鑽石一樣,往往頃刻感動,就成了永恆。小說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的諸多著作:《顫慄遊戲》、《刺激 1995》、《綠色奇蹟》等,就存在這樣的魔力。他 7 歲時迷上恐怖電影,從此與「故事」結緣,30 多年間出版了 40 餘本小說,與 200 多部短篇故事,多數作品走驚悚、恐怖路線,卻贏來成千上萬的書迷,一讀就欲罷不能。一個故事就是一個世界,看史蒂芬‧金如何寫出一個又一個精采迷人的故事:

就我的觀點,故事或小說由三部分組成:敘事(narration),就是把故事從 A 點移到 B 點,最後到 Z 點;描述(description),就是為讀者建立真實的感受;以及對白(dialogue),就是經由對話賦予書中角色生命。

你可能會好奇故事情節要放在其中哪部分,答案——總之我的答案——是哪都沒有。我不會試圖去說服你們相信我從來沒有事先擬定情節,也不會強迫你們相信我從來不說謊。

  • 秘訣 1:故事組成三要素:敘事、描述、對白

我不相信情節的原因有二:

第一,因為我們的「生活」大體上是沒有情節的,就算你把我們所有曾做過之合理的預防措施和小心計畫都加進來也沒有;

第二,我相信情節的安排與真實創造的自發性是無法共存的。我最好針對這點盡可能地講清楚一點——我希望你們了解,我對於創作故事的基本信念是,它們大部分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作家的工作是給故事一個成長的空間(當然還有去寫下它們)。如果你能從這個角度看待事情(或者至少試著去做),我們就能輕鬆自在地共事。如果相反的,你覺得我瘋了,那也無所謂,因為你也不是第一個這麼認為的。

想知道如何挖掘故事的迷人之處,寫出讓客戶滿意、消費者買單的文案? TO 文案實寫工作坊,帶你寫到對方心坎裡!

600x100

  • 秘訣 2:故事就像化石一樣需要挖掘

在接受《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訪問時,我告訴採訪者,我相信故事是被發掘出來的,就像地底下的化石一樣,而他說他不相信我。我回答說這沒關係,只要他相信我是這樣相信的就好了。

而我也正是如此相信,故事不是紀念 T 恤或是電視遊樂器,故事是遺跡,屬於一個尚未發掘而之前存在過的世界的一部分;作家的工作是去利用他們工具箱裡的工具,把每一個部分都盡可能毫髮無傷地從地底挖出來。有時候你發現的化石很小,一個貝殼:有時則很龐大,一隻有著巨大肋骨和尖銳牙齒的暴龍。不論是哪一種,短篇故事或長及千頁的小說,基本的挖掘方法都是一樣的。

不論你有多優秀,不論你經驗有多豐富,要把一副化石完整無缺地從地下挖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甚至在挖大部分化石的時候,你必須放棄鏟子而去使用更精細的工具:吹氣管、徒手採集,或甚至是一枝牙刷。

情節是個過大的工具,就像作家的電動鑽,你可以用電動鑽把一副化石從堅硬的地下挖出來,但是你跟我一樣了解,電動鑽在挖掘的同時也幾乎會破壞掉等量多的化石。它很笨重、機械化、違反創造性,我認為情節是好作家們最後的選擇,而蠢漢們會放在第一個。

倚重情節的故事結果會讓人覺得虛偽和不自然。 我個人比較倚賴直覺,而且因為我的書比較重視情境而非故事,所以我也得以一直這麼做。

  • 秘訣 3:讓角色自由發展

場景擺在首位,人物角色——一開始總是顯得平淡沒特色——則是其次。一旦這些事在心中有了底,我就開始描述故事。我通常對於最後的成果會先有個大概的想法,不過卻從來不命令一組故事角色去依照我的意思做事;相反的,我要他們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處理事情。有些情況下,結果並不如我預先所設想的。

然而大部分時候,成果卻根本是我從來沒想到過的。對一位懸疑小說作家而言,這是一件很棒的事。我畢竟不只是小說的創造者,也是作品的第一位讀者。如果連我都不能靠著我對書中那將要發生事情的內部消息,來精確地臆測出故事將如何發展下去,那我肯定可以把讀者保持在迫不及待想要翻頁的焦慮裡。

談到行銷力,寫文案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想告別退稿、修稿、再退稿、在修稿的無限循環窘境,快來跟獲獎無數的奧美廣告資深文案陳立晨學撇步!
TO 文案實寫工作坊,小班制分組實作,教你怎麼找故事、寫故事,一天就能變身說故事高手!名額有限,額滿即止哦!

600x100

Stephen King

 

「這是一本短書,我嘗試用簡單扼要的方式,表達我如何獲得寫作技巧,以及它們是如何運作.」

 

(全圖文由商周史蒂芬・金談寫作》授權刊載,圖片來源:deldevries,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