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一心
最近看了幾篇文章,剛好都提到台灣人缺乏文化智商,有種族歧視(包括對白人的正向歧視,和對有色人種的負向歧視),因為對自己沒有信心,就會用自大來包裝自卑。
◎Racist music video against foreigners splits opinions in Taiwan
◎玖壹壹紅了,卻成功的讓喜歡他們的年輕人與世界距離更遠了
◎先別管國際觀了,你有聽過 CQ 文化智商嗎? (全)
其實,我們的文化素養,主要都是方便統治者愚民的,宗法制度在意識形態層面的表現就是只有順民,沒有公民。就像《弟子規》講到「孝」說「親憎我,孝方賢。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這樣視人權如無物的《弟子規》智商怎麼可能有文化智商!
如果我們的學校繼續用漢文化中心的觀點來忽悠學生,繼續強調中華文化的正統,我們的下一代不但不可能沒有種族歧視,也不可能沒有階級歧視!
中華文化道統,本來就是以天朝自居、漢文化中心的,本來就是淩駕一切的文化自豪感和優越感,「華夷之辨」,辨的不就是自覺得比別人文明、尊貴,把別人都看成應該近悅遠來的蠻夷之邦,需要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與教化,這本身就是一種歧視的觀念,「五胡亂華」,「開山撫番」…這類的用字,都是很有問題的。當學校教育都在鼓勵歧視,學生出了社會,有可能不歧視嗎?
在台灣,當有人試著以「多元文化」破除「中華 (漢) 文化」為主體的狀態,就會被說成「去中國化」,歷史老師黃惠貞在演講中反問:有「去中國化」之前,必然先有「中國化」,台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化的?這不正是歷史應該要討論的嗎?退一步說,不喜歡說「去中國化」的,也許也可以改成說「去奴化」,此兩者差別不大。
都不討論、就直接把「中國化」視為神主牌、不容褻瀆,甚至是自古以來的事實,而且還不准更迭?那真的就腦殘了。真正的歷史教育,應該與生養的土地結合,讓多元觀點並陳,然後,讓每個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決定,我們要什麼樣的未來。上一代,終究要被歷史淘汰,未來,是屬於下一代的,我們憑什麼替他們決定?
(本文為合作夥伴《三際信息站》授權刊載,臉書專頁:三際信息站,原文連結:台灣人缺乏文化智商?,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翻攝自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