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街景,示意圖。圖片來源:Paul Chan,CC Licensed。
文 / Beyonder Times
攤開這張地圖,一棟棟拇指大的小房子、一條條細膩還有行道樹的街道…. 盤枝錯節地編織出一面你從沒見過的台北市。你更難想像,這張超過一米高的地圖,是出自於這位英國青年 Tom Rook 之手,連政治漫畫家魚夫都大讚:他真是愛台灣。
Tom 來自英國的南部小港口村德文郡 (Devon),「那是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港邊,和台北很不一樣,害我當初來淡水的時候還很期待會看到一片類似家鄉的海港,才發現根本是城市嘛,哪裡是鄉下。」他笑述剛來台灣時的詫異。
台灣好像第二個家,我從來沒有想過會在台灣待這麼久。
從小就想離開家鄉到外面看看,大學畢業後給自己一年的時間走訪亞洲,印度、泰國、越南…. 東南亞走了一遭,來到了台灣,沒料到竟然成了他第一個定居下來的異國,問他為什麼,他回答:「真的喜歡這裡,生活讓我很自在,台灣認識的朋友好像家人,大概也是這樣讓我很難離開了吧。」
他最喜歡的事:在街頭閒逛、抬頭看看老建築物、細細觀察路人。某一天,他拿起了紙筆,把腦中的台北印象逐一畫在白紙上,構成了一種好似義大利中古時代古地圖的畫風,他越畫越起勁,開始認真走訪台北大街小巷,或者有時候騎腳踏車兜風,一條接著一條,徹底掃街,甚至爬上建築物頂端拍照,只為了從不同的角度拼湊這片土地。
每回記錄了一塊區域,他就得趕回家中整理照片素材,打好草稿,隔天再往下一個區塊前進,一張地圖快則一個月,慢則一年方能完成,「我也試著用過 Google 地圖,可是它的更新速度不夠即時,而且角度都是俯角,只能利用它來定位,創作不能抄用,掃街還是最實在的,也因此我非常熟台北街頭,哪裡有隱藏版的有趣景點,我都知道。」他得意地說。
如果我現在的作品能成為台北被都更之前的圖像紀錄,那就太棒了!
被勤美建築收藏在真書軒的作品「史蹟台北城,pre-1945 年」,描繪的是日治時期的台北街頭,屋頂瓦、古鐵道、還有台北南北城門,歷史躍然紙上,令人屏息。接著他語出驚人地說:「我畫的總統府是還沒被美軍轟炸過後的樣子,但每次和台灣朋友這樣解釋的時候,台灣人總會很驚訝地說:什麼?美軍轟炸過我們?」比台灣人更懂台灣的地方不僅如此,問他怎麼知道當時的台北面貌?他說:「西門町那邊有個圖書館,裡面都有館藏很豐富的歷史圖庫資料耶,我就窩在那邊翻啊。」他指的地方是中華路一段的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圖書館,是個不少台北人都不知道的好去處。
這幅作品花了他三個月,因為堅持手繪,不用電腦繪圖,常常一畫就是八小時,忘了休息的手腕還貼滿鐵打扭傷的貼布,雖然細說日據時代老房子屋頂苦足了他,但每回看到台灣人在偌大的地圖前興奮尋覓自己的歷史、驚嘆歷史課本中讀過的種種,都讓他好生開心,「如果我現在的作品能成為台北被都更之前的圖像紀錄,那就太棒了。」直說也許下一站他會前往台南試試看。
我不想離開台灣……。
很遺憾的是,縱使 Tom 再怎麼有繪畫天賦,他卻不能在台灣申請外籍藝術家簽證,因為移民法規要求他得有相關的藝術工作經驗方能申請,不論他現在的創作與台灣有多親密,過去不是藝術家,來台灣就不能是藝術家。為了生存,他只能在補習班教英文,埋沒才華,但他喜歡這裡,他只好當個英文老師。Tom 甚至說到,如果他的英文教師工作不是正職,他連兼差當藝術家都不行。
採訪當天,他興奮地說來台即將屆滿第五年了,等會要去移民署問問能否申請台灣永久居留證,沒想到過了幾天,他頹喪地傳簡訊說:「我只知道政府規定外籍人士每年得在台灣待超過 183 天,但我不知道第五年年收入得達新台幣四十八萬,以全職英語教師的薪水來說是可以達陣的,可是天啊…. 要是我知道的話我就會早一些開始計畫了,我不想離開,我好喜歡這裡,所以我想我得開始兼更多的補習班課程了。」

Tom Rook 將去過的城市拼湊成一個想像中的領域。
Tom Rook created an imaginary city by combining elements of the cities he had been to.
我腦中閃過梵谷的弟弟西奧,他燃燒自己拼命賣畫,只為了供給梵谷的繪畫夢,但我知道 Tom 不被官方承認是藝術家,在台灣也沒有一個像西奧的弟弟,但我只希望像他這樣迷戀台灣、有著無與倫比的天份和執著、筆下煥發神采的人才,能留在這裡,繼續讓天賦發光發熱。
Tom Rook Profile
出生:1988 年英國德文郡
畢業:英國諾丁漢大學
繪製作品:蟾蜍山、台中市、信義區、大稻埕、台北南部的山後
FB 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omRookMap
推薦閱讀
環遊世界釀酒 25 年,為何這位德國啤酒大師最後選擇落腳台灣?
(本文由媒體 Beyonder Times 授權轉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