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計五年來的衰退率總共是驚人的三八點二五%,接近四成,本來有一百塊生意的,現在只能做六十二塊。
我們從民國九十九年的產業高峰三六七億,滑落到一〇三年讓人吃驚的二二七億元。一百四十億元的產值憑空蒸發。上一次我看過能有這樣的產業大衰退,是在上個世紀末的音樂產業上。
每個人都在問為什麼,還有人抱怨我只提供數據卻不提供解釋,言下之意好像我是故意隱瞞了某種應該公布的機密——如果我那麼神通廣大就好了。
在沒有更多數據之下,面對這種事情所作的解釋,大部分都只是作作文,每個人都只能按照自己覺得有關的事情加以發揮,用想像描述因果。這是為什麼我在上周根本沒有提到解釋的原因,因為我連怎樣作作文都還沒有頭緒。
產業崩盤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真要找到產業崩盤的原因,我們需要相應五年來的分領域細部變化、閱讀率調查、購書習慣追蹤,才有辦法理解是供給面出了問題,還是需求面所致的萎縮。沒有這些長期調查的資訊,我們只能用旁敲側擊的方式比對其他動態數字,例如經濟表現(跟經濟成長率相關嗎?)、股市(跟股市指數起伏一致嗎?)、國民所得、出生率、就業率、台幣匯率……
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組數字的波動狀況跟我們的五年衰退率接近,或者在趨勢上可視為領先指標。沒有。(國際原油價格這一年倒是率退得很嚴重,難道……)
只除了黃湯姆提到的:「若要提出一個與這五年波段最吻合的一個對照指標,我猜有一個:使用臉書人口。」也就是讀者閱讀模式,從紙本轉移到了線上。
這在總體趨勢上確實是吻合的,但這無法解釋為什麼全世界的讀者都轉移到線上了,卻只有台灣的圖書產值衰退到這種程度。以我不精確的印象所及,美、英、日幾國雖然圖書產值也日見下滑,但速率低得多,不到我們的二十分之一。要解釋台灣獨特的崩壞,我們還需要其他條件。
有什麼條件是美英日皆有,而台灣獨欠的呢?以我所見至少有兩端。
- 活躍的電子書市場
美英日儘管出版市場衰退,但他們皆有活躍的電書市場作為彌補,儘管電子書無法百分之百補回紙書的損失,但至少是一種夠份量的彌補。而台灣電書市場完全無法補充讀者轉移閱讀模式以後遺下的市場空缺。
- 活躍的線上閱讀社群
在線上,美英日甚至中國都有非常活躍的閱讀社群,分享書、推薦書、評論書、看書、聊書,傳遞所有關於書的訊息。讀者雖然轉移到線上,但線上人有強大的訊息提醒、催促你最近有什麼書好看、有什麼書好讀別錯過。
而在台灣這種閱讀分享平台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誰還記得羽毛、松鼠窩?)。
這兩點都是活躍在線上的解決方案,儘管讀者轉移到線上,但一邊有電子書跟上提供數位化的產品,另一邊利用線上的力量推廣書。這樣即使讀者轉移,閱讀的動力和機會也不會消失。而台灣現在的問題正是,讀者來到線上了,卻發覺沒有替代方案,也沒有人利用新環境的新力量。
多年前我描述音樂產業的崩壞時,很慶幸說還好圖書業沒有踏上音樂產業的路,不過現在看起來,音樂產業順利轉化了經營型態產生新的商業模式,而台灣的出版產業,現在面臨空前的讀者行為轉移,我們卻沒有新的商業模式配合,只留下巨大的市場空洞。
有人說掉到這種程度,應該掉無可掉了吧?但我們若以音樂產業的先例看,實體產值每四、五年就折半,折了多久呢?答案是無休無止,一直掉到剩下一成。圖書業理論上不會那麼可憐,因為音樂的數位產品替代性太高,而目前在線上替代紙書的產品還不夠充足。但誰又能保證未來呢?
現在如果不跟著讀者去他們熟悉的地方做生意,我恐怕更淒慘的衰退還未到來啊。
低毛利風暴的影響
最後稍微談一下在這種情況下,事情會變成怎樣?
首先產值掉了近四成,但營業家數始終維持在一千七百餘家沒什麼變化。而依照國圖的 ISBN 統計,書種衰退率只有小小的一點七 %。這意味著更少的營收分配在接近的書種上,虧損的書種必然大幅增加,原先能賣三千冊的書,現在只能賣一千八;原先能賣二千的書,現在只剩一千二百冊。
這將帶來另一個新的後果,出版社將重新追求更低的印前成本的書種。我可以預測的是:
- 翻譯書的黃金時代結束。因為翻譯成本的問題,接下來什麼書都有人簽翻譯出版的時代將要結束了。
- 本土作者書比例將會提高。尋找作者將是編輯的重要功課。
- 大陸引進書會再次衝高。一想到台灣讀者分不清哪些書有水準,哪些書是垃圾,真是讓人頭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