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飽受政治影響的市場
不少歐洲精品品牌最近在中國市場跌了跤。Burberry 的銷售成長率從去年同期的 12% 砍了一半,只剩 6%。Hermès 今年第一季也同樣出線了銷售成長趨緩的現象。除此之外,Gucci 和 Yves Saint Laurent 則是銷售下滑。
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這樣的現象是來自於中國國內的打貪禁奢行動壓抑了國內的買氣,而歐元貶值的結果使得大量中國旅客趁著歐元下跌撿便宜,到歐洲旅遊順便大買特買。原本歐洲定價就比在中國便宜,現在加了貶值因素,自然沒有太多理由在中國國內消費歐洲精品。
這看起來不過是個再平常不過的平行輸入故事,但卻說明了政治風險對經商、投資、生活的影響力。一旦有任何大幅度政策、規範的變動,都將改變遊戲規則,並因此改變市場的樣貌,也影響了整個產業生態。
- 「自由」市場從來都不真的自由
如果說中國是個政府高度干涉市場的國家,因而政治風險特別高,那我們來看看充滿自由主義市場精神的美國。
Uber 在這個月險些被紐約市政府的新出租車總量管制給掐著發展的死穴。
紐約市政府從數據指出,Uber 導致了紐約在過去一年執業載客車輛大量增加。紐約市區的平均車速從一小時 10 英哩(16.09 公里),下降到 8-9 英哩(12 公里左右)。同時當然也不忘順便來一句節能減碳之類的理由。這讓 Uber 為之跳腳。
最後,在新規則實施的前幾天,戲劇性逆轉,Uber 與紐約市政府達成協議,將透過數據協助紐約市政府改善交通與空氣品質。
究竟紐約市政府是不是真的因為交通堵塞的關係而拿 Uber 開刀,而 Uber 提供的條件是否只有公開的那些,我們不得而知;但很清楚的是,市場從來都不是完全自由的,因為有些市場需要政府管制,才能維持競爭與正常運作;而有些市場則因人們有諸多崇高價值的理由,而必須予以管制。
而如果想得知這些變化的風險程度如何,甚至能夠大致判斷趨勢,就要從這些導致大幅度政治變化的因素開始看起。
- 丞相,起風了。拔草側風向
風險(Risk)之所以不同於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因為風險是可以估算的,不確定性則幾乎是隨機,無法衡量的。但如果要談到政治,它並不如天氣影響作物收成、景氣影響原物料行情一樣容易量化探測。既然如此,如何衡量政治風險便成為相當重要的問題。以下略介紹四個重要的觀察指標。
關鍵一:政權轉變、外交關係變化
這個國家是否存在政權本質轉變的的可能?民主變獨裁、獨裁民主化、共產轉市場經濟?或者說是否外交上的對抗、同盟關係出現轉折,使得跨國投資、進出口貿易遭受影響?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緬甸宣布願意政治改革以後,西方國家開始放鬆經濟制裁,並且引入投資;伊朗與西方國家談判,達成核問題協議以後,油價可能因禁令解除而繼續下跌。
關鍵二:權力轉移
就算政權本質不改變,民主政府政黨輪替,獨裁政府換屆、換領導人,不同掌權者、執政黨的主張、認知、作風都不盡相同。這些改變都可能具體影響到市場的遊戲規則。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古巴在勞爾卡斯楚上台以後,與美國展開的和談;以及希臘在左派總理上台以後,發動的反撙節政策。
關鍵三:組織設計
如果你好奇,為什麼有的國家三天兩頭就在政府改選、議會改選?為什麼有的國家三不五時就有民選總統選到快要變皇帝?這就與政府組織設計、權力制衡關係有非常大的關聯。如果你覺得這很遙遠,參考一下今周刊日前的報導,台灣立法院開放博奕事業之後,某外資投資了超過一千億美金在馬祖,最後卻因為冗長的程序加上政治氛圍改變,最後認賠殺出。政府、議會組織與程序的設計若無法兼顧效能與權力節制,恐怕只會是一場災難。
關鍵四:輿論與利益團體
有錢能使鬼推磨,但對於追求權力的政治人物來說,選票也是很根本的生存要件。而當媒體輿論與利益團體,成功左右民意壓力以後,政治人物便很難公然違逆。
美國不久前,有個爭議了好幾個月之久的「網路中立」法案。主要的爭端就在於,美國的網路業者試圖向網站收費,依照網路使用者讀取特定網站時的速度,收取不同的價錢。例如 Yahoo 新聞跟 Google 新聞是競爭者,如果 Yahoo 付了比較高價格的服務費用,讀者造訪 Yahoo 讀取的新聞會比 Google 還快。
這意味著,網路這個虛擬環境也將像實體店租一樣,透過資本搶占黃金店面,就可能擁有更多的人潮、錢潮,然後資本雄厚者會變得更加雄厚。
一群公民團體以及新興網路媒體(包含赫芬頓郵報)透過網路串連,努力宣傳、施壓,最後終於避免網路被資本化。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個網路產業的變動,也就因此被阻擋下來,有些公司就財路受阻。
- Follow the Money?Follow the Power!
追查白領知識犯罪時,最好的方法是追著錢找線索。評估政治風險最好的方法則是追著權力找出蛛絲馬跡。如果你知道一個法案會不會過,是某幾個政黨裡面的大老坐在密室裡面聊一聊才能成的,那算政黨席次多少,就不見得跟法案會不會通過有關係;不如去看看這些大老背後金主是誰,代表什麼樣的利益。
Uber 在全球市場被鬥臭掉,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他們根本就不鳥深受此模式影響的計程車司機。而這些計程車司機,往往在許多國家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動員團體。於是我們看到,全世界政府有志一同,用各自的理由,卻都在幫計程車司機保住飯碗。因為這些人是選票的重要來源,而 Uber 只是一個連稅都不在當地繳的外來公司。
- 結論
政治與經濟一直都是交纏不清的結,過去人們總把政治的那部份視為黑盒子,當做不確定性,而非風險。洞見成立以來,有很大一部份的努力,是在讓這個黑盒子的面貌能被大家熟悉。這意味著,我們或許能更有系統地認識,世界上不同角落的人們,生活如何受到影響,而我們又將如何與他國互動。
(本文由合作媒體洞見授權轉載,原文標題:風險很政治-他們如何影響經濟,圖片來源:401(K) 2012,CClicense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經濟學人》特別報導:如果人民幣開始挑戰美元⋯
中國經濟放緩到底有多嚴峻?跨國公司告訴你
灣經濟怎麼了》第二季 GDP 創 11 季新低,加薪之路又 GG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