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題所說的故事產業,指的是從作者,到出版社,到影視戲劇、電影,這一長串以故事為核心的產業鏈。台灣的故事產業現在面對的問題是:
- 暢銷書本土率偏低
我在台灣出版產業真正的麻煩一文中提到,台灣出版產業的大麻煩是「暢銷榜上外來書種太多」(台灣的暢銷書作者本土率只有 30%)。我們缺少能跟整個社會對話,刺激思考,產生震動和共鳴的作者。我們只有在自家的小圈子寫著自己的題目的作者,於是在排行榜上:
我們的人生整理是日本人教的,減肥塑身是韓國人教的,商業談判是美國人教的,兒童教養是德國媽媽教的,驚悚故事是英國人講的,連《正義》這種考驗腦力的書都能上榜,但那也是美國人寫的。
本土暢銷作者太少,相對於美國、日本的排行榜,特別顯得匱乏。美日兩國的榜上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該國作者,這跟台灣是完全相反的。我沒辦法把這件事的麻煩說得比去年更好,以下一千字照抄做個火車頭一文:
排行榜上缺少能夠打動整個社會的本土書種,太少作者跟這個社會同脈搏、共呼吸,簡單說就是缺少時代精神。翻譯書雖然精彩,但美國作家並不會關切我們的生存,我們的憂懼,或者我們一路走來的重重心事。
排行榜上的本土製造,不只是凝聚社會的溫柔力量,也是促進我們擁有共同感的祕密藥方。但不幸的是,在這件事情上,出版界缺席得厲害。
出版界太少製造讓整個社會為它共同緊張、共同垂淚、共同懸著一顆心、共同記憶、激盪、緬懷一輩子的好故事;結果台灣也因此而缺少能夠滋潤影視、戲劇、表演、文創的重要養分。
在文化先進國,出版業是所有文化產業的火車頭工業。「《侏羅紀公園》開啟了科幻驚悚的原著、電影、玩具、遊戲的大產業鏈;《愛國者遊戲》推動了諜報動作片的類型;《哈利波特》席捲了影視、動漫、遊戲甚至是倫敦國王十字車站都要增設一個『九又四分之三月台』,搭上 J.K. 羅琳這個『一個人的火車頭』所帶動的產業鏈。」
根據好萊塢電影工業的統計,純粹原創的電影劇本只占四成多,如果以 2013 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入圍為例,九部片子有六部是改編自小說、傳記或真人故事,所以這一年的改編比例更高達 66%。李安得獎的《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就是典型的改編自暢銷小說的賣座電影。
出書是所有文化產業裡面投資成本最小的,出一本書硬體投資不超過二、三十萬,現在台灣隨便拍一部電影,沒有個五千萬資金簡直拍不出好東西來。這中間是二百比一的落差。這也是美國電影改編比例高的原因——電影投資實在太龐大了,他們需要小說先測試市場以便降低風險。
台灣的出版業沒有做到做為文化產業的火車頭的任務。它應該要做到的。它應該為所有的文化產業提供故事的養分。因為它的產業特色就是成本夠低,可以產出夠多的複雜性,而且一個人就可以完成。
廣義的出版業工作者,應該要立志提升暢銷榜上的作家本土率。把出版產業打造成文化產業真正的火車頭,讓所有人都能在小說、電影、電視、表演、舞台、文創等每個領域,都看到來自本地的文化脈絡所孕育的悲喜與感動。
還不止此,出版產業能貢獻的也不只是小說類,非文學的科普類、報導類、歷史類,轉成精彩紀錄片的例子所在多有。台灣在這方面也落後太多(請注意,我說的不是沒人寫,我說的是暢銷榜上看不到)。
如果只做一件事而能夠全面提升所有文化產業的軟實力,那麼除了讓台灣的暢銷書本土率翻一倍以外,沒有其他事情能有這種效果了。這是艱鉅的挑戰,因為競爭對手全是世界級的冠軍,深夜食堂、飢餓遊戲、賈伯斯傳、快思慢想、冰與火之歌、龍紋身的女孩……要跟這些世界頂尖的作者並駕齊驅。日本出版產業辦到了這件事,而我們距離非常遙遠。
- 有辦法提升暢銷書本土率嗎?
如果暢銷書本土率這麼重要,我們有辦法鼓動它、提升它、讓它向日本、美國的數字看齊嗎?答案是有的。構想如下:
1. 由文化部在金鼎獎底下增加一個圖書獎項,獎項名稱叫做「年度最適合改編為影視作品圖書獎」。
2. 每年在台灣各大通路的年度暢銷榜書單中,由影視界導演、製片或編劇組成評選小組選出最適合改編為影視作品(包括電影、電視劇等)的本土作者圖書若干名額。
3. 頒發獎金鼓勵得獎作者以及出版社各五十萬,如果該作品是由某文學獎甄選出身,再加五十萬獎金給予該文學獎加以鼓勵。
4. 獎金直接把原先補助電視劇拍攝的幾千萬預算,撥三分之一過來就綽綽有餘。
為什麼要從原先的電視劇補助挖大餅過來呢?因為影視作品投資龐大,就算拍電視劇集,起跳也是幾千萬規模,文化部的千萬補助對製作公司而言只算是不無小補,但對解決電影、電視製片真正的要害問題沒有幫助。
- 解決電影、電視製片真正的要害問題
所有電影、電視投資最大的麻煩就是票房到底能不能回收。而全世界解決這個棘手問題的方法也一樣,就是用暢銷書榜做風險過濾器。
這是為什麼好萊塢有超過一半的電影會改編自圖書,奧斯卡金像獎的入圍名單甚至會有六成是來自改編作品,因為暢銷書榜已經先幫製片公司證明了一件事,就是讀者喜歡這個主題。所以為什麼哈利波特會集集改編,達文西密碼、飢餓遊戲、格雷的五十道陰影、魔戒……所有暢銷書都是影視製片公司兵家必爭的目標。
因為最大的風險一旦排除,剩下的事情就輕鬆多了。
文化部的預算應該用在排除投資風險這個關鍵上,獎勵上游最適合改編的圖書,花小錢而有大效益。一旦觀眾口味這個最大風險被排除,製片公司不用借助官方補助也能找到投資的資金。不用像現狀這樣,文化部幾千萬預算,最多也只能補助一個作品,不但有獨厚問題,公平問題,如果作品不賣座,補助的效益也趨近於零。
文化部過去補助的眼光很準嗎?幾千萬補助都能達成效益嗎?我們放著一個現成的,全世界影視製作公司都已經證明有效的風險過濾器不用,想要憑官方的投資眼光實現賣座的願望,這不是問道於盲嗎?
- 改善整個故事產業鏈
透過獎金的激勵,這個辦法可以鼓勵作者、出版社以及文學獎單位,重新思考作品與讀者的關聯,重新激發本土創作的動力,改善現在暢銷榜上難以找到本土作者的局面,並且有衍生利益惠及電影電視這個高投資、高風險的產業。
做一件事改造產業體質,翻轉整個故事產業,就在此一舉了。
附記:也許有人會質疑,暢銷榜的書就已經是書市的贏家,還有必要補助嗎?簡單的回答是,這個計畫的關鍵就是暢銷榜所代表的風險過濾效果。不選暢銷榜的書,就不會有風險過濾價值。只選暢銷榜,那個價值才會顯現。比起這個計畫對整個故事產業的效益來說,對書市贏家又加以獎助,這件事只是不足掛齒的小事而已。
延伸閱讀: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JD Hancock,文章經《老貓出版偵查課》授權刊登,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