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委蔡玉玲比喻自己是「轉譯」民間需求給政府。
文/張家豪
- 被江宜樺水柱驅趕的,變成毛治國的「婉君」
國民黨九合一大選慘敗,讓藍軍驚覺「婉君的未來不能等!」從江內閣扎根,到毛內閣上任十天就提出「網路溝通與優化施政三支箭」,其中也導引三股民間力量大力協助,他們是誰,提供了些什麼幫助,成效又是如何?
九合一大選執政的國民黨慘敗,政院更加意識到公部門對「婉君(網軍)」、網路世界認知的匱乏,從前任閣揆江宜樺就開始扎根與「婉君共舞」的網路溝通政策,現任閣揆毛治國更加快了腳步。
如江宜樺任內,推出各部會首長透過線上直播,回答網民問題的「內閣踹共」節目,毛揆任內則進一步透過 vTaiwan 線上討論平台,結合實體會議做成政策,近期就通過政院版《公司法》中影響數萬公司的「閉鎖型公司」專章。
- 要角一:政委蔡玉玲引進社群力量
另外「政府開放資訊」方面,江揆推出憑健保IC卡、自然人憑證,就可申請下載近一年就醫資料,毛揆則加入「大數據分析」,利用分析發票資訊,成立物價資訊線上平台。
然而,不免令人好奇,偌大的政府機器,如何在短時間導入新語言還能順利運轉?原來,投身政院的幾股「民間力量」是箇中關鍵。
其中的領頭羊,當屬從二○一三年十一月擔任政務委員至今的蔡玉玲,她曾任IBM大中華區法務長,後來創辦專攻科技法的理慈法律事務所。
因熟知相關領域二十多年,蔡玉玲主要負責「虛擬法規調適、鬆綁」,比如因應跨國境、跨部會的電子商務、網路交易,協調各部會調整法規。她也負責協調「政府開放資料」的公開程度及授權。
「進入政院前,我就長期演講科技、網路新趨勢的相關主題。江院長找到我,我就想:好吧!那就自己下來『理一理』。」也正因通曉網路領域,她要『理』的不僅止於法規,如何透過網路,讓人民及政府彼此間更瞭解,提升「公民參與」,也理所當然落到她的肩頭。
面對挑戰,蔡玉玲直接向網路社群尋求建議與協助,讓更多的民間力量,由她做為突破口,進入體系內「攪動一池春水」。
- 要角二:g0v 架設政策討論平台 vTaiwan
改造政院的另一要角也就此浮現,那就是「零時政府 g0v.tw」──致力於政府資訊透明,參與者來自各領域,有程式開發者、統計學專業、公民與鄉民的開放資訊社群。
蔡玉玲先是請 g0v 協助在一四年八月經貿國是會議上,豎立兩座「網路文字直播牆」,讓在場官員可隨時看見網民意見,並協助集結各網路社群的「觀察員」與會提出意見。
此外,毛揆上任以來新設與網路民意「溝通」的管道之一,成立於一月七日的「虛擬世界法規調適交流平台 vTaiwan」,平台上還有網路交易課稅、遠距教育等七個政策雛形的討論案,也是由 g0v 參與者不取分毫,協助資策會成立。
vTaiwan 專案參與者說明,平台討論模式採「不投票、不預設解決方案」,目的是讓各界充分知情(well-informed),每個政策雛形分成數個子項線上討論後,再舉行實體諮詢會議,由提案部會、專家、民間參與者各自陳述意見,反覆討論後,落實成草案。
另各部會皆設帳號,七天內解答各界提問;線上發言有見地者可受邀實體會議。蔡玉玲說,已有部會詢問可否也將法案放上平台。
vTaiwan 的開發過程其實煞費苦心,專案參與者提及,g0v 兩年前成立「動民主」專案,引進德國海盜黨的 Liquid Feedback 線上政策議決系統,由 ETBlue 等人參考世界各地參與式民主的網路工具、彙集心得,才研發得 vTaiwan。
參與者也提醒,網際網路治理概念的基礎,是「多方溝通『如何聽』比『如何說』更重要。
- 要角三:柯P網路競選推手各部會演講
政院也邀集其他民間力量,如「病後人生」站長羅佩琪進入衛福部,幫助官民溝通,各部會議也邀請新創界人士,及沃草、台灣鄉民創業協會等網路社群與會。其中參與最深、最廣者,當屬曾參與制定台北市長柯文哲網路選戰策略的軟體工程師王景弘。
王景弘今年一月經蔡玉玲邀約,擔任虛擬世界法規調適方案研究員,帶進不同觀念與政院幕僚激盪政策,也將政府想法傳遞給資訊科技及創業圈,並架設 vMaker 台灣創客平台,還到各部會演講、說明「政府開放資料」。
對曾參與三二四占領行政院而被起訴的王景弘來說,進入政院實在是意外,「我爸是村里幹事,從小叫我考公務員,我抵死不從,沒想到還是進入公家體系。」但他解釋:「我在跟老闆(蔡玉玲)做結構性的實驗,我要拿掉幕僚造成的屏蔽。」王景弘說,四個月以來,到各部會大小演講已近三十場,部會首長做決策需要更多元聲音以供判斷。另外,王景弘也希望政府及民間的意見確實溝通,「不要再發生法案快通過了,沒有轉圜空間,才在民間引爆爭議。」
王景弘形容,政府與民間已從「互甩巴掌」進步到「互視」。但還要三到五年,才會從「對談」形成論述,進而「影響決策」。王景弘解釋,「互視」是指理解彼此認知差多遠。他並提醒,兩岸、世代正義及勞資關係等議題,任一政黨上台都無法立即解決,都應思考如何精進溝通。
王景弘形容,政府與民間已從「互甩巴掌」進步到「互視」。
- 從「互甩巴掌」進步到「互視」
政府透過虛擬網路拉近與民眾的距離的過程中,引進民間力量之所以重要,正如同蔡玉玲比喻:「政府這部大機器的使用者手冊很厚,但你只要按對一個鈕,它就轉,我是『轉譯』民間需求,讓大機器執行的人。」王景弘也說,效能低落的台灣政府,不如納蓬勃的民間力量為己用,「設定機制,再開放資料由人民執行機制,變成『兩人三腳』的政府。」
然而,民間留下的觀念能否持續發酵,而非船過水無痕,仍有待觀察。
(本文 vTaiwan 專案參與者回答內容的線上採訪過程原稿,另以創用 CC 4.0 授權方式公開,CC BY 4.0 https://g0v.hackpad.com/vtw-new7)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 1471 期〉
(文章來源:新新聞授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原文標題:【政治事】三二四占領政院要角真的進駐行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