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 2015-05-20 16.12.59

作者:張樂樂

Hello,我目前就讀於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

「砰!」 2015 年 1 月 7 號,3 名蒙面槍手射殺了標榜諷刺幽默的《查理周刊》總編輯等人,正式向言論自由宣戰。 

  • 嘲諷穆斯林,《查理》引火上身 

1965 年創刊的《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慣以諷刺的漫畫或小說嘲弄時事,曾經以漫畫揶揄伊斯蘭教及基督教,帶有強烈的反宗教色彩,因此這家報社常收到威脅,長期接受法國警方保護。

時間追溯至 2006 年 2 月 9 日,《查理周刊》以「穆罕默德被基本教義派征服了」作為標題,並以諷刺漫畫描繪穆罕默德一邊啜泣一邊抱怨,「被蠢蛋崇拜真痛苦」。當時這聳動的文辭在中東國家和多個西方城市掀起排山倒海的抗議,卻也打響了《查理周刊》的名號。2007 年,《查理周刊》再次以「《查理周刊》應該要戴上頭紗」為標諷刺穆斯林。

事情還沒完呢,2011 年《查理周刊》出版了譏諷伊斯蘭的特刊,聲稱將恭請先知穆罕默德擔任「客座總編輯」,並讓穆罕默德漫畫再度登上封面,這回他說「笑不死你,賞鞭一百」。此特刊終於激怒穆斯林,周刊在巴黎的辦公室遭人丟汽油彈縱火,裡頭的電腦設備全部付之一炬。但《查理周刊》仍然無視警告,持續出刊攻擊伊斯蘭教,在巴黎的雜誌社總部終於在 2015 年遭受恐怖攻擊,共造成總編輯、漫畫家在內的 12 人死亡,20 多人受傷。儘管如此,在案發之後,《查理周刊》的主編表示,未來並不會放棄包括伊斯蘭等宗教議題。

恐怖分子的攻擊引發群情激憤,法國副總統奧朗德 (Francois Hollande) 說:「這樣的恐怖攻擊,發生在巴黎是極為野蠻的行為,攻擊一家報社更等同於攻擊言論自由。」各地也發起了Je suis Charlie (我是查理)的運動,以表達支持言論自由、反對暴力的決心。

  •  諷刺文化:法國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

諷刺文化在法國行之有年,是他們相當珍惜的傳統,《查理周刊》血濺巴黎的事件,引起法國人極大的反彈。他們認為諷刺文化是他們所珍視的權利與自由,尤其,諷刺文化近代以來更與法國的精神解放,自由、共和的歷史演變息息相關。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喜劇作家莫里哀等都是這種傳統的重要奠基人,伏爾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體現了法國文化捍衛言論自由的精神。在對象方面,各種政治、文化、宗教、社會的權威和積習,也都是法國諷刺文化幽默的對象,例如影響法國文學甚鉅的《巨人傳》就是很好的例子,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作品,以諷刺的手法表現出反教會、反封建的思想,因而被列為禁書。此外,小說、戲劇、漫畫等都是諷刺文化的管道,法國人藉此擴展精神、文化、政治空間,權利也得以延伸。在 Je suis Charlie (我是查理) 運動中,捍衛言論自由的怒火從法國一路延燒,臉書上更是有許多人把自己的照片換成了黑底白字的 Je suis Charlie,以表達支持言論自由的決心。

  • 諷刺文化在台灣

反觀臺灣,藉著諷刺漫畫或節目針砭時事的人也大有人在。戒嚴時期,嘲諷漫畫也受政府限制甚多,能刊登的多是批評大陸政治或宣導官方教條,臺灣元老級漫畫家 – 獵人(陳至隆)提到:「台灣戒嚴時期,人民的言論被政府嚴控,所有新聞、出版、圖畫和藝術都要經過嚴密的審查,記者、作家和藝術家隨時都可能因言論觸犯當局而被逮捕,當時本人也因為一幅批判政府的漫畫被警備總部威脅請我去唱『綠島小夜曲』。」 然而,政府越是禁止,好奇的民眾就越多。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楊渡就說,「青年學子拿到禁書的一剎那,感到莫名興奮,有一種幹『地下革命』的快感。」也因此,政府的查禁手段成了禁書免費的宣傳,銷量更是直線上升。由此可見,雖然戒嚴時代的媒體同步噤聲,但人民卻未因為戒嚴而徹底放棄自己的基本權利,反而抓住機會對政府表達抗議。

