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圖片來源:Kevin Jaako,CC Licensed。

文/chenglap(無想流流星拳)

我有個朋友,出身農民,他說過一句話:「農民最重視土地」,他們可能其他事都不懂,但就知道有土地的人就有權力。

因為謀生的事情,永遠都跟土地有關,農民比較直接,因為他們直接種地,從土地上獲得收成,所以他們也理解其他房地產,都是同一道理。

比方說市區的住宅,他之所以值錢,不在於他是可以住。單純講住,住在鄉間的大屋和市區沒分別,但是市區住宅賣的其實是位置,也就是住在那地方,是為了方便在那邊謀生,例如找工作、做生意、開店鋪。你住在郊外開店也沒人來,工作也找不到,生意也很難找到。

所以炒賣房地產,他本質上其實是在炒賣「謀生工具」,大家要買和租那些土地房產,是為了謀生或方便謀生。

自古中華就以農立國,所以大家都很清楚這點。所以「炒房地產」,不如說大家都有這思想時, 土地房產的價格就是會不斷的上升。而你看古代王朝的發展,一開始王朝的建立時,剛剛亂世完結,大家都有土地,社會才安定下來

但大家都知道「有土斯有財」,便像臺灣一樣不斷的屯積土地。房價地價讓農民們和百姓們支撐不來的事情,不是今天臺灣才有,而是自古以來的中華王朝,都有相同的發展。

所以到了王朝後期,總是出現大量無地農民不堪租稅反抗,他們跟現在的「無殼蝸牛」一樣,要謀生就一定要租別人的地方,可是他們永遠買不到自己的土地,一時失收交不起租,就會進退兩難,最後去會走向動盪而帝國政府又永遠只會視之為亂民,派兵鎮壓,亂世就會開始。

當然,官軍強大,動亂往往有能力鎮壓下來,可是問題沒有解決,不敢反抗的農民只好接受非人的生活,更多的勞動,收成卻被地主收走,自己勉強貧窮沒尊嚴地活下來,人生沒有選擇,社會完全沒有流動,有地的人永遠有地,沒地的人永遠沒地。有些不想要過這種人生的窮人,則把人生寄望在考科舉,期望可以當官改善生活。當然,最後他們就利用權力貪污了。

對照一下現代,其實也一樣,雖然不是農業,但是掌握房地產就是掌握別人謀生工具這點不變,只是不是種田而是「上班地點」、「店面」,這些一樣是謀生用的。至於大家屯積好的店面、住宅,則也是屯積土地的變種。慢慢地,百姓買不起房,就像是買不起土地的農民。某天生意不好就像是失收,交不起店面的租就得關門。或者產業不好就失業,結果因為看不到未來而示威,政府用警察鎮壓,社會的流動停止,大家瘋考公務員……。

雖然表面上不同了,其實運作本質不是很像嗎?炒房就是「要脅別人的謀生工具去牟利」,他最終的結果就是使令出努力的人,得不到回報,因為被隨意控制租金和有可能被取去謀生工具(地點),而失去了工作的動力,有風險的生意的風險也會變得風險更大,漸漸地,務實勞動工作的人,以及冒風險做生意的人,都會發覺,原來掌握別人謀生工具才最好賺最安全,而其他事情都太辛苦太冒險。

結果社會就變成了一個不鼓勵做實事,鼓勵爭奪房產、遺產的社會,因為做事的人不僅不得到回報,還被擁有房地產的人剝奪。而爭奪成功的人,甚麼都不用做,租金和資產增值已經足夠讓他取得比任何勞動或創造的人更好的收入。整個社會的成功標準變成了「奪回房地產的能力」,而不是「對社會貢獻的能力」。

當大家把心思放在這裡,而不是創造與勞動時,社會就會變得沒有流動。懶惰、保守、自閉、內鬥頻繁,然後爭奪房地產靠的也不是知識、技術,而是裙帶關係、家底、人脈資訊等。最後就是形成一個靠關係多過靠能力,靠爸多過靠學習,創業不如當官的社會,所有人要不走進這種規則裡一起玩,要不成為邊緣人,過沒明天希望的生活。

因為你怎樣做都無法改善處境,何不輕鬆一點?積極性全部消失了,大家都只求過得現在快樂就算了,因為要改變自己的地位太過困難。這就是一個不鼓勵勇敢、創新、積極,而獎勵保守、退縮的社會,最後的結果,大家都不再寄望自己成就了甚麼,而把全副心意放在怎樣獲得多過一套房產脫貧上。不論是走險,還是儲蓄去買房子,都是同一樣道理。

所謂「炒房」,其實就是那種拿謀生工具來脅持他人分享收入的行為,德國之所以用徵稅等政策壓抑房地產泡沫化,就是強制這些資產應該做更有意義的用途,而不是屯積出一堆只會收租和等資產增值的人出來,也防止他們太過份,壓抑了社會原本該有的創造力和工作意願。

社會因為欠缺創造,工作消極,壓抑自己的理想與興趣只為房貸,而變得死氣沉沉,這就是縱容炒房的結果。

(本文轉載自 PTT,作者:chenglap(無想流流星拳),原始連結:Re: [ 問卦 ] 一直炒股炒房會怎麼樣?;非經許可,不得轉載。圖片來源:Kevin Jaako,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開放強國人進駐炒房?陸資來台買房,同社區總戶數最多可至 10%

【糟了,是世界奇觀 4】CNN 專題報導:台北人不吃不喝 15 年才買得起房

啊不就好棒棒?遭起底房仲:公共住宅會讓年輕人不知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