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風雨前的寧靜
六月天的全球景氣,就好像台灣電子產業典型的五窮六絕,也有點類似酷暑褥熱的乏善可陳,除了希臘每個月被債主追著跑的歹戲拖棚外,其他經濟指標如美國景氣時好時壞、國際油價走勢起起伏伏、中國局面好壞參雜等,都有如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蟲一樣,「好死不如賴活著」。但這並不表示,世界經濟已經進入動亂之後的風平浪靜,事實上,反而比較像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危機四伏。
台灣官方日前已認定,上一波景氣谷底出現在 2012 年 1 月(時值歐債危機),按理景氣應該緩步向上,直到抵達峰頂後,才會再次徐徐下滑,邁向下一波谷底,如此周而復始,是為經濟景氣循環。
景氣對策信號走勢圖(圖片來源:行政院經委會)
可是,以美國 Fed 為首的央行主席們,為了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為了股市不再無量下跌、為了不再發生如 1930 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為了許多許多…(不知有沒有包含你、我),決定啟動史無前例的「散財童子聯合計畫」,於是我們看到美國、日本、歐洲、中國、亞洲各國的央行,紛紛把自己變成全年無休的印鈔機,或是直接搭上直升機撒錢大放送。
這種過度倚重金錢遊戲的作法,雖然快速結束了上一波的經濟谷底,卻也明顯扭曲了景氣復甦的正常軌道,以致「谷不成谷,峰不成峰」,世界景氣就像對 QE 上了癮,「退也不是,不退也不是」(說不定只有黑天鵝才能成為救贖⋯)。
這套作法的基本邏輯是:一個人躺在急診室裡奄奄一息,我們當然得採用大膽做法熬過非常時期,明知以嗎啡作為強心針的後患無窮,但也得試上一試,總好過最後只能在太平間裡瞻仰遺容。其有效路徑是:透過寬鬆銀根,協助企業度過難關,刺激民眾消費意願、降低企業籌資成本,一旦資金進入實體投資,就能恢復景氣動能、開始邁向正軌,政府的各種非常態施策,也能順理成章逐步退場。
- Main Checking Point:通貨膨脹
判斷這套作法是否奏效的 checking points 很多,但有一個至為關鍵的指標是「通貨膨脹」(inflation)。(通貨是指『流通的貨幣』)(通貨膨脹的原意是「貨幣發行數量增加」,但現代多已簡約成「物價上漲」之意。)
一般說來,物價上漲多出現在經濟成長期(需求拉動)。因為經濟成長會推升企業獲利、提高民眾財富,增加投資與消費需求,當供給一時來不及支應需求時,供不應求就會拉抬物價,直到供需再度平衡之後,物價才會漸趨穩定。(有些例外如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是指經濟沒有成長,但物價卻不斷飆漲。想當然爾是一種非常糟糕的經濟狀態,但因與現況不符,有機會筆者再另闢專文討論。)
只要能夠維持一段時間的物價溫和上漲,搭配失業率下降、貿易出現順差,幾乎就能判定該國經濟有很大機率已經步上常軌,各種非常態的短期刺激手段(如量化寬鬆、零利率、擴大舉債等)就應該尋思如何退場,及早儲備政策工具的彈性運用空間,以因應未來可能的景氣變化。
而現在的情況是:除了少數國家由於個別原因外(如俄羅斯因為歐美經濟制裁、巴西因為過度印鈔、委內瑞拉因為油價暴跌等),全球多數國家都在等待通膨現身,各國央行都在苦苦唱著瓊瑤阿姨代表作《庭院深深》的主題曲副歌:「⋯(通膨)妳在哪裡~妳在哪裡~妳在哪裡~妳在哪裡⋯」(一時不慎透露筆者年紀)。
(資料來源:stockq)
其中,尤以日本做法最為極端,倒果為因地將通膨列為施政目標,試圖透過大量印鈔→幣值狂貶→進口成本上升→通膨(成本拉動)的方式來刺激經濟成長(想法大概是通膨雖苦,但企業或許可因此增加獲利,就能藉此提高投資、替員工加薪,恢復正向循環)。
但自金融海嘯以降,各國央行已聯合印製數以萬噸的鈔票(美國三輪 QE 釋出約 4 兆美元、歐洲央行推出約 1.1 兆歐元、日本喊出印鈔無限量、中國盛傳規模將達 10 兆人民幣⋯),五顏六色的各國貨幣在全球氾濫成災,過多的金錢追逐不足的商品,按理早該引發前所未見的超級大通膨,但通膨至今仍杳無音訊、無影無蹤,活脫是日本「失落廿年」的 2.0 全球版,也是典型的凱因斯「流動性陷阱」。
- 消失的通膨…
通膨為何消失?原因眾說紛云。比較常見的說法包括:國際油價自去年夏季以來重挫,跌幅最大時高達六成,因此讓通膨欲振乏力。沒錯,能源占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比率確實較高,能源價格下跌會拉低整體物價、抵銷通膨增加,但因此所節省下來的消費力理應移轉至其他商品,透過不同層面推升物價。
也有人認為,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不顧全球需求低迷、持續大量生產,致使市場上割喉戰日盛、殺聲震天、紅海競爭激烈,通膨想出現也難。但就算中國未來可能順利轉型成「世界市場」,依舊會有其他勞動力充沛、工資與土地相對低廉的第三世界國家,競相填補中國遺缺,繼續提供大量廉價商品。
還有人主張,因為全球就業市場復甦緩慢,民眾信心薄弱、消費意願保守,就算有餘錢也只想存起來,晴天儲糧、未雨綢繆;企業也隨之瞻前顧後、寧願忍痛吸收成本,也不敢輕易漲價,所以連帶拖累通膨漲幅。這其實是經濟學上最難解的困境-通貨緊縮(deflation),所有人就這麼你看我、我看你,一直縮衣節食、直到民生凋敝…。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通膨哪去了?」的謎題,理所當然也引發學術界論戰,最著名的就是美國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與前財長桑默斯(Larry Summers)間的連番辯論。柏南克認為「低通膨、低成長、低利率」的三低現象,屬於景氣循環常態,只是暫時性狀態(但這一波稍微久了點…)。桑默斯則主張,三低現象極有可能象徵經濟已陷入「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是一種短期內無法消除的結構性問題。
不論如何,「消失的通膨」對你、我、世界、全人類都不是件好事,只要薪水增加的速度可以高過物價上升的幅度,溫和通膨絕對是經濟成長的必要之惡。下回,如果你/妳的年薪持續走揚,還請支持油、水、電等必要漲價,因為惟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杜絕黑心與告別衰退!
(文章來源: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作者:儂白蒂;原文標題:通膨,你在哪裡?,圖片來源:Images Money,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