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The Next Web Photos, CC licensed)
歐美網路世界的男性霸權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一份研究顯示,在網路世界中,男性主導了大部份的發言權,因為在仔細分析使用者數據後發現,男性作者的比例佔了超過三分之二,有些女性甚至會刻意使用男生的假名註冊,來避免網路上的性別歧視。
這份研究是根據15 個主要新聞平台的評論還有意見回饋專欄統計,其中包括英國衛報、紐約時報、 華盛頓郵報、BBC、ABC 等,也有像美國哈芬登郵報這種新媒體。研究團隊發現,其中女性評論者的名字通常會少於總數的三分之一,在排名前幾名的文章列表中更不容易出現。
雖然統計來源是透過新型的網路平台,但這樣的現象並不只出現在高度數位化的今天,其實早在傳統印刷和廣播媒體發達的時代就出現了,只是反映在傳播迅速的網路上變得更加明顯。所以由此看來,女性在公共平台,尤其是網路上的發言權弱勢不是個人因素所致,大部份的原因還是和社會、文化氛圍有關。
其實早在 19 世紀,就有不少女性開始用男性的筆名,以避免因為性別上的弱勢而被欺負。直到現在,當像 FB 等需要用真名的社群平台出現,用女性名字註冊的帳戶也依然只有 17%~22%。
特定群眾塑造出失真的民意
反映在網路發言權上的男性霸權,其實正是社會主流價值的縮影,而這種情況的嚴重性在於,這些由男性視角出發的撰文,將會引導媒體甚至是政府從偏頗的角度了解民心,他們以為普遍民眾正在關注這些事、用的是這一類的角度,於是他們傾向跟著這些角度去報導、研究或決策,但實際上,他們所瞭解到的多半會是「男性」群眾的角度。
從社會學來分析,他們也比較傾向男性對公共事務的辯論較有主導性,而女性之所以在評論上居於弱勢,其原因非常錯綜複雜,但主要還是肇因於過去許多女性主要負責家庭工作,所以比較沒有時間提出評論,另外,在傳統觀念上,女性也身為較保守的一方,因此如果女性在公共評論的場合太過活躍、健談,較容易遭到霸凌。長期下來,女性也會趨向不願公開發言。
一代換一代的「宅男女神」:台灣男性也主導了發言權?
不只是新聞網站,隨著網路媒體發達,現在的評論平台和論壇也越來越多,像是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等,台灣還有本土味十足的 PTT。如果將視角拉回台灣,在這樣百家爭鳴的網路平台之中,台灣也有男性主導民意導向的趨勢嗎?
就拿當紅的「宅男女神」來看,眾女神一代換一代,代代都有大批粉絲強勢相挺,推敲這些「女神」的來源,多半都是男性鄉民塑造而成。我們都知道,對於異性的崇拜之情,並非只有男性才會有,因此相較之下,所謂「男神」較少被拿出來大作文章,也可算是女性在網路世界裡比較沈默的例證。
而現在人們普遍討論網路性別霸權的論點多在於「發言」的型態,例如:「女生就是很賤」、「女生就是愛哭」…,隨便 google 一下,就可以找到如下圖的歧視、霸凌言論。
但在這些言論背後,最根本的問題依舊是:說話的人是誰?
回頭看看你生活的網路世界,你認為台灣也有男性主宰發言權的問題嗎?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