解嚴之後,人民獲得言論自由,對於與自己不同的政治傾向,即使還是有對立反駁、各說各話的情況發生,但普遍還是能站住最後的理智線,不去做出傷害他人的舉動;對於不同的宗教信仰,台灣不若西方或中東屬於單一獨大的宗教地區,宗教人口較多的道教與佛教也屬多神論,對於宗教差異較能兼容並蓄。因此台灣基本上屬於非常能包容差異想法的社會,媒體甚至能直接開設節目,針對議題的不同意見進行討論。

例如前幾年紅極一時的《全民大悶鍋》常在節目中揶揄政治人物、宗教人士等等,藝人們以角色扮演為反諷,並藉由 call-in 與觀眾互動,讓觀眾能夠在節目上侃侃而談、抒發自己的見解。由於《全民大悶鍋》會藉由同音異字的方式為節目人物命名,也以故事方式呈現,因此較沒有直接人身攻擊的問題,較不易引起爭議,又因為該節目涉及兩岸多種領域的人物,十分受到海峽兩岸青年的喜愛,甚至擁有若干討論區、提供數位方式下載等,也因此《全民大悶鍋》的高人氣使得該節目成為少數在中國被允許媒體提及的臺灣政治類節目。

諷刺文化大多是針對主政者、主流或單一價值的不滿,而以幽默的方式提出見解,也因此諷刺文化的對象大多集中在政治、宗教、大財團等擁有社會極大資源與力量的對象身上。隨著網際網路崛起,每個人接觸媒體進而發表意見的門檻降低,且呈現方式變得更活潑。除了前面提的政治、宗教、財團方面的諷刺變得更多元、輕鬆;諷刺對象也從這些「硬議題」擴展到,生活、藝術、娛樂等「軟議題」身上。例如蔡阿嘎以較輕鬆的方式錄製 MV、改編歌曲等,諷刺生活怪象或提出見解;還有谷阿莫的「___ 半鐘看完 _______」也是前陣子很火熱的話題,他的粉絲專頁成立不到 2 個月,讚數已超過 57 萬,谷阿莫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敘述電影故事,但不評論故事背後的含意及導演拍攝的用意,因此谷阿莫輕鬆地諷刺電影內容,卻也不到引起爭議的地步。

  • 歷史因素,決定諷刺文化的程度 

臺灣文化一直以來都是兼容並蓄,宗教方面與政治方面都能夠接受不同的聲音。當全民大悶鍋這類諷刺政治與宗教人物的節目出現,民眾通常都是以輕鬆的態度看待,因此全民大悶鍋不僅在台灣打響知名度,更是紅到對岸去;相反地,在法國與中東一帶,曾經就因為宗教因素打過好幾場戰爭,這也因此反映出了信仰在這些地方是有著至高無上的重要性,不可由他人任意調侃的,因此在幾次《查理周刊》諷刺穆斯林後,終於掀起一場大風波。 

我想,每種文化都有其優缺點,我們可以幽那些不足的地方一默,但是勿做人身攻擊,更不要跨越對方能夠容忍的線才是上上策。畢竟,個人認為諷刺文化的目的在於「希望能透過幽默的方式逼迫諷刺對象,或大眾思考、面對、進步,其目的不是傷害諷刺對象。」作為一位筆耕者也好、媒體也罷,最重要的是要擁有能夠支撐著自己的信念,能夠以自身力量喚醒人們的意識,為國家、為社會付出一己之力是一份光榮。然而,諷刺文化是一門藝術,諷刺與不尊重卻只有一線之隔,執行自己信念的同時,同時也不應讓自己的言行傷害了其他人。尊重他人的諷刺文化,不僅能博取大眾歡笑,更能不著痕跡的達到目的。

延伸閱讀

《查理週刊》恐怖攻擊後,盧貝松寫了這封信給穆斯林的小夥子們!

高喊「我是查理」時,你真的看過那些漫畫怎麼挖苦穆斯林嗎?

用三分鐘來看,竄紅的谷阿莫到底是電影殺手還是電影推手?

谷阿莫三分鐘看電影很娛樂,但不是每件事都可以被摘要的

(轉載自合作夥伴《維京人酒吧》;原文標題:諷刺文化的極限與對象:從法國查理週刊到台灣媒體;圖片來源:截自蔡阿嘎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